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在罪犯改造中的实践

2022-04-07胡志辉李向坤

中国监狱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五心道德行为罪犯

胡志辉 李向坤

(云南省小龙潭监狱 云南开远市 661699)

2013年,云南省小龙潭监狱开始探索循证矫正在罪犯改造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小龙潭监狱形成了本土化的循证矫正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同时结合罪犯犯因性差异编写了系列矫正项目。“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是小龙潭监狱系列矫正项目中的子项目之一,该矫正项目以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孔子关于“敬畏之心”的相关论述为文化根底,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活动法、情景实例呈现法、对比提升法、换位思考法、刑罚体验法六种矫正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化罪犯对“五心”的认知和修炼,真正达到攻心治本的目的。

一、“五心认知修炼”的内涵

小龙潭监狱通过实验对比及反复研讨,得出要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就必须抓住“做人的根本”这一关键点,而做人的根本追溯到孔孟思想,就是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孔子关于“敬畏之心”的相关论述。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这段话是说,作为一个人当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不可恃强凌弱、欺辱老弱;没有辞让之心不能算作人;没有是非好坏善恶之心也不能说是人。恻隐之心是仁悯的初始,羞恶之心是义的初始,谦虚礼让之心是礼仪文明的初始开端;能区分是非善恶真假好坏才是明理有智慧,否则,即使有人的外相也不可算是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畏天命,就是告诫世人要尊重规律秩序。畏大人,就是要各司其职、各安本业,明确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畏圣人之言,就是敬重尊者的话,更重要的是尊重真理,尊崇圣人的话语可以让我们免于误入歧途,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敬畏”实际上是一种态度。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是非常危险的。有了这些敬畏,信仰就会有所皈依,思想就会有所遵循,生活就会有所规范。“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之言”的人不仅危害社会,扰乱社会秩序,还愚笨无知,容易害人害己。人对社会秩序、自然规律、法律制度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对自己有所约束,才不会知法犯法,才会做正确的事情、走正确的道路。

中华传统文化对孔孟思想的高度认同决定了中国监狱对罪犯在道德教育“修心”方面的立场。罪犯人格的重塑和培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主要指向两大目标,即心理学上的健康人格和道德教育上的正向引导。综上,本文所论述的“五心认知修炼”的内涵是指:恻隐之心,就是对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羞恶之心,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辞让之心,指一个人在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能保持一颗宽容退让的心,不咄咄逼人,更不蛮横无理,和气礼貌地解决冲突矛盾;是非之心,就是指一个人判断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是有智慧的表现;敬畏之心,对人对事心里面存着敬仰畏惧的情怀;修炼,在文中指为实现某种理想信念或技术、技能目标而进行修养和锻炼的过程。

“五心认知修炼”的内涵蕴含着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着眼实践,重视行为模式的重建

知易行难是矫正的难点,只有将所知变为所行才是真正的改变。本矫正项目中情景活动法、情景实例呈现法、对比提升法、换位思考法、刑罚体验法、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均强调罪犯要主动参与其中并配合民警完成矫正项目。本矫正项目强调的是体验式学习矫正,提倡罪犯动脑(认知)、用心体验和感受,实践与练习并用,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着眼正向,重视价值观念的培塑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明白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它是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所普遍遵循和信奉的价值规范,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认知态度和行为逻辑特征。罪犯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社会成员普遍遵循和信奉的价值规范,因此要着眼正向,通过正面教育引导重新培塑提高他们的价值观。“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就是对罪犯价值观进行正向培塑,使他们矫正恶习、走向新生。

(三)着眼修心,重视人格培养的重塑

“相由心生”“言由心生”,内心的道德自然会反映到行为上,体现出行为的自觉。然而,当前中国对罪犯的德育往往还只是对罪犯进行道德知识的宣读和提倡,并没有意识到罪犯内心心性的主动修炼和“外在修为”的行为训练。教育应当以心性培养为核心,积极引导罪犯做到“克己”“内省”,从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同时兼施以外在强制规范,双管齐下,从而做到内外兼修,达到行为自觉的良好效果。

