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品词析句教学策略初探
2022-04-07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222299
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222299) 水 涛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的灵魂主要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上,而文本灵魂的升华则体现在关键词语和关键句上。教材文本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和范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是“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策略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的妙用以及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词句
中文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多义词,即同一个词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含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类词语一旦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脱离,就难以把握它们的含义。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理解词语,细细品味词语的真正含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揣摩词语,从而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词语的含义。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文章以“‘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一句结尾,教师可将此句作为重点句展开教学。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句话中提到了两个“幸福”,这两个“幸福”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
师:请同学们反复阅读这句话,并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她曾经多么幸福”中的“曾经”是指什么时候?
生1:“曾经”指的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燃火柴、产生幻象的时候。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准确。那么,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别产生了哪些幻象?为什么她会产生这样的幻象?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答案,并做好标记。
(学生集中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在整合内容后进行回答)
生2:在她寒冷的时候,她擦燃了第一根火柴,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在她饥饿的时候,她擦燃了第二根火柴,看到了美味的烤鹅;在她孤独的时候,她擦燃了第三根火柴,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在她痛苦的时候,她擦燃了第四根火柴,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在她渴望得到幸福的时候,她第五次擦燃了火柴,看到奶奶来带着她离开。
师:小女孩临死前就是在如此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她得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这些她渴望得到的东西,还看到了奶奶,并跟奶奶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地方。在这样的幻象中,小女孩是幸福的。那么,如何理解第二个“幸福”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小女孩并没有冻死在大年夜,继续活着,她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生3:她会被饿死。
生4:她会经历无穷无尽的寒冷。
师:是的,在贫富差距如此大的社会中,留给小女孩的只有无尽的寒冷与饥饿。可见作者是想通过“幸福”这个词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对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形成更加深刻、透彻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善于对比分析,领悟文本语言特点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的优美后,他们才能更好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进而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文本的语言表达、句式特点,体会文本语言的独特意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揣摩文本语言。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文章的第三段写道:“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教师将此部分作为着手点,利用多媒体展示语句:“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说了一声:‘我们走吧!’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随后抛出疑问:“同学们,这句话和原文相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对比、品鉴这两个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比,学生切实感受到:虽然这句话和原文都描写了五位壮士在面对“生”与“死”时,舍弃了“生”,选择了“死”的英勇行为,但是这句话却不如原文坚定、果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原文中的关键词:“通过原文中的‘斩钉截铁’一词可以看出,班长的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丝毫犹豫,充分说明了战士的果断,体现了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甘愿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在对比分析过后,学生清晰地体会到原文语句的精妙。
此时,教师可再举一个例子:“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这句话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得非常迅猛、有力,也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五壮士在面临绝境时,从容不迫,脚步坚定,大义凛然。作者用“说”“砸”“走”“跳”“昂首挺胸”等词,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五壮士跳崖时的无所畏惧与悲哀雄壮,展现了五壮士气壮山河、不惧粉身碎骨、英勇无双的气概。如果将这些词语删除,则体现不出五壮士的英勇壮举。
对比教学是语文课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不比模糊,一比明了。通过对不同语句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出不同事物的内在关联,从而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关键词语的妙用。在小学语文品词析句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中领悟语言的韵味,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把握时代背景,体会文章精妙之处
文学作品是时代特征的有力体现,词语的深刻内涵也可从时代背景中窥见一斑。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足,在理解重点词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解读文本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创作内涵,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文中有一些内涵深刻的语句,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如“‘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要想让学生对这句话有深刻的理解,就要为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旧社会十分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不见天日的生活。为了号召民众奋起抗争,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丑恶嘴脸、抨击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文学作品。这一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他们阻止鲁迅先生发表作品,想方设法地查禁他的作品,并且对鲁迅先生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学生对于文中“四周围黑洞洞的”一句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理解了“黑洞洞”并非字面上的黑暗,而是比喻旧社会没有光明,一片黑暗,民众无自由、无民主的社会现象;而“碰壁”则是指作者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遭受到的残害。
又如,“我”问伯父:“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除了需要对文本中有关车夫的描述进行讲解外,还要进一步拓展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旧社会,人力车夫属于劳苦大众,是下层社会的人。为了生活,车夫不管天气和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不停地劳作,很多车夫在天冷时没有衣服御寒、天热时没有帽子遮阳、下雨时没有雨衣遮雨,还会时不时受到客人的指责和谩骂。他们生活困苦,常常食不果腹、捉襟见肘。”“我”与伯父之间的对话看似轻松,实际上蕴藏着鲁迅先生不畏挫折的态度和品质。如若脱离了时代背景进行教学,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的深意。
品词析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把握词句内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联系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补充文本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句的内涵,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依托教学情境,感受文章语言魅力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和思想的双重积累。在品词析句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北京人过年前后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魅力。在讲解腊八节时,教师首先播放制作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视频片段;然后带领学生朗读文中的相关语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对腊八蒜的讲解则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语,使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简练的语言。在讲解除夕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播放一些地方过除夕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每年除夕自己家中的场景;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描写热闹场景的语句。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对除夕的两个方面的描述:一方面,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分析,“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这些足以看出除夕的热闹;另一方面,从味、色、音的角度来解读,“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作者对除夕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展现了除夕的热闹。在元宵节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展示元宵节灯会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里的场景,感受文中“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对灯的数量之多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元宵节的热闹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或者结合生活实际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讲述,能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作者描述的氛围,感受到作者对词句的合理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和主旨思想。这样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重点词语、句子的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中品词析句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品鉴以及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语文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将品词析句真正融入各个教学环节,通过联系上下文、运用对比分析、把握时代背景、创设教学情境等策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与魅力,从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全方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