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重塑:强制隔离戒毒到社区康复无缝衔接制度的形式重构*

2023-01-08滕明君

中国监狱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戒毒所无缝戒毒

滕明君 林 娟

(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 上海市 200233)

强制隔离戒毒到社区康复无缝衔接制度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本文以空间重塑为理论视角,通过构建心灵空间、行为空间、精神空间、关系空间来达成无缝衔接的实践形式。文章从戒毒人员心理、行为、关系和社会四个维度开展处遇化措施的研究。戒毒人员处遇化的实践过程是无缝衔接的。首先在强制隔离戒毒所(下文简称“戒毒所”)内对戒毒人员进行生理脱毒和心理脱毒,进行综合管控;继而再进行出所前的适应准备;戒毒人员出所后进入社区前对其进行心理建设及社区康复支持。在此过程中将探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以一种人在情景中的环境空间观来研究系统整体以及其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把握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从而达成最优的目标。

本研究依托空间理论,通过空间重塑打造无缝衔接制度形式重构。追本溯源,在社会空间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方面,文军曾提到,20世纪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是“空间”的缺席与断裂,随着社会理论的复兴和扩展,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空间”被逐渐带回了社会学理论的架构,由此引发了学者对“社会空间”概念、意义及其应用的探讨〔1〕。最早由涂尔干提出的社会空间概念,用来研究社会分异的问题,他认为社会学研究是由社会生理学和社会形态学两个主体部分构成〔2〕。克拉瓦尔认为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群体之间共同构成了诸如家庭等的社会关系,并且社会空间被看作是经济空间的一部分。克拉瓦尔这一观点看到了生产消费结果形成的社会空间,却忽视了社会空间对生产消费的作用以及社会空间自身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在对社会空间的研究中,法国的地理学家索尔提出,社会空间作为一种地域,将其区域视作为一个个马赛克,并且此类马赛克具有各自系统交叉形成的网络,不仅具有整体的同质性,还具有各自特定的社会空间与独特价值〔4〕。法国的社会学家劳维进一步发展了索尔的观点,将社会空间分成了主观和客观两部分的空间,社会群体和成员所感知的社会空间被看作是主观社会空间。社会群体生活的框架空间被看作是客观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具备同质性的社会群体组成的地域特性,即意味着社会空间有着某种相似的感知和认同感。基于空间理论的溯源以及深度挖掘,形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成为本研究心理、行为、精神、关系四大空间形成的根基。

一、心灵空间:心灵沟通与书信联系

书信联系致力于心灵沟通,是一种所内激励措施。书信联系可以看作为一种形式,它是禁毒社会工作无缝衔接的一个开端。在社区戒毒康复无缝衔接环节,主要是试图解决公安部门查处戒毒人员的过程中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中的几个问题,具体是社会工作者是否需要介入,如果需要介入,依据是什么?进行介入的主体内容和形式分别是什么,如何进行介入,以及如何实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的无缝衔接?

书信联系是一种所内激励形式,也是一种同伴信箱的沟通模式。同伴辅导员和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在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之间的书信往来,提供了提前介入服务,为戒毒人员能够重返社会尽快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并且,这也是一种可以让所内与所外的人员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模式,实现行为主体之间的有效衔接。

书信联系作为链接所内所外的重要模式,已经有书信帮教的典型案例。广东在书信帮教的试点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在试点实践中,志愿小组成立后,志愿者每个月坚持给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写信,信件传递到戒毒所内,由戒毒所内的专门人员收取信件,经过检查后,将信件派发给戒毒人员,并鼓励其回信,形成了正向反馈。这一实践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戒毒人员初期的回信效果并不理想,每个志愿者对应服务一个戒毒学员,他们连续寄信两个月,均无回信。这对志愿者的信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后来经专家指导,志愿者调整了寄信的心态和写信的技巧,戒毒人员回信数量实现了由零到一的突破。虽然前期反馈不多,但是也增加了志愿者的成就感。在写作技巧方面,志愿者逐渐以关怀口吻代替说教口吻,更多的是自然流露出关心与爱。随着书信帮教工作的开展,志愿小组开始吸纳曾经的被帮教人员作为志愿者对戒毒人员进行帮教,这对戒毒人员来说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曾经的受助身份转变为助人身份,使他们更具备自身荣誉感,对帮教人员不仅是一种正向激励,也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要求。在强制隔离戒毒到社区康复的实践过程中,书信联系这一帮扶形式,可以看作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到社区戒毒无缝衔接的开端。这种以书信联系作为心灵沟通的起点的行为,是链接戒毒所内外并且支撑无缝衔接制度生成的一种柔性民间志愿模式。

