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声练习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2022-04-07张莺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2期
关键词:音高声带气息

张莺燕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发声练习是声乐学习中不可缺少但又常常会被大家忽视或者弱化的一个环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练习来训练科学的基本功。正确的发声练习不仅是歌唱前唤醒我们身体和声带的热身运动,更是我们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培养正确的肌肉记忆,使身体形成相对固定歌唱“乐器”的有效手段。

发声练习是在主观意识控制下的各发声器官协调合作的基础练习。在发声练习中,可以解决我们在演唱歌曲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使我们在练习中获得稳定的呼吸,自然的声区过渡,积极兴奋的共鸣和准确的语言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具有敏锐的头脑,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在到外在,从心理到生理经过千百次的磨炼达到科学的统一。

怎样把发声练习做到是对歌唱有效的一种辅助手段呢?练什么?练多久?怎么练?那就要从发声练习的步骤、强度与频率、练习曲的选择、母音的选择等多个方面来根据个体的嗓音条件科学分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一、发声练习的步骤

发声练习的步骤要遵循歌唱者的生理特点循序渐进。科学的发声练习一般经历三个步骤,在练习中三个步骤一步步加强,一步步深入,达到歌曲演唱前各发声机能整体协调的效果。一般从无声练习开始,到有声无音高练习,再到有声有音高练习完成发声练习的全过程。

(一)无声练习

无声练习是发声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声练习是一切有声练习的准备,是呼吸中核心力量的重点训练和加强。大家在生活中用到的很多无意识的力量,都可以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放到歌唱状态里。那么打开身体就是唤醒声带的前提,身体不兴奋,参加歌唱的肌肉群不积极,就会影响我们的歌唱状态。

1.无声的气息练习

无声的气息练习主要是练习吸气吐气的过程,声乐最大的特性就是要因人而异,找到自己舒服的练习方式。那吸气怎么吸呢?有的人用鼻子吸,有的人用嘴巴吸,正确的吸气应该是开喉吸气,喉咙打开了,口鼻也就同时打开了。口鼻喉同时打开,吸到喉窝发凉,贯穿上下呼吸道。呼吸的通道做好了,共鸣的通道就更容易做了。

许多声乐教育家都在课堂内外强调呼吸的重要性,还有名家在大师课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时,躺在地上腹部压着重物边卷腹边发声;除了躺着练习,还可以站立着练习“si”的发音。先打开身体吸满气,小腹送气保持几十秒练习气息的控制;还有用吹灰和吹蜡烛的感觉找气息,口腔里面相对放松,更多地体会横膈膜和小腹的力量;另外,还可以用弯腰和搬重物的感觉去体会呼吸的支持。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气息的正确发力点,体会歌唱中气息的对抗。

那在气息训练中肚子到底是往外还是往内呢?其实就是在歌唱过程中怎么送气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气沉丹田,丹田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是肚脐下横三指,那气息能吸到这里吗?肯定不能,这只是一种意念,我们的气吸在肺里,肺里吸满了气,胸廓打开,肋骨张开,横膈膜下降,腰腹形成了扩张。那横膈膜下降以后腹部的内脏被挤压发生了移位,所以看起来我们的腹部鼓起来了。那送气能像皮球一样瘪下去吗?肯定也不可以,送气的过程中胸廓肋骨横膈膜还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饱满而又兴奋。小腹是有个像内送气的力量,但是横膈膜一直保持向外的扩张,腰又是往外的,所以说在歌唱状态中又有向外保持的力量又有往内送气的力量。并且胸廓打开保持的力量是贯穿始终的,不能僵住,永远有活动的余地。在演唱的时候小腹微微地给一点力量,跟下降的横膈膜产生对抗,还要注意脊椎两边的肋骨保持扩张状态,在高音的时候腰椎的力量也要加强。

2.无声的谱面研究

无声训练除了无声的气息训练,还有对歌曲谱面的研究和分析,包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语感练习。

谱面的研究分析要养成从歌曲的调号、速度术语开始关注的好习惯;从旋律的第一个音符开始,而不是仅仅是从歌词的第一个字开始关注,包括前奏、间奏和尾奏,它们都属于歌曲的一部分;我们还要对谱面上的力度术语、表情术语、旋律横向的音程关系和织体纵向的和声关系都进行研究,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诠释整首歌曲。