(四)着眼罪犯实际,重视罪犯的犯因性差异

要想有效地改造罪犯,就必须科学地认识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是罪犯存在犯因性差异的结果。“犯因性”是指“起犯罪原因作用的”意思。犯因性差异既是个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也是对罪犯进行改造的重要基础,表明了罪犯改造的方向。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标准来看,体现犯因性差异的因素都是有缺陷的,它们构成了犯因性缺陷。因此,改造罪犯实际上就是努力削弱和消除罪犯的犯因性差异或犯因性缺陷,从而使其成为守法者的活动。本矫正项目,就是抓住了 “所有罪犯之所以犯罪的根源,在于丧失了做人的五条原则,也就是对‘五心’缺乏认知和践行”这一客观实际,对罪犯进行针对性矫正。

“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从罪犯的改造目的和改造课程入手,制定合理的、重视罪犯内心修为的培养目的和相应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开展内在修心教育。在以“内在修心”为主的人格修养的同时,辅以外在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心”与“行”的内外兼修,帮助罪犯最终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

二、在罪犯中实施“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的作用

(一)在行为萌芽阶段的预测、筛选和定向作用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实现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任何道德行为在实施前都要经过萌芽阶段,由于社会生活存在多角度、多层次等复杂情况,因而人们的道德行为在萌芽阶段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罪犯犯罪原因多样性的原因所在。这样,人们在进行某种道德行为之前就势必要对道德行为的萌芽动机进行预测分析、筛选、比较和定向选择。虽然每个人的道德行为选择的确立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和道德环境的制约,但通过“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当其对创意进行选择时,会依据履行义务的道德要求,对萌芽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和善恶判断,对于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和强化,对于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否定和抑制,从而确立正确的动机决定。动机通过预测、筛选之后,罪犯便以其内含的、炽热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和坚定的道德信念,促使创意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在一些重要时刻,尤其是陷入利我害他抉择之中,罪犯此刻如果没有经过“五心认知修炼”项目的矫正,就难以正确抉择,就难以保证其履行应尽的各种义务。

(二)在行为实施阶段的检测、监督和调整作用

在道德行为实施阶段,由于客观原因,罪犯所萌发的动机有可能偏离方向,而通过“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罪犯会以此为监督手段,会随时对道德行为的方向、方式和手段进行检测、监督,并根据“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罪犯的行为在别人没有干预或无法干预的领域,社会舆论的监督已有困难的情况下,“五心认知修炼”是使内心世界服从道德律令的自我法庭,是个人行为的道德捍卫者。当罪犯的道德行为符合“五心认知修炼”的道德要求时,罪犯就会给予自身充分的肯定,调动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力量,支持、激励和促使自己继续坚持和最终完成这一道德行为。当罪犯道德行为不符合“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要求时,“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的监督调整作用可以使之中止,即予以否定,并自觉及时果断地结束或改变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以免发生违背“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要求的结果,以自觉保持自我的正直人格,不断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和“对得起良心”等话, 就是“五心”的检测、监督和调整作用的具体表现。可见,“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确实在道德行为实施阶段起着非常明显的检测、监督和调整作用。

(三)对行为结果的反思、评价和辐射作用

人的道德行为发生之后,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和影响,受到特定的评价。其中既有社会舆论的评价,也有关于自己“五心”方面的评价。而社会舆论的评价只有引起人们“五心”的共鸣,方能对人们的行为起鼓励或抑制作用。自己“五心”对道德行为的结果依据自身“五心”蕴涵的道德准则、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始则进行审查反思,继则进行全面评价,终则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道德行为给以影响辐射。罪犯如果能用“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评价自己的行为结果,就表明他已表现出把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信念。任何将“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要求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罪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行为结果是有道德的,是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他人的,就会得到内心的安慰和满足,从而得到激励、继续做类似的和更高尚的、有道德的事情。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损于社会、国家和他人,就会受到内心的自我谴责,自己感到内疚、惭愧、悔恨和不安,以致感到自己缺乏“五心”,而纠正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并改恶从善、痛改前非。假如罪犯行为不道德,自己仍自我感觉良好、心安理得、毫无自责,那么他就毫无良心可言。可见,“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结果是沿着反思、评价、辐射这一轨迹起作用的。

