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为例

2022-04-07吴玲利

文教资料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园艺专业课程思政

吴玲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园艺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生活品质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大众对园艺文化的推崇,我国园艺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的十九大以来,园艺总产值超过3.0 万亿元,园艺产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园艺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园艺学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园艺生产、技术开发、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及教学与科研的“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1]新时期以来,在“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下,高等院校承担着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 为目标的新型教学理念,强调所有课程在发挥知识传授功能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其中,价值塑造就是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为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本文以“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为例,探索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以期为园艺专业课程思政更好地开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意义

当前,高校园艺专业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专业知识体系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松散,思政元素的融入较困难。在“三全育人”大思政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园艺专业教育课程中,让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不仅能够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还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烈、职业道德良好和专业知识扎实的园艺人才队伍,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3]

“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是针对我校园艺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为2 个学分,共32 个学时。该课程主要通过对园艺植物资源分类及特点、各类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各类资源加工利用特性等方面的介绍,增强园艺专业学生对园艺植物资源的理解认识,掌握园艺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该课程建设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别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掌握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加深对野生园艺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认识。课程德育目标是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取之有度,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二、园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方法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当前,一些专业课教师存在“课程思政之惑”,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对专业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偏差,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为政治,将思政与狭义的政治、马列联系在一起;二是无法在专业课程中准确挖掘思政元素,照搬思政课的概念或代替思政课;三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对思政元素进行渗透时生搬硬套,硬生生地“嫁接”,甚至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4]针对以上三个问题,专业课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即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正能量的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专业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挖掘思政“元素”:第一,温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运用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学习中共十九大主要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三,关注民生、关注时事热点,结合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园林主管部门党建的相关理论。

(二)创新专业课程思政融入途径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融入点,通过固有的教学平台、潜在的专业通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5]教师可通过固有的教学设计,例如在签到点名环节查看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情况,通过身教引导同学们守时,不迟到、不早退,培养学生守时、守信的美德,而守时、守信、诚信是我们国家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此外,不迟到、不早退也是学生尊师的具体表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课堂问题让小组讨论,通过团队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开发和拓展与学生互动的资源,使学生能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其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自愿介绍自己家乡某一特色园艺植物资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讨论、收集素材、准备PPT(幻灯片),从民生、生态、文化等各个角度展现他们心中最美的家乡,在课上利用PPT 展示家乡特色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让同学们了解园艺植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号召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增添光彩,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力量,随后教师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现场点评作业,切实提高专业课程育人效果。

挖掘潜在专业通道。开辟以往教学没有显现的那些“潜在”途径,例如在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引入两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相关事迹,增加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自豪感,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增强爱国奉献精神教育,传承新时代铁人精神。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历程,给同学们启发:知识+ 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正是无数个袁院士的梦,才凝结成了伟大的中国梦。通过屠呦呦持之以恒地进行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理解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高度责任感、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甘于牺牲、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结合国家重大政策等,以及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及爱国爱家、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来自课堂讲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汲取来自主动参与和学习,学生由主动变被动是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多边交叉学科,内容繁杂,教学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关键知识点,与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和园艺植物贮藏加工学等密切相关,且具有理论和实践性。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下,课堂上学生很难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点,如资源调查、扩大园艺植物资源产量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内容空洞又难以把握。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在系统编制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绪论部分讲解代表性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将选课学生分成10 个小组(每组5—6 名同学),每组讲解一种重要园艺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包括种质资源搜集、主要品种选育、功能成分研发以及产品加工利用等,要求每组学生课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微视频或者PPT,再通过课堂答辩、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加强对关键专业知识点回忆和巩固,促进专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通过交叉学习帮助学生获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园艺专业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采用案例导入、案例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将案例教学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强调课程思政的实例教学方法。[6]我国物质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弘扬传统文化和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例如,教师在讲授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这一章节时,通过引入传奇色彩浓郁的苗族医药文化,使学生感知“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古代文献典籍、古诗词和苗医药古歌、苗医药传说故事,使学生了解苗医发展、治疗疾病的过程,感受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民族植物学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入中央民族大学龙春林教授团队深入云南少数民族独龙族进行民族植物学和民族药物学调查案例,宣扬其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科学家精神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情怀,倡导学生利用传统植物学知识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此外,还要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例如教师在介绍芳香植物资源利用专题时,可通过图片与视频等资料等对芳香植物精深加工进行说明,如水蒸汽蒸馏法、挥发性溶剂浸提法以及磨榨法等提取挥发性芳香物质,展示科技发展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便利,重视对芳香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通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义强院士团队对竹子和芦苇的深加工利用、林亲录教授对稻米的深加工利用、谭晓风教授对油茶和油桐等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一系列丰富成果等重要事迹,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潜心科研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又增加学生的爱校情节。

三、“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思政教学评估

目前,园艺专业课程主要采取考试和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考核分数,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包括课堂表现、平时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使得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能落实,且大部分课程思政评价主要依赖老师的主观判断和学生的评价反馈,课程思政的具体成效很难评价。[7]因此,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应从“查设计、抓过程、推案例、看成果”四个方面进行。“查设计”主体是教师,即专业课教师应精心安排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融入方式、采用灵活方法;“抓过程”即课程教学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大过程性评价比例,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表现、课程作业、专题报告、课程论文四种方式,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20%和40%,并且在过程评价中针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表现进行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考评的形式来完成;“推案例”即注重学生课程思政获得感评价,例如在案例研讨环节,播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事迹时,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观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园艺植物贮藏、加工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视频时,学生们获得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肩负重任的使命感,以上的行为反应表明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已取得思政育人的初步效果;“看成果”即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引导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的学习,将能正确理解与掌握园艺植物资源的分类与利用途径,并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才能更好地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专业课为例,通过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创新专业课程思政融入途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充分挖掘蕴含在本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园艺专业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园艺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园艺系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园艺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