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地方性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校企”“校地”育人实践教学研究
——以马鞍山学院为例

2022-04-07赵贺芳邱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地民办高校校企

赵贺芳,邱风

(1.马鞍山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2.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上海 200000)

民办地方性高校现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需要注重精英培育。高校作为农业农村相关智力、技术、管理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具有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该文根据马鞍山学院与当涂华水水务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以解决当涂污水厂提标改造和大公圩水厂管网系统图的优化为契机,探讨“校地”“校企”育人的新模式,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2],为民办高校校企、校地育人提供一定借鉴。

1 民办地方性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现状

1.1 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地方性涉农民办高校应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但现阶段地方性民办高校多缺乏实际需求的实证考察,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需求。

以马鞍山学院为例,该校由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于2019年6月转设而成。办学定位受到原有的办学定位的影响,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沿袭了公办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并未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3]。

1.2 涉农专业建设滞后于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发展

城乡产业转移也导致了产业污染转移,当下乡村的水环境治理和优化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但是地方性民办高校涉农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设置还未及时调整,滞后于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发展。

以马鞍山学院校为例,该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需求没有进行实证考察,没有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向选择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受到影响,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变更,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也多根据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很少有根据实际项目进行设计的,导致学生择业、就业具有盲目性,走向工作岗位遇到实际项目就会手足无措[4]。

1.3 涉农专业科研力度、科创活动不足以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高校作为科技研发的主阵地,涉农高校更应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重点科研和科创活动,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中起到支撑作用。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存在师资队伍不合理的情况[5],大部分有资历的老教授都来自公办院校退休的教师,他们没有精力再去做很多科研;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中坚力量比较薄弱,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很多企事业单位不屑与他们合作。这导致民办高校科研水平不足,且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很难满足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足以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1.4 民办涉农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脱节难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实施

涉农高校深度践行校、地、企三元合作的协同发展是加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的深化合作,使用创新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模式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实施。

2 民办高校“校企”“校地”育人模式

校企、校地育人采用“三重螺旋”模式(如图1所示)。“三重螺旋”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总结提出[6]。

图1 三重螺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牢固边界被打破,它们不仅两两相互作用,还产生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混合组织。在“三重螺旋”模式下,大学发挥着知识链的作用,企业是产业链,政府是政策链。大学、企业、政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实现三重螺旋的良性发展[7]。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 融资政策和引导性的产业政策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政策和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学校之间开展产学研活动。

企业由于专业人才、时间、财力等资源的有限,使企业信息的获取受到限制,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指导与高校人才、知识的引进才能实现创新,赢得利润[8]。

作为地方性民办高校,以与当涂华水水务有限公司合作为例,学校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对当涂污水厂现有工艺进行改造、 对大公圩水厂现有管网系统图进行测绘并优化,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加深了校企协同育人力度,同时提高了我校涉农专业学生对乡村污水治理、 供水管网系统图的测绘与规划优化能力。同时,企业可优先选拔人才,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打造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美好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企业的需求完善该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9]。但是学校的市场信息匮乏,特别是科研资金的不足,使该校教师无法进行大规模研究与实验,而这些需要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市场信息和专利费,才能持续开展[10]。

3 基于“校企”“校地”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1)建立校企实践教育基地,采用“双导师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设美丽乡村服务[11]。

利用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改革课程设置[12]。以该校与当涂华水水务校企合作为例,该校给排水和环境工程学生具备很丰富的给水和污水处理理论知识,但实践知识匮乏,且学生通常对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不够,个人发展定位较模糊,尚不具备独立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13]。因此,采取“双导师制”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可在大二上学期为相关专业学生安排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各1 名,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课堂学习、科技创新、实践实习等,激发学习热情;校外导师主要聘请技术部门负责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14]。校外导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 求职见习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能力。实现校企之间人才培养的对接,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能够使学生增强对专业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15]。

与此同时,将当涂污水厂提标改造和大公圩水厂管网图的测绘优化引入到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中,提升学生服务乡村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实践情况,该校专业教师调整课程设置、实践部分的权重及考核的方式等,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企业可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为建设美丽乡村服务[16]。

(2)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校企合作开展特色班,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

以当涂华水水务为例,根据该校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可开设“测绘班”“管网班”“水处理班”“生态班”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该院特色,可引导学生为当涂污水厂量体开发计算机仿真软件,能够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工艺操作的推演,开设“计算机仿真实验班”等。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将人才培养嵌入企业,走向乡村,协同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7]。

(3)在校企协同育人基础上,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高校服务农村振兴战略[18]。

通过与当涂华水水务的合作,该校将“人工智能”嵌入污水处理专利技术“四维生物脱氮”进行四维精准控制,并建立可移动现场实验平台对乡村污水进行治理,将ESIA 软件对环形管网进行定线规划分析引入乡村供水管网中。该校鼓励涉农专业师生深入一线,开展科研活动,使科研成果以专利形式展现。选取2 ~3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参与大公圩水厂供水区域管网系统图的绘制、 水力计算与规划优化和农村供水管网系统理论计算与实测统计分析项目,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高校服务农村振兴战略[19]。

(4)协同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开放共享。

该校与当涂县人社局已正式签订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协议,学校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乡村规划及社会治理等提供智力支持,为当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当涂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和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学校之间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20]。

4 结语

该文以马鞍山学院为例,探讨民办地方性高校如何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人才,在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探索校地、校企“三重螺旋” 育人模式,根据涉农专业特点提出相应改革举措,为民办地方性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校企、校地育人提供一定借鉴。

猜你喜欢

校地民办高校校企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