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和地位探究
2022-04-07高小雅
高小雅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0)
在公共文化服务行业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公益文化服务,因此各个地区在开展文化建设时,要加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公共文化的服务效果,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了一系列部署工作,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有助于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在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1]。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博物馆是一项重要阵地,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一、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充分保证公共文化权利的基础上,为了发挥出博物馆在教育、科研、鉴赏等方面的作用与价值,面向社会与公众提供的与博物馆文化产品与博物馆文化知识服务等内容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我国作为拥有13 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伴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博物馆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渴求通过博物馆了解历史、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接受教育,同时还希望通过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2]。近年来,“让文物焕发生命活力”“让博物馆回归家庭”等新理念的出现,使博物馆如何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成了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全新命题。所以,只有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有了正确的把握,才能够将其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一)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益性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益性,具体体现在由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机构无偿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文化,满足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3]。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博物馆与经营性文化服务在内容上的本质区别。博物馆是对外开放的非营利机构,由此能够看出公益性是博物馆运营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博物馆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与前提。博物馆的公益性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际博协在1973年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定义:博物馆是不以谋求利益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外开放的常设机构,这也是国际博协自1946 年成立以来,经过数次修订博物馆定义而首次提出博物馆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而存在的。后续国际博协又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多次修订,但始终在强调非营利性这一原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博物馆承担着向社会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因此博物馆要遵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原则的前提,这样才能为博物馆事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价值,真正实现维护社会公众文化权益,从而达成博物馆服务社会以及自身长远发展的目的。
(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性
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JürgenHabermas)于20 世纪60年代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公共性这一概念,认为公共性是面向全体公民、可以表达公共意见、构成公共空间的公共领域[4]。公共性是现代民主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有着其独特的公共性特征。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博物馆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维护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为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免费开放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都阻碍着博物馆功能的发挥。解决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即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总结博物馆概念的转变以及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发生的变化,从中能够看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特征,其中也可细化为共有性、开放性与可参与性等特征。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公共性具体表现为博物馆文化资源具有公共性。博物馆是集文物收集、保护、研发、传播、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机构。简单来说,博物馆是保证人类环境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既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但同时也是由人类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本质上属于人类的共同财产,因此博物馆要向全体群众共享馆藏文物。博物馆的非营利特征及其为了服务于社会所开展的教育、研究、欣赏等活动,都是向社会全体成员分享共有的表现,由此能够看出博物馆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开放性也是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性特征的一项直接体现。早期的博物馆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与上流社会,1963 年阿什莫林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从此博物馆不再是供贵族与私人收藏使用的场所,而成为面向社会全体群众开放的文化服务机构[5]。国际博协对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出的功能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博物馆的开放性,认为博物馆具有公共属性。我国在2008 年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这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参观博物馆的门槛,让社会公众真正成为了博物馆的主人,使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开放性能够使群众在博物馆中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流对话,这是发挥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由此能够看出开放性是构成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公共性特征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参与性也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性特征的一项重要体现。博物馆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而大众的主动参与,体现出了大众对自身文化权利的行使[6]。目前博物馆的教育形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向灌输形式,而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知识文化。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同时在群众的主动参与中获取信息反馈,这是博物馆优化公共服务与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在市民筹办民办博物馆、将文物捐赠给博物馆以及参与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等的过程中,既将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公共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又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内容,为博物馆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均等性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指人人享有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机会,不会因为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待遇。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86 年制定了《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其中明确指出管理机构应保证博物馆及藏品在定期开放时间向全体人开放,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人们。应当指出倡导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并非为了推行平均主义,而是为了谋求一种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人人自由平等地拥有选择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控制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域与城乡间的差异性,实现相对平衡[7]。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之一,它的免费对外开放则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对文物、资料的有效保护,也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最主要的载体,遵循均等化原则,是博物馆肩负社会文化责任最主要的表现。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发挥博物馆自身优势,整合博物馆资源,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在基础设施建设与陈列展览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