弄清楚了旋律,还要结合词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来解读文字中表达的情绪,是悲是喜,是爱是恨等。在掌握了大的情绪表达之后还要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起承转合,不同段落之间的连接和变化。根据文字的情绪调整歌唱的技术和情感处理方法。

无声练习最重要的是要能静心入定,动脑琢磨自己的技术,达到协调统一的歌唱状态。

(二)有声无音高练习

经过了无声练习以后,我们身体的核心力量启动了,就可以开始做有声音无音高的练习。有声音无音高的练习和无声练习一样不需要跟着钢琴的音阶模进进行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在高、中、低声区进行气息与声音的配合练习。比如我国传统戏剧京剧的“吊嗓”就是在气息深的支点上找到声音的高位置,用咿咿呀呀的甩腔来练习声音的位置和方向,找到与气息的配合,但在声乐中这种“吊嗓”的练习方法会让学生掌握不准确而发生挤捏的错误。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替代,比如要学生像体育课出操一样喊一下“i”韵母,一般用跳音来练习气息的弹性。但是一定不要使蛮劲砸气和扯声带来追求音量,在练习中一定要记住音量不是越大越好,打开腔体把声音送出去就好。除了“i”韵母,“u”母音和“ü”母音练习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发声腔体的通畅,还可以用双唇音“pi”“pa”或爆破音“ti”“ta”等来进行唇齿牙舌喉的力量。

另外,歌词的语音与词意的正确表达是表现作品的前提,朗诵歌词就是歌唱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言训练上,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无音高的唇齿牙舌喉的灵活性训练,像绕口令的练习、爆破音的练习等;将歌词按照旋律的节奏和断句反复进行朗诵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练习方式。

(三)有声有音高练习

在有声无音高练习之后,就进入了有音高的练习。有音高练习是有旋律音高的发声练习曲,在练习时一般都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以音阶和琶音为主选择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母音,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各个声部之间的过渡自然,不同母音之间转换流畅。

在有音高练习中,哼鸣的音阶练习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因为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每个音都要在额头的位置上,唱的时候感觉眉心有一点震动。哼鸣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打开颌骨,抬起上颚,上颚包括硬腭和软颚,硬腭在前面,牙的后面;软颚在后面靠近小舌的地方。放松舌头,舌面放平,丢掉下巴,鼻道打开,双唇微闭。我们追求的头声就是在口盖也就是硬腭之上的,头声不好,高音就会上不去。还可以用闭嘴打哈欠的感觉体会一下,嘴微微闭着体会里面的兴奋。音阶练习,在初学阶段,最好用音阶下行来进行练习。在音阶练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做无音高的跳音练习来找位置。一定不能追求音量,跟着感觉唱,注意声音的连贯。在歌唱中声音位置要求又高又靠前,这里面“高”和“前”是声音送出去的方位,但是又离不开气息的“低”的支持和腔体“内在”的打开。

有声练习中特别要注意歌唱的语言,语言是歌唱的灵魂,语言的准确性在歌唱中非常重要。我们国家方言众多,语音和字调非常复杂。我们常说“咬字吐字”,“咬”是指“咬住声母”,那咬字也要有个度的把握,确保把字说清晰,表达出语气,但又不能咬死影响韵母的过渡。声母和辅音在歌唱中能突出语气,那韵母就是决定了声音能否唱响、唱圆和送远,“吐”就是指“吐出韵母”,韵母的圆润是和腔体的打开密不可分,所以在发声练习中要把韵母单独拿出来进行练习。在歌唱中具体就是落实到声母的发力点的准确性和韵母字腹字尾的衔接过渡。

二、发声练习的强度与频率

每天要进行发声练习吗?每天练多久合适?很多人认为发声练习时间不易过长,时间过长会导致声带疲劳。那就要根据发声练习的步骤和方法来确定发声练习的时长,掌握正确的方法,合理分配不同发声练习的环节和计划练习的步骤。

(一)发声练习的强度

在歌唱练习中,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和程度,合理规划练声的强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学者要适当增加无声练习(包括无声的呼吸练习和无声的谱面研究)的强度,例如在无声的呼吸练习中加强核心力量的体能训练、搬重物的负荷训练等,反复练习呼吸的深度、开度和出气量的控制,固定歌唱肌肉与发声器官的发力点及运动轨迹,体会吸气和送气的肌肉运动并把它运用到歌唱中;在无声的谱面研究中对加强对谱面表情术语的熟悉、对歌曲风格背景的研究、对作曲家创作意图的理解等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诠释歌曲。这些无声练习可以不做时长限定,无论练习多久都不会损耗声带,并在后续的有声练习中,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无声练习来缓冲发声练习的强度。