二、行为空间:行为支持与所内探望

如果说书信联系是一种心灵空间内的沟通形式,那所内探望则是行为空间的一种行为支持。这种行为建立在家人、戒毒人员等社会群体的社会空间之中。约翰斯顿将社会空间定义成为社会群体感知的空间,这种空间会被社会群体利用,它与个人空间不同,这种空间具备共同的价值感和态度行为〔5〕。所内探望可以看作为社会空间内的一种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支持,这种支持是打通半开放半封闭区戒毒人员的所内外的联动点。此外,在其他社会群体对戒毒人员进行所内探望时,也可考虑将所内回归指导站的人员逐步的、分层级的、有条件的放置入社会分区段,以此增加戒毒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马斯洛理论认为社会参与是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合作实现需要的一个基础〔6〕;霍曼斯认为社会参与是进行社会交换的必要条件〔7〕;布迪厄认为社会参与是创建场域〔8〕。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戒毒人员的社会参与,不仅能满足戒毒人员的社会交往需要,还能增加社会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换,以及创建一个“走进来”和“走出去”的一个场域。这个场域具体指的是在这无缝衔接的这个社会空间的场所内,让社会团体进到所内,对戒毒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望,也就就是从外部走进来;这种走进来也意味着让所内的戒毒人员某种意义上的走出去了。

根据这一设想,一种方式是,在戒毒所开辟戒毒社会生活的试验区作为这种场域,让一些表现良好、处在回归适应期的戒毒人员与家人在戒毒社会生活试验区中,尝试进行短期的共同生活。另一种方式是,在能够保证这些戒毒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戒毒人员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归,执行一种半封闭半开放式的管理。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从封闭空间走向开放空间的半封闭半开放的状态。这种戒毒社会生活实验区和出所工作的状态是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社会化的一种重大的突破,它将回归康复期和社会紧密结合,促进了戒毒人员的社会化,以及促进戒毒人员出所之后与家庭、社会的无缝衔接。这两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戒毒所的运行成本,还可以减少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时间成本。

三、精神空间:精神鼓舞与所内宣讲

精神鼓舞被看作是戒毒人员精神维度的社会支持之一。社会具有空间的维度,每个个体成员的社会空间就是他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网络。社会空间是有边界的地域概念的空间逐渐演变成了没有边界的模糊的空间,所以社会网络分析成了重要的分析方式〔9〕。借用社会网络分析学的观点来分析戒毒场域内的无缝衔接戒毒模式,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网络的社会,彼此交织的网络组成了社会。但是社会学只强调个体间的关系,忽视了地理空间对社会网络带来的影响,由此,从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切入〔10〕,重视戒毒所这一场域的一切群体、行为则是必要之义。

所内宣讲是社区戒毒康复无缝衔接中同伴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示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示范必须是一种可信的行为,这样才能具有影响力,如此受教育者才能够去模仿示范者的行为,通过训练重回正常化。在示范教育中,同伴辅导员的培养是一种由同伴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产生的榜样和示范带头作用,同伴能够更好地接受榜样示范的信息,同伴教育的行为也向好的方向去改变。也就是说,同伴辅导员培养过程就是一种对其他相似群体示范教育的过程。所内宣讲的参选人员需通过四个级别的选拔认定,即从同伴候选人到同伴预备辅导员、到同伴进行辅导员、再到同伴辅导员。当参选人员当选为同伴辅导员之后,便可以开展同伴示范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基于同伴辅导员自身成功经验的交流分享互动等。所以,这种示范作用是贯穿同伴辅导员和戒毒人员康复过程始终的。这种连贯性一方面,表现在戒毒同伴之间的巡讲和演讲之中进行的示范和教导;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示范人员选拔有潜质的同伴中去演讲,然后与社工开展社区宣传活动。这种宣传和示范作用可以进入戒毒所中,通过示范人员自身生动、具有说服力和警示作用的康复经历,向戒毒人员普及戒毒知识,还可以通过展示同伴禁毒志愿者健康向上的社会形象,帮助戒毒所内及社区内的戒毒人员通过榜样的示范来获得戒毒的信心。所内宣讲以及其他所内开展小组活动虽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困难,但在所内的此类活动确实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效果,能够促进无缝衔接戒毒效用的增加。