三、“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案例分析法修炼辞让之心

1.案例分析法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民警的指导下,罪犯对选定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罪犯通过案例分析,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2.案例分析法的步骤

案例分析法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步,主体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哪些;第二步,责任分析,法律责任一般可分为违宪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四类,对案例中涉及的法律责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划分界定;第三步,启示分析,罪犯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防止类似案件发生的设想和建议,但切忌空泛。最好能先从本案的涉案主体出发来谈一谈罪犯应分别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而后再谈一谈本案对个人或整个社会的启示等。

(二)运用情景活动法修炼是非之心

1.情景活动法的含义

情景活动法就是民警结合矫正主题,通过创设各种情景,引导罪犯融入情景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

情景活动法是一种探究学习模式,它能让罪犯通过融入活动中,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参与的深、广度,从而提高矫正效果。

2.情景活动法的运用

情景活动法一般按照两步走的思路进行开展。第一步通过系列情景活动引导罪犯明白明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意义,一般一个“重要意义”可设一个情景活动。为了加深罪犯对“重要意义”的理解,也可以一个“重要意义”设置多个情景活动。这些情景活动可以是读名言悟道理、正反方面的材料对比、反面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小品表演等。第二步主要是围绕“怎么做”开展活动,活动可以采用访谈法、辩论法、分析法等,了解罪犯的是非观。情景活动法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起主导作用的是民警,需要民警结合矫正主题,引导罪犯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罪犯主动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三)运用情景实例呈现法修炼恻隐之心

1.情景实例呈现法的含义

情景是现象的还原或者再现,能够将社会现象中某一特定场景重新显现,以改变人们身处其中的心境。情景实例呈现法由民警选取和矫正内容相关的实例,通过表演、视频、讲述等多种方式进行还原,将罪犯带入特定的情景。

2.情景实例呈现法的具体运用

在具体运用上,情景实例呈现法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选取适合开展情景实例呈现法的实例。不要求实例有标准答案。允许争论结果开放、不确定,结果的开放性可以避免固化罪犯的思维。

(2)实例的情景设置。为保证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实效,情景设置是关键之一。情景设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将罪犯分组,要求罪犯选择事件中的一方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由罪犯进行叙述,辅之以图片、视频等。不管用哪一种再现方式,都必须强调所展现的事实必须与主题有关。

(3)对情景实例的解读。罪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自己的犯罪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共同剖析,以典型的经验和教训引起罪犯的共鸣,易于触动其恻隐之心。在整个过程中,坚持罪犯为主体,同时民警要起到主导作用,要引导罪犯紧紧围绕“恻隐心”开展活动。

(四)运用对此提升法和换位思考法修炼羞恶之心

1.运用对比提升法修炼羞耻之心

对比提升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类似的人或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可以迅速、准确地看出两个或多个比较方的好坏、对错、是非、优劣等的方法。对比提升法通过鲜明对比,给好坏、对错、是非、优劣中“坏的、错的、非的、劣的”那方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激发其羞耻心,并督促鞭策其知耻而后勇。

提升罪犯的羞耻心可采用对比提升法,通过坚守良知走正道和丧失良知走歪路、入狱后积极改造和消极改造的鲜明对比,唤醒罪犯的羞耻心。

(1)坚守良知走正道和丧失良知走歪路对比。

第一步:写下观看树形图的感受。

罪犯对比下面两颗生命树(见图1、图2),找到最符合自己的一棵树,仔细观察感受,分辨两种人生的好与坏,并把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

图2:丧失良知走歪路生命树

第二步:仔细回想以下几种情形。

找一张白纸,仔细回忆以下几种情形并把它一一记录下来:

被抓时的感受:慌不择路……

指认现场时的感受:穿着“黄马褂”……

接受审判时的感受:羞愧不已……

第三步:完成表1。

表1:生命树调查表

第四步:民警引导。

两棵生命树不一样的长势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坚守良知走正道,那生命之树就枝繁叶茂,高大挺拔,人生之路也成了康庄大道,越走越顺利,越走越宽阔;反之,丧失良知走歪路,那生命之树就将枝疏叶稀,矮小枯萎甚至是死亡,映射到人生之路上,这样的人生势必是不顺利的,曲折坎坷,越走越窄。

