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研究

2022-04-07王小小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考核

王小小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德与资源,对个人品质修养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提取出来并向后世传承,展现了中华儿女独有的精神与品德,在时间的推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与改变着新一代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囊括了前世文学名者们留下的诗词歌赋等艺术作品,更涵盖诸多有教育意义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爱国主义情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大同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以及不竭的创新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核,推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二、研究现状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传递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课而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的会议上强调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做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就为进一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思政课中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些年来,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因此关于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这些研究调查探讨了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意义所在,以及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认同,并且或多或少了解一定的知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与之背道而驰,甚少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此外,调查还发现,尽管高校已经重视起这方面的工作并且试图改善教育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未寻找到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高校在宣传层面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不多与认识不充分,而且由于资源投入不足,使得高校不能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足够的资源配置,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切实保障。

三、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将其融入思政课,除了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外,还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良好精神品德的新青年,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底气所在,因此,将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是极具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文化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提供了人类在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上进行行为的继承、创造与发展的支撑。中华民族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与发展,离不开前人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衍生出许多博大精深、灿烂耀眼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异常宝贵。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勤俭节约精神、“吾日三省吾身”的律己精神等都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中,能够使新一代青年学习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精神品德,增强其自强不息的信念感。

(二)有利于增强青年人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足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采取措施推动其与思政课的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帮助启迪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对于提高广大青年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重强调要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了多项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师资力量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政课,利用思政课来宣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有利于新一代青年人的言行举止进一步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3]。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思政课中,既能够培育广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也可以激励他们不停奋斗,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四、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关键所在,当前,思政课的教师大多为马克思主义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还有一些是兼职教师,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相关知识缺乏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并且学校、老师都较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结合,但由于教师文化底蕴的缺乏,很难做到二者的真正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底蕴是需要积累的,而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常接触传统文化,那么则很难提升其文化功底。

(二)思政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枯燥

思政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而当前的思政课缺少系统规划的教育内容,教学内容枯燥,教师往往只是按照书本念知识、讲理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教学效果不佳,难以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共鸣[4]。除此以外,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大多为单边行为,教师很少与学生互动,只是单方面灌输理论知识,往往导致学生缺乏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三)思政课考核方式单一

高校思政课的考核大多都是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根据书面答题情况来决定学生考试成绩,但往往忽视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隐性的考核,同时缺少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这部分考核内容的缺失,不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效进行监督,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校宣传力度与资源配置不足

高校对于思政课的课时数量设置比较少,并且缺乏相应的资源平台来使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因此导致出现了课内外的结合效果差、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新时代的学生所处环境充斥着各种诱惑,西方文化的渗入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冲击,而学校不注重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出现文化遗忘的现象的发生,使得学生缺乏传统文化仪式感。例如,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纪念仪式在我国盛行,学生在这些节日通常会举办化装舞会等活动,但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到来时却很少开展相应的纪念活动。

五、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方法途径

(一)提升教师个人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思政课的任课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同时教师们也要主动地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日常的接触与学习中为自身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了检验教师的学习成果、增强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把控,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保证教师切实在提升个人素养水平的工作中进行行动。

(二)改进思政课教学形式与内容

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并非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贫穷挨打的历史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实践[5]。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非常重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在形式上,应当多多走出固定的教室,到外面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当代年轻人所乐意接受的方式。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我国著名的人文景点,在游览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带领学生边参观边讲解,用深入实地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内容上,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创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VR 等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理论教学的载体内容,使得课程中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具体、更加形象。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完善思政课考核方式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重视书面考试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通过实践提升自身修养。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想要取得实效,就要改革原有的考核方式,依托平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聚焦发展性评价,将考核评价设定为过程性动态考核。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实行“日常过程考核+线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考核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现科学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及发展性评价。

(四)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

学校要合理配置资源,同时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来适应学生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的设置,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之中。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知识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综合考量,多多挖掘教学资源,使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此外,还应当利用好良好的线上学习平台,将线上线下教育结合起来,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制作慕课、短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育平台[6]。

此外,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与校内外实践平台协调发展,统筹校内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弘扬与发展。例如指导学生创作一些传统文化小故事、传统节日的由来等知识发布在官方抖音、微博等平台,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组织学生开展线上文化体验馆的参观活动。学校以实际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多种新颖的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教育,能够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更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利于进一步促进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六、结语

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铸魂的育人要求,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大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需要在思政课中加以补充,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注重传统文化,探索发现当前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种方法途径解决问题,能够促进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同时,二者的融合也有利于高校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加深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不懈奋斗,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中华考核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