那么有声练习的时长多久合适呢?有声练习的强度是随着歌唱技术的提高而增长的,在练习中切记要加强中低声区的训练,中低声区的稳定可以为高声区的音域扩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中低声区通畅稳定和歌唱技术提升之后,才可在练习中增加高难度的技巧练习,在这个阶段就要特别注意练习的方法和强度,不能随性超出自身的歌唱能力,额外损耗声带,增加声带的负担而引起声带疾病,许多声带疲劳引起的病变都是不可逆的。

对于练声的强度把握因人而异,练声曲一定要从易到难,练声曲的音区也要由低到高逐步扩展,练习者的嗓音条件和练习者的歌唱技巧也是决定练习强度的条件。只有科学用嗓,合理练习,我们的歌唱状态才能在声带健康的情况下得到提升和进步。

(二)发声练习的频率

在发声练习中,练习的频率是否合理也很重要。频率是物理学中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事物发生和出现的次数。在声乐练习中具体为练习的次数,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练习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在练习中要保持我们的高频状态,确保能经常进行基本功训练,固定我们的歌唱状态,训练身体成为固定的歌唱“乐器”。

练习的频率疏密与强度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耐力好、强度高的学生练习的频率可以适当放宽,声带容易疲劳、强度低的学生就要增加练习频率,短时多次,给声带休息的时间,我们要保证在练习中以声带不感到疲劳为准。我们的声带是两片薄薄的韧带,我们要呵护好声带。比较合理的练习频率能让我们找到正确的发力点,掌握和控制参与发声的肌肉,形成下意识的正确的歌唱中的肌肉记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声练习就是把歌曲中遇到的难点拿出来重点解决,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反复琢磨,从量变到质变,增强我们歌唱的机能,在体能和技术上一起进步。

三、发声练习曲的选择

在课堂练习中,发声练习曲一般练习两三条。整堂课的前半节课都是需要指导学生练声,作为声乐教师要了解学生课后的练习是否正确,是否较上节课有所改进,是否要根据掌握的情况做新的更换和调整,这都是在低年级阶段声乐教师需要为学生把关的。每个人在声乐学习中出现的毛病和问题都不太相同,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说话习惯也不一样。有的人生活中说话位置很高,但有的人说话位置很低,有的人说话挤捏嗓子,有的人说话唇齿鸭舌力量懒洋洋的,不积极咬字声音闷在喉咙里。这就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曲进行练习。

在进行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大致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由简到繁

在发声练习中我们通常都从哼鸣、打嘟练习开始,但是大家都觉得这两种练习很初级、很简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哼鸣和打嘟,有一半以上的人对这两种发声练习曲出现了理解错误或状态偏差。哼鸣一般最高唱到小字二组的mi 就可以了,可以跳音也可以连音,也可以连音跳音相结合;打嘟可以用音阶级进来训练,上行下行或者上下行的结合。很多人在打嘟练习中会犯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压喉咙,追求亮音;一种是在上下行中没有音高概念。不正确的练声对我们的声乐学习有害无益,一定要尽量避免,力求在练声中精益求精,强化我们正确的肌肉记忆,为我们演唱歌曲做好准备。

在刚开始练习时也不要选择旋律过于复杂的练习曲,先从级进的上下行音阶开始慢慢入手,等状态稳定了再练跨度比较大的跳进音程和比较长的发声练习曲。在元音或音节的选择上也要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比如声音发白发直地的学生需要多练一些“u”母音的练习增加混声,打开声音的通道;而声音容易往后倒字往里窝着的学生就需要用“i”母音多加练习,找到舌尖和牙齿的发力点,使声音位置又高又靠前。在调整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反复和不稳定的矫枉过正,这些都可以不用过分紧张和胆怯,尽量靠近朝着正确的方向去练习。

总之,把握一个由简到繁的原则。旋律从最开始的同音反复到三个音的音阶下行,再到五个音的音阶下行,然后过渡到五个音的音阶上下行,最后再到琶音的上下行到八度甚至十度的练习。音节也从一个元音到两个元音,到五个元音至一个音节到几个音节这样来循序渐进地练习。

