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向度研究
2022-04-07李妍
李 妍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信仰作为支撑,都是难以传承和延续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在不懈斗争中形成伟大政治优势和宝贵精神财富,其百年精神谱系则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标志性、赓续性和时代性的精神核心。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让党的百年精神谱系助力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弘扬党的伟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使其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当代价值
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虽因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实质略有差异,但其核心都是由“中国精神”所组成,她犹如一条独特的历史轴线,把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精神元素有机统一起来,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鲜活、真实、完整的精神序列。
(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想核心
纵览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历史中伟大的精神坐标串联在一起,其政治导向和精神支柱的作用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核心。[1]如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救国救民之道而不断奋发,并为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付诸实践。建党精神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坚定的信仰、高远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动力之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长征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为正义事业斗争到底的必胜信念;红岩精神则表现为救国救民、坚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理想信念,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浩然革命正气。新时代青年学生是最具发展和可塑的一代,理想信念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明天的航标。充分发掘党的百年精神谱系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帮助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奋进中探索希望,在为新时代新征程踔厉奋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爱国情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优良品行
近代以来,中国曾面对西方列强和封建社会的双重压迫,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民族危机与生死存亡的考验中不断被激发出来,并将这种情感化作最深刻、最永恒的奋斗力量。在此期间涌现出的一大批爱国人士和流传至今的英雄事迹,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范例。[3-4]如赵一曼、杨靖宇、左权、赵尚志、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个人和集体以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了民族和国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赤诚的热爱。在开放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的环境中,青年学生极易受到非主流思想的侵扰,使得部分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缺乏理性认识,带有主观性、狭隘性和极端性。用中国共产党百年谱系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可以让他们对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有理性感悟,又可以转化为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感性认同,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为民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价值导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守人民至上,筑牢人民立场是百年奋斗历程的主题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群众所期所盼所望融入各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最终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发展,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都源于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和克己无私的奉献精神。[5]学生阶段是青年人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去指引。学校将为民担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融入青年学生日常教育中,是新时代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培养青年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学生体会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缔造者,增强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培养他们为人民群众全心服务的思想观念。
(四)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动力源泉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创造性地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探索真理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无到有突破、从有到优实践、从优到强的创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秉承强国报国信念,怀揣艰苦创业的理想,离开上海扎根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教育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6]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以“为信仰而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将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建设牢牢拴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青年学生是思维活跃、创新性强的群体,代表着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应当在传承和弘扬实践创新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改革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取得新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二、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坚持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坚定青年学生崇高的政治追求和理想信念、涵养青年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守当代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一)有助于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指引价值
党的百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上熠熠生辉的重要篇章,它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明晰的时代特征和优秀的文化品格。[7]学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政治诉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需要在学校的正确教导下,通过学习新知增长阅历,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将富有时代意义的党的百年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指引的培育,这对充实完善促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新时代弘扬和传承好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提供强大支撑。
(二)有助于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指导价值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把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进行系统讲解,致使许多青年学生对党的历史了解不足,大多仅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理解,就事论事多,追根溯源少。在多元文化格局下,将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运用真实鲜活的史料及生动事迹,吸取有益的精神养分,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示,以唤起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青年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通过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中国精神教学内容,可以让青年学生对党的奋斗史有清晰的了解,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所取得的丰功伟业,增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建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贡献青春力量,创造更大成绩。
(三)有助于涵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价值
回望百年来党走过的艰辛路程,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在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中,在战火纷飞的枪林弹雨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人民群众书写了一个个伟大奇迹,建立了新的精神里程碑,不断赓续着国家至上、忠诚报国、英勇顽抗、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质朴情感升华成为爱国主义精神。新形势下学校应将对党的热爱与对祖国和社会主义的热爱贯穿起来,把革命英雄事迹、爱国主义历史事件贯穿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把对国家和民族深厚的情感自觉与个人成长发展融为一体,让爱国情怀扎根青年学生心中。
(四)有助于坚守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价值
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学校根本遵循和历史使命,党在百年历史中形成的精神谱系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将其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层次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深厚意蕴,从而帮助他们坚守道德情操,培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自觉抵制各种非主流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和腐蚀,把认同自觉与接受教育帮助有机融合,传承和发扬为民担当、艰苦奋斗、实践创新的精神品格,使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幸福生活是需要奋斗的,激发他们要做新时代的逐梦者和创造者。将党的百年精神化作新时代青年学生奋勇前进的动能和源泉,并立足于现实指导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路径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是值得新时代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以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细致谋划,巧思结合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百年精神谱系的全方位对接,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新时代青年学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百年精神谱系认同教育
近代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专制的屈辱和欺凌,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成为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但随着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历史渐渐被时间湮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新时代青年学生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错误思潮的冲击以及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逐渐解构和扭曲了中华民族的应有之义。因此,充分挖掘百年精神谱系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面对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需要不断用理论武装头脑,深刻理解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精神谱系内容纳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青年学生学深悟透其中的内涵和精髓,为他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加强四史教育,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才能在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时准确且深入地分析与把握,不断提高他们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教学体系
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体系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强化党史基础地位,将党史和百年精神谱系教育贯穿始终,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纵向脉络,为学生讲解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发展历程,在课程中介绍有关知识和理论时都可用丰富的党史资料为支撑,辅以相关事件衍生出精神谱系,以便学生对党史形成全面、直观、系统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基础理论、时事政策解析还要突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素材的选取。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既是个人精神或某种样态的缩影,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整体概括和凝练。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需要深入探寻其中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育素材。构建一支素质精良、理论水平较高、结构梯队合理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学校应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采用定期教学督导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故事。因思想政治课的涉猎面广泛,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形式准备教学内容,既有助于群策群力寻求有效教学途径,又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升。
(三)注重红色资源融入,打造移动思想政治课和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建立“情景+活动+体验”的立体化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运用属地资源打造移动思想政治课和红色校园文化品牌,凸显出校园的阵地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增强百年精神谱系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必须抓牢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实地参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拓宽了实践体验渠道,增强青年学生党史、国史教育的体验度与获得感;通过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参观校史馆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契机,设置有仪式感和感染力的环节,在回溯历史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对党的精神谱系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中国精神在学生行动上、思想上扎根;组织具有党史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党史知识竞赛、党史文化论坛、红色图片影片展、红色歌舞展演等,既可以丰富青年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提升自我参与和表现的意识,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对党百年历程的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多元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通过感性的方式使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政策、百年历史、主要人物事件等的深入了解,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和伟大精神的洗礼,使青年学生在党的百年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 力量。
(四)加强载体创新,搭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有效融入的教育平台
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内在的自驱性,还需要借助其他有效载体去实现。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充分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方面,积极搭建百年精神谱系学术研究平台。学校可以根据学科、专业、学校历史、地域文化等,建立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红色纪念馆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充分融入红色文化的育人教育中;在图书馆或校园主要区域开辟百年精神谱系文化学习专栏,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与学问中增长本领,自觉将中国精神内化于身,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主动占领网络媒体制高点,通过网络整合百年精神谱系教育资源,探索青年学生更易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方法。将精神谱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例如开展中国精神“互联网+”、四史网络知识竞赛、红色文化网络自媒体等载体,通过学习强国小程序、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定期向学生推送包含中国精神在内的党的理论、党史故事、党建信息等内容,“碎片化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自由性、灵活性和传播性,既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学习模式,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有效融入多媒体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学”到“主动性”再到“自动学”转变,充分实现了教育方式的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