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一)举办高质量的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作为连接博物馆中文物藏品与社会群众的桥梁,是博物馆功能得以实现以及大众需求得以满足的重要途径。博物馆陈列展览能够直接向群众展示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规模、展览规划能力、科学研究成果等,同时也能够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服务功能,向外界传达科学知识与人文历史知识。
对于博物馆而言,做好陈列展览既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博物馆承担文化职责、完成文化使命的主要表现。在博物馆中有着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这些藏品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历史,通过陈列展览能够让群众了解不同时期的文物藏品以及该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若是将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看作为一个个汉字,那么陈列展览就是将汉字整合成语言,讲述出一个又一个的优美故事。好的语言可以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获得更多的艺术文化享受与科学知识,陈列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陈列展览要包含情感与智慧,能够在观众参观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减小藏品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与空间距离,使观众与藏品之间产生共鸣。北大教授宋向光提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价值在于意义传播[8]。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观众理解并将自己的精神融入展览中,从而发挥出文物的人文教育效果。除此之外,陈列展览也要兼顾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文化愿望等因素,以受众为主,采用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展览陈列方式,提升文物陈列展览的社会服务能力,收获大众的好感。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博物馆也要结合社会热点事件举办临时展览活动,对基本陈列进行扩大与补充。与常规展览相对比,临时展览有着文化多样、内容灵活、主题自由的特征,以社会热点事件为背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不仅能够为群众介绍文化艺术,同时又不失创意与灵活的特性。例如,结合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首都博物馆在2016 年3 月2 日至6 月26日,举办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览以文物实物和影像资料为基础,从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两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出土遗物进行虚拟复原,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使其更具时代感,互动性更强,更具有吸引力,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展览从“惊现侯国”“王侯威”“墓主身份”等方面对南昌汉代海昏侯进行介绍。展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大量西汉时代文物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其中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珍贵文物更是备受关注,其意义非凡、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精美绝伦的文物既显示出西汉时期中国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与有序完整的礼仪制度,又能满足社会公众求知的欲望与最新学术成果所产生的文化需要,也促使考古成果保护方式与经济效益之间出现一种全新的发展格局。
(二)开展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
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是提升社会群众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成为成年人的终身教育课堂,并为科研提供服务,同时对学校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与辅助作用。伴随着博物馆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展与观念的不断更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已经成为观光旅游与文化休闲的主要媒介[9]。博物馆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群众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想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诉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激发人们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就要改变传统的社会教育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对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博物馆要顺应社会发展特征,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例如对观众群体进行细分,针对年龄开设不同的展览陈列;组织多种类型的学术讲座,提升博物馆自身研究水平;向公众传达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发挥出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策划并落实各种群众文化学习项目,举办博物馆探索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性与参与性。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共教育活动,适应社会群众多样化层次化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三)提供特色文创产品与服务
文创产品作为文化资源二次利用的有效手段,是推动群众与历史零距离联系交流的桥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能够促使博物馆讲好故事,增强观众的参与兴趣,同时也是重新焕发文物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让文物活下来,不仅能够丰富文物所具备的文化元素与价值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IP 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开发与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互联网+文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博物馆也要顺时而动,加大IP 的跨媒体发展,配合多种传播形式,激发文化活力,为文化创意市场开辟全新格局,使博物馆与文物更具亲和力并贴近现实走进大众,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10]。例如美国20 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2006 年合作《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一经推出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欢迎,取得了近6 亿美元票房的良好成绩。数据显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奇妙夜》这部电影的传播带动下,参观群众同比增长20%。影片在大获成功之后,续作电影分别在2009 年与2014年上映,都获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这部电影充分发挥了主创人员的创意,在文物展览中,为文物赋予了生命,带给观众近距离接触文物的体验,将静态的博物馆赋予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奇思妙想的奇幻色彩,使更多的人对博物馆产生了好奇,不仅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同时也成为了博物馆文创IP 模式的典范。2016年,我国阿里影业买下了《博物馆奇妙夜》的版权,并筹划翻拍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影片虽未正式定档,但在网络平台中,网友们就选择哪一座博物馆为拍摄地点成为了热门探讨话题,这已经充分证实了电影对博物馆的宣传作用。在电影中宣传博物馆中的文物,能够使群众轻松愉悦地观看影片的同时,欣赏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学习文化知识。2016 年故宫博物馆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同名电影,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泛好评,博物馆不仅通过影片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
(四)促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数字博物馆是博物馆在数字化背景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实体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的拓展与延伸。在网络环境下,博物馆以虚拟方式展示馆藏文物及标本,研究人员通过互联网对实物进行访问与互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馆际互联”。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能够将文物转化为虚拟数字,提升了博物馆文化资源传输与传播的便捷性,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博物馆文化表现能力与社会公众交互能力的发展。数字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中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不仅对博物馆中藏品的收集、保护、管理、展示与利用进行了全面创新,同时也开辟了全新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文化传播形式。数字博物馆首先要对藏品影像与文本信息的三维建模,创建藏品的数字化资源,应利用多维数据影像与翔实的文本信息,构建统一的数字化资源平台。通过web 网页、3D 技术、VR 技术、AR 技术,在移动客户端设备上实现虚拟博物馆中的数字展览,利用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手段,对产品信息进行展示与体验服务。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认识并理解数字化博物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最后要根据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需求,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的博物馆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为博物馆中的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也能够让群众更加简单地接触到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效果与教育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迫切。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博物馆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与教育职责,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为社会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