民警引导罪犯回过头来看一下自己选择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之路,让罪犯对两种人生之路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让罪犯看见了坚守良知走正道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也看见了丧失良知走歪路是人生不幸的根源,自己也因丧失良知走歪路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比的目的是要让罪犯找到违法犯罪的原因,要让罪犯知道什么是羞耻,唤醒罪犯的羞耻心。

(2)入狱后积极改造和消极改造的对比。

第一步:阐述对比的目的。

大部分罪犯经过审判环节已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到监狱服刑后开始积极主动地改造。但也有少部分罪犯仅仅是慑于监狱强大的威慑力而有所收敛,并没有深挖犯罪根源,没有从内心深处悔改,改造也是被动的、功利的。为此,通过对两类不同改造态度的对比,让罪犯直观地看出其中的差距,以激发其羞耻心。

第二步:让罪犯完成表2。

第三步:民警引导。

通过对两类不同改造态度的对比,积极改造的真诚认罪悔罪、主动参加劳动学习,计分多减刑早,而消极改造的缺乏羞耻心,混刑度日,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心态失衡,很容易走上狱内再犯罪的道路。通过对比,让罪犯反省自己的改造态度,触动良知,感到羞耻,逐步从“要我改造”转到“我要改造”。

2.运用换位思考法修炼愧疚之心

第一步:阐明运用换位思考法的目的。

通过换位思考让罪犯设身处地地感受自己的罪行给被害者、子女、父母、社会等造成的伤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激发罪犯对家人、被害者、社会等的愧疚感。

第二步:民警督促罪犯完成表3。

表2:积极改造和消极改造对比表

表3:罪犯愧疚感调查表

(五)运用刑罚体验法修炼敬畏之心

第一步:运用刑罚体验法的目的。

通过刑罚体验对比,再现改造生活与自由生活的巨大差异,在此过程中再次体验刑罚的惩罚性,让罪犯痛定思痛,从内心深处害怕刑罚,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

第二步:民警督促罪犯完成表4。

第三步:民警引导。

通过入狱前后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对比,让罪犯切身体会失去自由的痛楚,明白拥有自由的美好。

四、“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的实践效果

(一)认罪服法

通过“五心认知修炼”矫正,大多数罪犯能够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行自我认识和正确评价,对他人的言行善恶做出客观的评价,能够正视自己的犯罪事实,认清犯罪性质及其危害,产生真正的负罪感。认罪悔罪意识明显增强,并且能够把赎罪的意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表4:入狱前后对比表

(二)自觉矫正

在“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中,民警起到的仅仅是引导作用,在这个矫正过程中,罪犯是矫正的主体,罪犯是为了自己而改造,民警在整个矫正过程中教授给罪犯的是一种“自觉矫正”的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矫正”,多数罪犯能够根据民警所讲授的矫正方法触类旁通,在没有民警的引导下依照此方法能够自觉矫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规范行为

“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在实践层面为罪犯的德育矫正提出了标准,对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判断是非、如何敬畏法律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践行标准,为罪犯的思想行为设定了道德底线和践行要求。多数罪犯通过修炼矫正后,能自觉对照践行标准,遵守监规纪律,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四)化解矛盾

监舍是罪犯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生活、学习、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主要场所。据笔者计算,除去睡眠时间,罪犯每天仍然有4至6个小时在监舍活动,如果加上睡眠时间,罪犯每天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监舍度过的。罪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习惯,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所以罪犯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如争抢遥控器,争先洗漱,睡觉打鼾等。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轻则让室友关系发展为形同陌路,重则互相伤害,导致狱内再犯罪发生,影响监管改造秩序。通过“五心认知修炼”矫正项目,多数罪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自我矛盾化解。

猜你喜欢

五心道德行为罪犯
亚洲“天坑”里的“五心”党支部
独“数”一帜,五心并至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社区治理——鄠邑区推行“五心工作法”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
开展“五心”教育活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狡猾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