四、关系空间:关系重建与家属探望

社会空间被看作是描述社会结构和关系的一个抽象的系统,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符号。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可以像地理空间一样,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越接近则共同属性特征越多。社会关系是行动者的资源,这种资源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符号各个方面〔11〕。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排位是由其个体占据的资源总量和比重决定的,社会空间是用来彰显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坐标〔12〕。社会空间还被看作是社会与空间的辩证统一体,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学者将社会空间看作是社会群体的生活区域而产生的思想。空间不是自然实体,而是资本构造的。空间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同时也会生产社会关系,空间生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视角来进行社会分析〔13〕。列斐伏尔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过程时,将其解释为突破地理束缚而实现自我生产〔14〕。空间的整体形态和社会结构息息相关,社会空间本质都是一种关系结构〔15〕。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社工动员家属探望戒毒人员是一种改善和重建家庭关系的方式,健康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促进戒毒人员重拾对家庭的关怀和信任,让他们重启对生活的热爱与社会归属感。家庭成员的情感连接也是戒毒人员进行自我改变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因此,可以依托亲情和血缘关系,利用家庭结构治疗、家庭辅导等方式去修正戒毒人员与家庭的互动关系,强化其家庭成员的正向情感因素,以抵御毒品对戒毒人员的诱惑。动员戒毒人员家属去所内探望,是重组家庭关系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社会工作者可以将戒毒人员的家属组织起来开展小组工作,挖掘并运用家庭优势和资源为戒毒人员创立无毒的生活环境。

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从预防吸毒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对预防吸毒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戒毒角度来看,家庭也会对戒毒人员的戒断意愿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家属探望,有助于提升戒毒人员与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亲密依赖关系,使戒毒人员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可以借用家人关怀给予的信心和动力,帮助其战胜困难,尽快实现社会化。对于戒毒人员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定期的家属探望是强化其戒毒信心及动机的重要形式,通过家属探望的形式促成其家庭关系重建,获得家庭支持,进一步推动所内所外一体化的关系重建与无缝衔接。

五、空间整合:无缝空间与出所必接

出所必接是指当强制隔离戒毒期满,戒毒人员从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出来时,禁毒社会工作者必须到场接回戒毒人员。接所人员的数量取决于具体情况,最佳方案是禁毒社会工作者与民警、家属等共同接所。接到何处也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有可能接到社区康复机构直接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也有可能接到戒毒人员家里。当前的实践做法是接到社区康复机构签协议或回家。当康复指导站作为半封闭空间建成后,可以将出所人员直接接到康复指导站,进行半封闭管理。

以往对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研究都是从不同的领域与方向进行阐释,对二者分别进行综述。对于封闭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设计领域、文学艺术领域和自然科学的爆破、灭火、半导体等领域。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建筑设计领域被定义为“用具有限定性的诸如承重墙等比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的、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都有很强隔离性的空间”;在文学艺术领域被定义为“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空间环境被称为封闭空间”〔16〕。因此,对于封闭空间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对内的规范与秩序、对外的隔绝与禁锢。关于开放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建筑规划领域,对于开放空间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释义。英国的《开放空间法》中特别表明了开放空间是未曾使用、不存在建筑物的空间。美国的《房屋法》对开放空间的界定是:具有公园等类别的价值、满足娱乐的价值、具有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和具有历史或风景的价值〔17〕。简而言之,开放空间是令人舒适且广阔、可供公共使用的空间。其广阔性与无边界或模糊边界成为其特点。

出所必接环节是对戒毒人员出所适应衔接机制的完善,戒毒人员接受为期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长期生活在与社会隔离的状态下,已与社会脱节,戒毒人员从戒毒所到重新步入社会,如果缺乏过渡衔接就会面临家庭融入困难、就业困难、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出所必接这一环节可以使得戒毒人员在面对社会歧视等压力时,为他们提供一道基础的防线,否则戒毒人员很容易逃避和正常人的社会交往,很可能走上复吸的道路。社会工作者和民警共同去接所,将戒毒人员从戒毒所中接出来,然后签订协议并开展后续服务。

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禁毒社会工作者贯穿于无缝衔接的整个过程,在与戒毒人员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书信联系、所内探望、所内宣讲、动员家属探望和出所必接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梯度融合和无缝衔接的构想〔19〕,加强戒毒人员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其恢复和发展,使戒毒人员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空间重塑,使戒毒人员从戒毒所这一封闭空间走向社会这一开放空间时,所面临的空间转换下的适应性困境得到内在解决,无缝衔接制度的形式得到了有效革新,从而达到最佳的戒断效果,实现从强制隔离戒毒到社区康复的无缝衔接。

猜你喜欢

戒毒所无缝戒毒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对策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音乐治疗戒毒的有效性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
心系戒毒事业 情注灵魂救赎——佳木斯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厄瓜多尔一戒毒所发生火灾致18人遇难
丰富无缝对接机制内涵 安置帮教工作提质见效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女子戒毒所中的新生
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