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转化:非遗视阈下民族服饰艺术数字化“在场”的发展趋向
——以《丝路云裳》为例

2022-04-07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云裳民族服饰丝路

杜 渐 王 磊

(1.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2.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引言

自20 世纪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法案以来,我国积极倡导相关生态发展的理念,在国家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探索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多种路径。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能手机与网络共享的平台提供越来便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近年来受到社会与学界的广泛重视,大批非遗传承人通过官方与民间等多渠道,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实践探索出了丰富的方式与内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最直接显著的标识和符号,在艺术学、设计学等文化创新活跃的领域内是重要的文化根源和文化支撑。

一、非遗数字化“在场”的内容与面向

(一)非遗数字化“在场”的内容

我国非遗数字化的保护与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由于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空前快的变革时代,其非遗数字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几个典型且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从记录、保存、展示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实践历程。其历史数字化的过程经历了“入库”“上线”“在场”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形态、传播、体验于一体的数字化特征,并日益显现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场景态势。第一阶段的“入库”以国家力量为主要推动,积极建立非遗数字化数据库,旨在通过建设“非遗档案馆信息化建设”、“非遗数字化图书馆”、“非遗虚拟/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将非遗、非遗传承人及其相关人生历程、学习历程、教学历程、非遗作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数字化并记录保存,在第一阶段实现大量非遗文化的虚拟技术的存储。第二阶段的“上线”指在前者非遗数字化平台的成熟建设基础之上,非遗文化的相关内容逐渐通过官方的多平台逐渐开放,由学术界经过专业化的分析与研究,呈现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法、保护机制、分类方法、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展开探索。第三阶段的“在场”的发展开始于2017 年,这一阶段非遗的传承发展获得了更广范围的认同与实践,线上+线下的传播、体验及消费场景逐渐形成。一方面,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另一方面,非遗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走入人们的生活。[1]

(二)非遗数字化“在场”的面向

非遗数字化的“在场”阶段由于处在手机智能技术与网络交互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非遗数字化的宣传、传播媒介和媒介形式都随着时代的经济条件、审美风格、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与更新,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复杂面向:第一,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途径方面,除较早期的电视、广播、网络网站等,出现新兴的手机APP 视频发布、直播互动、商品售卖、多品牌联动合作、官方网页平台、外卖送货等途径,如智能手机APP 的视频发布平台和直播平台快手、抖音、淘宝视频、小红书等,都可以为任何个人、民间组织或政府官方组织提供账号,用以发布商品、视频、互动链接,形成以账号为中心,向外衍生的实物商品与虚拟数字化内容的共享;第二,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技术设备方面,智能手机在民间全面普及,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大型记录设备和视频拍摄的相关辅助设施也均有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非遗的视频化产物由民间出品的拍摄、剪辑与制作面向精品化和专业化,除民间个人的主动性创作外,一些专业的学术、科研、政府机构还使用了3D 扫描与重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等新兴技术[2];第三,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成果方面,由数字化文字、数字化照片、数字化视频的单一商品售卖平台、宣传网站平台进行展示,逐渐更新为具有非遗文化宣传目的的记录性视频、广告、纪录片、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节目,其中电视网络节目呈现出丰富的专题化内容,如综艺娱乐类、真人秀类、访谈类、调查类等。

二、民族服饰艺术节目《丝路云裳》的数字化特性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作为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种类与符号,在非遗的数字化探索上提供了丰富文化素材。《丝路云裳》是由云南卫视播出,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云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一档民族服饰艺术文化季播节目,节目内容以云南省多地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为主题,拍摄与纪录多领域服装设计师与娱乐圈明星参与设计和制作创新性民族服饰艺术的全过程。节目分别在2019 年播出第一季《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2021 年播出第二季《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2》与2022 年播出第三季《丝路云裳·盛装中国》,并在腾讯、优酷、爱奇艺、搜狐等网络视频的发布平台开设了网络专区,除此之外官方另举行了“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1 线上昆明民族时装周”、“丝路云裳2021 昆明民族时装周盛典”、“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2 民族赛装文化节”等综合性的衍生活动。《丝路云裳》全三季及衍生类节目、活动,通过不同平台的播放、与观众的互动,形成围绕民族服饰艺术为主题的数字化生态环境,综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人群共同创建了新的传统民族文化成果,综合节目的内容设计、前期调研、内容制作、宣传播放、衍生活动等方面,非遗数字化的“在场”呈现出文化性、民族性、艺术性、传承性、传播性、互动性、娱乐性、求知性等特性。

