APP下载

古代文体观视域下公文写作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4-07

文教资料 2022年23期
关键词:曹丕刘勰文体

王 灿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人文与传播系,安徽 芜湖 241008)

公文写作在“秘书写作”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也是“秘书写作”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部分。在各党政机关工作岗位上,熟练掌握公文写作能力是广大秘书学专业学子所必备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然而,当今大学生在学习公文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明显的问题,如文体意识模糊、语言使用不规范、结构层次不清晰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古代文论蕴含丰富的写作理论,在公文写作方面也有系统的理论,对于现代公文写作的学习与教学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启示。曹丕、陆机、刘勰等古代文体理论家有着强烈的文体意识,形成了明确的文体观。分析他们的文体观并融入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公文文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为此,本文从古代文论中的文体观出发,分析其对当下公文写作教学实践的探索意义与作用。

一、曹丕、陆机、刘勰等的文体观

“文体”的概念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流变与发展中论述较多,范围也较为广泛,内涵丰富。根据论述的角度,本文所要论述的文体观主要是指文章体式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

随着古代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体用一如”的思维方式在汉末魏晋时期进一步形成,体用观念也进一步明晰,人们习惯用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来观照外在世界,设置出具有整体核心性质的本体,然后由本体显现出外在之用。在古代文体观上也体现了这种“体用一如”的整体文体观。曹丕一生不仅撰写了大量的公文,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理论,他的《典论·论文》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具有文体学意义的著作,还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体观的生成。“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他高度评价公文的价值与功用,深刻意识到公文在治国理政、治国安邦的重大作用,把公文这一文体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可以看出,曹丕将文章与个人荣乐、生死做比较,认为文章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很强的社会政治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曹丕具有强烈的公文写作意识,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文体的分类,阐述了四科八体论的文体论思想,指出了各个公文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2]这里,曹丕指出文章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用文辞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而“末”则指的是文章具体呈现出来的样貌,在具体的文体特征等方面则是有差异的。文章本体通过各类文章显现出来,亦体现了这一时期“体用一如”的文体观。总体而言,其文体论总体概括了文章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即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来表达内在的沉思与情感内容,差异就在于具体的文类文体的语言风格、表现样貌等的不同。从“文本同而末异”中可以看出具体的风格对文体的直接影响,我们要重视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这既初显了他的文类文体意识,也是他对这一时期的实用之文与诗赋所形成的普遍性总结。不仅如此,他还强调了“文以气为主”,指出了“气”影响文体的形成。对此,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先生曾评说道:“这是文体论较早的意见……可以推知‘本’是实用,是社会交际中表情达意的实际应用。这实际应用,随着社会事业的进展,于是逐渐发生特殊的要求与作用,而所谓‘末’也就不得不异了。随着不同的要求与作用,于是文有不同的风格,同时也即形成不同的体制。这是本同末异的主要关键。”[3]

到了西晋时期,相较于《典论·论文》,陆机撰写的《文赋》更进一步将文体问题推向了深入。他不仅论述了文体形成前创作主体的精神准备活动,而且指出了文体形成的具体过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4]陆机告诉我们创作主体的情感来源,即在自然之中获取;紧接着指出想象与沉思的重要性,能够创造出心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又进一步论述了文章的具体思路与结构问题,做到有条理、层次清楚,所谓“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从“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到“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他又具体论述了文体的形成过程,并且对各种文类文体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质的内在规定性。“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这比曹丕的分类更为细致。“《文赋》所体现的文体观比《典论·论文》无疑有了很大的深入与创新,随着文人们用文体展现才情越来越汹涌的狂潮,必将迎来文体观念发展的大盛时代。”[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古代关于文章写作、理论体系完备的体大思精的巨著,在中国写作理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研究成果甚丰。“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6],刘勰同样强调了“章表奏议”等公文服务于治国政务的关键地位和枢纽作用,提出了公文的“宗经”“征圣”原则。“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7],言下之意表示幼童开始学习写文章,需要遵从一定的文体格式,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体意识。可见,刘勰也将“体位”看作辨别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并且,从《诏策》到《书记》所论述的都是公文文体,其中所提到的谱、籍、簿、录、律、令、法、制等都属于当时的公文。他对公文的文体系统有详细的论述,对公文追本溯源、释名定篇,分析其文体的语言、风格、技巧等。“体”在公文写作中是创作者首先应该考虑的要素,所谓“构位之始,宜明大体”,紧接着“随事立体”“即体成势”,最后方能“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刘勰在当时就根据行文方向,划分出了如今通行的公文文体划分方法,将公文划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 如将属下行文的诏策、檄移、封禅放在一起,属上行文的章表、奏启、议对列为一组。不同公文的文风特点也是刘勰关注的重点,如檄文的刚健,章表、奏启的典雅等。《历代名臣奏议》《皇明经世文编》等明代出现的公文类选集都明显受到刘勰强烈的公文意识与公文文体论的影响。

此外,颜之推、徐师曾、姚鼐等对文体都有过精到的论述,对后人辨析不同的文体,对文体进行分类,强化文体意识,指出公文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借鉴意义。

