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工作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研究

2022-04-07卢小芳

文教资料 2022年23期
关键词:实力红色价值观

陈 怡 刘 丹 卢小芳

(上海电机学院 设计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2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重在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富有追求的群体,他们承担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其发展状况也影响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形式,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1]红色文化传递着老一辈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雄史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价值体现。红色文化软实力就是基于红色文化载体凝聚起来的红色精神和价值观,由此对人民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新时代,红色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文化软实力特性,提升红色文化的软实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软实力”的概念最先由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2]从约瑟夫·奈的概括中,可以看出软实力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制度与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力。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软实力在国家软实力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国家软实力中的内核部分,尤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软实力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行为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具有深刻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带有文化软实力的属性。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阵地,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红色文化的传承已经备受重视,特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全国各地高校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源泉,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掀起了一次学习的高潮。例如,全国各地的高校都纷纷开设音乐党课、音乐微党课,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开设的“不忘初心·培根铸魂”的音乐党课系列,用音乐作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立国兴邦走向改革开放的创业史和新时代的中国梦,用一个个音乐的篇章将党史清晰地呈现给当代青年人。这些传承红色文化的优秀实践案例无疑是我国红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良好证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但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在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上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高校思政工作中对红色文化培育现状分析

(一) 对红色文化软实力内涵认识不深刻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较高的名词,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大学生能够熟知或重温这段红色历史,例如红色经典诵读、重走长征路,以及为红色文化专设的社会实践竞赛活动。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成长的时段已经远离了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空间,因此,不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存在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这段艰苦岁月停留在抽象层面。比如,某大学生团队在话剧表演中未对革命历史进行深入地学习和调查,表演内容与历史事实存在偏差,其表演仅仅是为了话剧而呈现,而非为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缺少思政教师的指导和把关,这类现象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也反映出当代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较为浅薄,存在形式化、功利化的倾向,也暴露出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会造成一定阻碍。

(二) 对非主流流行文化的盲目崇拜

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书中谈到:“流行文化中包含着潜在的图像和信息,这些信息关乎个人主义、消费选择,甚至包含能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5]

学生群体正处于个人意志力相对薄弱的时期,意识形态、价值体系还未牢固建立,对非主流流行文化充满好奇心,对于新奇、娱乐化的事物有着无限遐想。流行文化恰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不少大学生热衷于日韩动漫、韩国真人秀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和追星等活动,可见日韩文化的输出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对非主流流行文化的盲从,也会导致当代青年在文化认同方面出现缺位,会对国家的政治、文化、价值观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在大学生群体中,高举红色文化的大旗,为当代青年人创造培育红色文化的土壤,让他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伟大之处,让世界理解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世界影响力。

(三) 对红色文化培育流于形式化

当前红色文化传承的途径非常广泛,有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革命遗址等,还有许多通过网络、微平台等途径开展的教育,但在传承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思想指导、目标导向、实施过程把控和效果评价等,没有对红色教育资源精神内涵进行深挖和整合,甚至有的过于强调行政命令或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摆脱束缚、趋向独立的心理阶段,过多的行政手段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与抵触情绪,把红色文化传承看作形式化、表面化的行为,这对于培育文化认同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红色文化传承与培育要将入脑入心作为前提,而不能生搬硬套地开展工作。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短板,高校思政工作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要从思想引领、工作方法和策略上下功夫。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

二、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思考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软实力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6]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从本质上说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方面,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高举红色文化旗帜,挖掘红色文化精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源泉是红色文化精神。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红色文化精神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第二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由革命文化转向和平发展的先进文化,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如何使红色文化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文化精神,要求思政工作者能够对红色文化精神进行整合和凝练,使其体现当今的时代价值,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并赋予新时代内涵的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精神中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都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思想多样化以及数字时代加速了对红色文化精神中优良传统的冲击,容易使人产生价值错位和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要求。在新的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提升的精神动能,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对红色文化精神进行整合和凝练,使红色文化软实力焕发出鲜明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 以情感为主线教育理念重在精神内化

与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更多是凭借着精神力量而获得更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书中提到:“相比硬实力,软实力更加依赖自发的解读者和接受者……吸引力能够提升实现愿望的能力。”[7]可以看到,软实力对人民大众之所以产生吸引和影响,是因为来自人民自身的自主性和内在需求的一致性,其中联结人民与软实力之间的就是“情感”因素,强烈的情感共鸣是产生行为动力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高校思政工作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并转化为个人的意识,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全过程”[8]。在内化过程中,情感是思想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伴随着大学生对观念、道德规范等认知的过程而产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触动大学生的情感,那么道德观念的转化就成为空壳,即使大学生在某一阶段中能够遵照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一种被迫的、暂时的情况,有时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红色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华儿女们为实现人民解放所付出生命的感人精神,也是新时代儿女们用勇气和智慧实现梦想的家国情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工作者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将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联结,应强调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工作。例如,“大山的女儿”黄文秀的故事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黄文秀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进入基层工作,为脱贫攻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黄文秀的信仰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无畏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入西部志愿等基层就业的行列中,到祖国最需要地方绽放青春。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情感共鸣就是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人的过程,能够使价值判断、道德标准等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之中,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起到了催化、推动作用,对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不容小觑的 作用。

(三) 用好红色资源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精神形态,即红色文化精神;另一种是物化形态,比如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还有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影视作品、书刊等,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形式多样且广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的社会活动都可归为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劳动实践、志愿者服务、参观活动、社会调查等等。由于大学生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参与群体广、活动效果辐射性强、影响力大,因此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可以将红色资源充分地运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中,经过整体策划,在明确活动背景、目的、实施策略的前提下,以体验式、参与式的方式,组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学习和探究,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也体现了教育的生动性。目前我国非常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数字化社会的到来,更为红色文化呈现给大众形态上有了更多展示空间。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也是对大学生思政工作模式的创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习红色文化,使教育真正地做到入脑入心,更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觉地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建立牢固的文化自信,提升红色文化软 实力。

三、结语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培育红色文化,提升红色软实力,一方面,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为我国软实力的总体提升打好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大学本身就是红色文化软实力培育的平台,加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软实力培育,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意义 重大。

猜你喜欢

实力红色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软实力致胜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