(二)由低到高

在练声曲的选择中要结合每个人的声部、音域和音色来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声部,无论哪个声部都要找到自己声部和音域中相对松弛自然的中声区进行练习,不可强制性地去追求高音和音量。

特别是在初级阶段要巩固中声区,用基本元音在一个八度内唱好每一个音,使它们圆润而松弛。先找到自己音色最好听的音域,用中等音量以“a”和“i”母音为主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当中声区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稳定性,熟练掌握了中声区的发声技巧后就可以往上下各半个音做音域扩展,再继续重复中声区练习的内容,在音域扩展时保持声音的流畅,突破音区变化的限制,最终达到低、中、高三个声区,保持灵活而又统一稳定的状态。

(三)由慢到快

在发声练习中,我们要养成慢练的习惯,不仅是要放慢练声曲的速度,在无声的气息训练和有声的歌词诵读中也要放慢速度进行练习。

在无声的气息练习中可以设定呼与吸的时长及吸气后保持的时长,在均匀分配气息气流的练习中自如地把握速度。在有声的歌词诵读中除了整体速度放慢,找吟诵的感觉以外,还可以局部放慢其中一个乐句或一个词组,慢慢体会共鸣腔中字与字之间的衔接过渡,先局部后整体,在进行反复多次的慢速细节训练之后,再逐渐回到原速进行练习,我们的歌唱能力也会随着由慢到快的发声练习逐步得到锻炼和增长。

当然在气息训练中,慢的缓呼缓吸可能需要的气息更多,对身体舒展状态的兴奋度要求更高。可以在练习中用“吸气5 秒—保持10 秒—呼气10 秒”的过程进行训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微调,体会腰腹间的力量支持和对抗。在慢呼慢吸稳定以后可以进行快呼快吸的训练,用生活中惊讶或狗喘气的无意识状态来唤醒歌唱中有意识的快呼快吸状态,体会横膈膜在呼气唤气之中的力量和上下运动。从而能将不同速度的吸气呼气结合歌曲的情绪和断句,找到收放自如的感觉。

在有声无音高和有高音的练习中都可以遵循这种由慢到快的练习方式。在慢速练习中,更能集中注意力边唱边听边调整发声状态,兼顾气息、位置、语言、状态等诸多要素。

最后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传统古典的西方练声曲训练声音的连贯和气息的流畅,如《孔空练声曲》、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等,也可以将歌曲中状态不太稳定的乐句单独拿出来进行练习。

在发声练习中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步骤、强度、频率和练习曲的选择,还要整体协调歌唱中的四大要素——气息、位置、语言、共鸣。在发声练习中这四个要素不能割裂开来,我们要遵循人体这个“乐器”的自然生理规律,了解歌唱发声原理。在发声练习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音量,要做到在自身的腔体条件下把我们的腔体最大化。将参与歌唱的五个共鸣腔——头腔、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胸腔——连成一个通道,形成一个中通的管道,让我们的声音在通道里形成共鸣。我们要随着高低不同的音来合理运用我们的共鸣腔,越往高音,头腔共鸣的比例越来越多,越往低音走,胸腔共鸣的比例越来越多。在发声练习中随着半音模进的下上我们的共鸣也要自然地过渡衔接。

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共鸣腔的运用上也需要调整,有的作品在风格上要求在演唱时加强胸腔共鸣,比如朝鲜族的歌曲《长鼓敲起来》《阿里郎》《铃铛》等;有的作品,如一些古诗词作品和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荔枝颂》《贵妃醉酒》等就要加强头腔共鸣的比例。但是必须要保证在整体共鸣腔的运用基础上强化某一个共鸣腔的作用,而不是只用一个共鸣腔来发声。我们身体的各个共鸣腔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连接,形成了歌唱发声的通道。

在发声训练的不同阶段,要科学对待练习过程中的声音变化,比如声音直白的毛病,原来的声音是靠嗓子的力量挤捏发出的。在纠正的过程中打开了喉咙,但头腔共鸣和眉心的焦点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会感觉音色黯淡不明亮了,这是一个过程,要科学辨别和正确对待。

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良好的读谱习惯,稳定歌唱状态,调整各发声器官的协调统一,解决演唱中的技术困难,形成固定的歌唱乐器。在日常发声练习中依靠严格的、正确的训练将天赋的嗓音条件、勤奋好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技术三者融会贯通,多动脑多用心,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为演绎歌曲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技术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音高声带气息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自然的气息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春的气息”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