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总是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从早期农耕文化下的家庭个人式、家庭作坊式的服饰制作与售卖,再到工业文明下商店、商铺的兴起,交通的发展给民族服饰文化带来更广范围与更快速的传播,再到如今网络一体化时代下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各类平台即时共享,数字化技术为民族服饰的传承、传播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服饰艺术及其制作技艺作为重要的非遗事项,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技术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第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第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第四,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3]

三、非遗数字化“在场”的多元转化

节目《丝路云裳》作为民族服饰艺术数字化“在场”的案例,综合节目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与数字化空间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为迎合观众需求和数字化技术的经济需求,真人秀类型的娱乐节目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渠道和不同群体中都表现出多维融合的转化趋势。

(一)向多领域综合视野下的融合转化

从民族服饰的传承路径来看,传统的方式依然是以民族服饰本身为主体,围绕服饰制作技艺、服饰与节庆仪式、民族服饰的单向售卖、民族服饰的网络化宣传和线上售卖等途径来传承,民族服饰作为非遗保护事项中的一类,在国家发展层面属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范围,其保护与发展的路径是以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保存和记录为主要目的,以服饰在多领域的融合发展为期盼来展开;其次,当今的网络共享时代下,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文化创新成果,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也在探索更多样的多领域融合,云南卫视出品的民族服饰文化类节目《丝路云裳》其初衷便是用更加大众化的方式和内容来宣传、传播、普及宝贵的云南传统民族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看见云南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为云南省的文化土壤增添创新的成果。因此,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科技领域、电视领域等多领域的视野下,《丝路云裳》都为其打开了更远的边界和更多的可能。

(二)向多学科综合理论下的实践转化

为响应国家对非遗保护的相关政策,让综艺娱乐性较浓重的真人秀节目包含更加有深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此类节目在娱乐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上探索了多种方式,使节目中的非遗数字化内容在专业学科的理论方法下有更加多维、多面向的学科合作和理论探讨。从内容上来看,节目包含了云南省本地的少数民族对象及其传统服饰、服饰制作技艺的展现、中国优秀的设计领域服装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同时还加入了娱乐领域明星、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等与服饰艺术有所相关性和话题性的人物,为整个节目内容提供了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工艺、艺术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从节目的制作过程的不同阶段来看,《丝路云裳》节目制作前期需要电影学的电视节目策划理论与方法,节目制作中期需要设计学的服饰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舞台设计理论与方法、活动策划理论与方法等,节目制作后期电视节目剪辑与呈现理论与方法、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这其中涉及到多学科的指导专家的综合性设计和规划,最终节目效果也在多方面展示了民族服饰艺术在数字化技术制作下的多学科融合的特性。

(三)向多渠道综合路径下的共享转化

早期的民族服饰类非遗的传承通常以家庭式传承为主,服饰中的图案与色彩承载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和学习中传承下来,随着整个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交通与网络的普及,服饰、服饰技艺及其服饰中的艺术文化都通过多种渠道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非本民族的人群越来越多地因爱好、学习等原因学习不同于自我文化环境下的民族服饰文化,因此服饰的审美性与艺术性在社会中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如今数字化“在场”的阶段下,民族服饰文化遗址在探索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触碰更多陌生领域,视图将越来越珍贵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记录、保留、传承与创新,结合网络互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不仅在电视、网络平台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也在其他衍生领域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来传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例如视频播放平台中的弹幕互动功能、抖音直播中的随机连线PK 功能、数字化成果在专业网站中的VR 展示功能、微信公众号相关功能等,都在更多的渠道下探索非遗文化的共享。

(四)向多群体综合心理下的需求转化

随着娱乐类电视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真人秀类型的节目凭借其新颖的设计与纪录相结合的形式,展示节目主角的生活经历,相较于早期安排固定剧本进行摄制的综艺节目,在内容上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一方面更能引起观众在生活体验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节目语言和内容让观众在接受信息时更加容易和轻松,满足了观众更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丝路云裳》节目内容的拍摄对象选取上,既有云南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主体,也有外来文化环境下的不同职业人群,从文化接受习惯上来说,节目符合民族性与城市化文化在娱乐消遣和知识获取上的双重需求,除此之外,节目内容的创新性也能给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学生提供学术研究的资源,节目中对非遗文化的解释和解读具有一定学术性,能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与借鉴,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

四、结语

在民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化技术逐渐交叉与融合的当今时代,非遗数字化的“在场”不仅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多维面向的文化互动,也在理论层面为不同学科与领域的人群提供了新的文化意义研究的事项,“在场”的意义从观众的在场、受众的在场、文化事项的在场,转向知识生产过程的在场、娱乐体验互动的在场、消费行为的在场,给未来非遗数字化的发展、非遗数字化与多学科的融合发展都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云裳民族服饰丝路
乘鸾云裳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丝路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