二、公文写作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过程中所产生和使用的文书样式,具有特定的效力,在文体、格式、语言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笔者在近年来的公文写作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文体意识较为淡薄、结构层次不够清晰、语言使用不够规范等问题。

(一)文体意识较为淡薄

写作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脑力实践活动,写作主体的思维与意识至关重要,公文写作亦是如此。作为写作主体,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文体有清楚地认识,明确区分不同公文文种的特点,要知晓公文文体与文学性文体的明显性差异,如此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准确运笔。然而,许多大学生缺乏文体意识,以为公文仅仅是传统文体写作的一种,不加重视区别,经常混淆相近文种的使用。2012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规定了15 种正式公文种类。但很多学生对这15 种公文文种经常难以区分,如“公告”与“通告”、“奖惩性决定”与“奖惩性通报”等等。学生不认真辨别识记,比较随意,导致写出的公文成了“四不像”。

(二)结构层次不够清晰

公文写作结构层次上有着内在的规律性,遵循规律使用起来不仅符合文体规范,而且会更加便捷。“正文格式的研究设计会使‘文本图式’和‘篇章宏观功能结构’这些文本内在规律具有可以直接触摸的物质外壳,成为每个人都能够方便把握的写作阅读利器,为写作者的‘规范化’构思提供对号入座的现成蓝图,为阅读者的‘规范化’解码提供一目了然的导游指南。”[8]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公文写作像构思散文一样,没有清晰的结构,诸如“条项贯通式”“前述后证式”等结构不会运用。

(三)语言使用不够规范

公文文体在格式、语言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可随意为之。《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对公文的发文字号、发文机关标志等要素都有明确的使用规定。语言上也要求简洁经济,以突出文义。然而,学生对这些格式、语言等的掌握差强人意,原因还是在于公文写作训练较少,没有形成使用规范的格式与语言的习惯。

三、古代文体观对公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古代的文体观,我们能发现提升写作教学的秘诀。文体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更迭有所变化,但在流变的过程中,其本质性的东西不会改变。“一种特定的文体往往是一个由众多规范所组成的系统,而标志其根本特征的往往又是其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核心规范。支配性规范的移位常常导致文体的根本性转化。”[9]古代的文体观能够为我们在写作教学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将古代文体观融入公文写作课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曹丕、刘勰等的文体观对于后世文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写作学的日趋丰富完善,亦是建立在古代写作理论的基础之上。所谓鉴古知今,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古代的文体理论。对此,写作学教师需要在写作课堂上将曹丕、刘勰等为代表的文体论穿插于秘书写作的教学中,让学生知其本源,更好地融会贯通,建立起自己的公文写作知识体系。

(二)强化学生的公文文体意识

曹丕、陆机、刘勰等文体理论家都特别重视文体的自觉,明确不同文体的形式及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道,“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这里就强调了写作主体意识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从事公文写作,也必须明确公文写作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指作家对其文体创作有着自觉的反思与认识。”[10]这里强调了写作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写作何种文体,该文体有何种要求等等。公文是一种严肃庄重、明确规范的文体,与文学文体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公文特别看重受命性、目的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其本身为公务而生,要求作者主体要根据工作实际内容,充分领会上级或工作的意涵或需要,真实地反映工作、解决问题,而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写作,更不能凭空进行文学想象。

(三)学会辨析不同文种之间的区别

古代写作理论研究者对不同的文体都给予了不同的分类与概括,这也为后人从事相关类型的公文写作提供了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从古代文论中获取对具体公文文种特点的概括,对具体的公文文种重点讲解,让学生得以明晰,熟悉掌握运用。这是公文写作规范性的必然要求。《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15 种正式公文种类,每种公文都规定了明确的适用范围,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确定文种,不可简单混为一谈。例如,“通报、通知、通告”等3 种公文听起来相似,但行文目的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示”和“报告”都是上行文,但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使用错误或误用,需要加以注意。同是对重要问题和事务的处理,“提出见解”要用“意见”,而“做出决策和部署”则需用“决定”进行行文。

(四)把握公文文体的使用规范

诚如曹丕所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不同文体的语言也是有差异的。有学者就提出,从文学语体到公文语体的转变是公文写作教学需把握四个“转变”之一,指出“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公文语体区别于文学语体最明显的特征”[11]。公文是处理各种政务事务的文体样式,这就要求语言上简洁明了、叙述流畅、客观平实、准确严谨,不需要运用华丽的文学语言,既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用最朴实的语言把问题陈述清楚即可;也要尽量少用方言以及专业术语,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此外,一如曹丕撰写的诏文等,围绕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等具体问题论述,我们也要注意使用上的一事一文,明确写作意图,突出实用性,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深厚。我们在写作的语言、文体、立意、选材等各个方面需要认真研读,从中发现为现代写作学所用的精华。曹丕、陆机、刘勰等人的文体观有着明确的文体意识,是在长期的写作中对写作理论的总结,对于当今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应用写作,不仅需要课程教学的古今贯通,打通知识体系,而且需要学生本身的长久练习,久久为功,提升写作素养,方能练就扎实的写作本领,发现写作的现实与精神价值。

猜你喜欢

曹丕刘勰文体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