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高应力巷道联合支护技术应用

2022-04-07王志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锚杆围岩顶板

王志武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 四老沟矿,山西 大同 037000)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赋存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消费能源。我国煤层分布广泛,在西北部地区赋存许多厚煤层资源。厚煤层的开采一般采用综放开采法。由于工作面采高较大,在综放工作面超前范围内易产生强烈的超前支承压力,巷道易出现大变形、支护结构失效等现象,导致工作面停采后,液压支架等综放设备无法安全撤出[1-5]。在高应力巷道围岩控制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毛怀昆等[6]设计了高应力巷道锚杆关键参数,研究了注浆参数对围岩的作用机理,提出了高应力巷道锚注复合支护技术;张向东等[7]分析了采动影响下大跨度煤巷变形破坏机理,设计了锚网索带注耦合支护技术。

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停采后,其工作面回采巷道出现大变形现象,已不能满足工作面搬家需求,因此,计划在工作面中部位置掘进1条回撤补巷用于工作面搬家。受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作用,回撤补巷掘进围岩将处于高应力环境,围岩控制难度较大,基于此,提出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高应力巷道联合支护技术,为类似条件下巷道支护提供技术参考。

1 工程概况

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开采11-12号煤层,位于307盘区东部,8712工作面北部和南部分别为8710采空区、8714采空区,东部盘区大巷连接,西部为保护煤柱,8712工作面相对位置见图1。工作面老顶为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互层,平均厚度24.6 m,水平层理发育,含黄铁矿结核及炭质,性脆,直接顶为深灰色粉砂岩,平均厚度12.5 m,性脆,组织致密,含炭质及植物碎屑化石,局部夹泥岩、炭质泥岩,直接底为深灰色粉砂岩、细粒砂岩互层,平均厚度6.4 m,致密,具垂直节理,含植物化石和黄铁矿结核,局部含中砂岩。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工作面超前范围内的回采巷道出现局部冒顶、片帮严重及剧烈底鼓现象,已不能满足工作面搬家需求,因此,计划在8712工作面中部位置掘进一条回撤补巷,受高应力影响,回撤补巷围岩控制难度较大。

图1 8712工作面相对位置示意

2 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分布特征

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开采范围内平均埋深540 m左右,原岩应力约13.5 MPa。基于煤峪口8712工作面生产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煤峪口8712工作面停采后超前工作面范围内煤体垂直应力分布情况(中部回撤补巷位置),见图2。理论研究表明,工作面停采后,将在超前范围内形成应力降低区、支承应力增高区与原岩应力区[8]。根据图2可知,8712工作面停采后,应力降低区位于超前工作面0~6.0 m范围,支承应力增高区位于超前工作面6.0~60.0 m范围,原岩应力区位于超前工作面60.0 m范围外,应力峰值位于超前工作面10 m位置,峰值应力约35 MPa,应力集中系数2.59,同时根据871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矿压监测结果,超前工作面55~65 m范围内,其回采巷道超前工作面55~65 m范围,其围岩变形显著增加,因此,综合确定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为 60 m。

图2 工作面超前范围垂直应力分布情况

3 高应力巷道联合支护技术

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停采后,在工作面中部位置掘进1条回撤补巷,回撤补巷相对位置见图3。巷道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掘进宽度4 200 mm、掘进高度3 600 mm、墙高1 500 mm,巷道设计采用锚网索注+开槽卸压联合支护技术,具体如下。

图3 回撤补巷相对位置示意

1) 顶板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锚杆采用规格D22 mm、L2 500 mm的左旋高强锚杆,间排距0.7 m×0.7 m,每排布置9根,设计锚固力120 kN,设计预紧扭矩300 N·m。锚索采用让压锚索,规格为D17.8 mm、L7 500 mm的预应力钢绞线,间排距2.0 m×1.4 m,每排布置4根,设计锚固力240 kN,设计预紧扭矩150 kN。金属网采用直径为6.5 mm的钢筋焊接钢筋网(网径70 mm)。

2) 巷帮采用锚网索注联合支护。锚杆采用规格D22 mm、L2 500 mm的中空注浆锚杆,间排距0.7 m×1.4 m,每排布置4根,注浆材料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1∶0.5),注浆压力2.0~3.0 MPa。锚索采用让压锚索,规格为D17.8 mm、L4 300 mm的预应力钢绞线,间排距0.9 m×1.4 m,每排布置4根,设计锚固力240 kN,设计预紧扭矩150 kN。金属网采用直径为6.5 mm的钢筋焊接钢筋网(网径70 mm)。

3) 底板采用锚注+开槽卸压联合支护,锚杆采用规格D22 mm、L2 500 mm的中空注浆锚杆,间排距2.0 m×1.4 m,每排布置2根,注浆材料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1∶0.5),注浆压力2.0~3.0 MPa,在巷道底板中部施工宽600 mm、深1 500 mm的卸压槽。

图4 巷道支护断面图(mm)

图5 巷道顶板支护平面图(mm)

4 工程应用

将提出的高应力巷道联合支护技术应用于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回撤补巷掘进支护中,同时,监测了8712工作面回撤补巷围岩变形情况,变形结果见图6。由图可知,8712工作面回撤补巷掘巷后,巷道顶板变形主要集中在掘进初期10 d内,顶板累计下沉量约134 mm,顶板平均变形速度13.4 mm/d,两帮累计移近量约103 mm,底板累计底鼓量约32 mm,两帮平均变形速度10.3 mm/d,底板平均变形速度3.2 mm/d;巷道掘进15 d后,两帮和底板变形趋于稳定,两帮最大移近量约129 mm,底板最大底鼓量约39 mm;巷道掘进20 d后,顶板变形趋于稳定,顶板最大下沉量约191 mm。整体来看,8712工作面回撤补巷围岩表面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可满足工作面回撤要求。综上所述,高应力巷道联合支护技术实现了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回撤补巷的稳定控制。

图6 5701巷围岩移近曲线图

5 结 语

受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作用,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回撤补巷掘进围岩将处于高应力环境,围岩控制难度较大。基于此,分析了试验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内围岩的应力分布特征。 8712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为60 m,应力峰值为35 MPa,应力集中系数2.59,提出了“锚网索注+开槽卸压”的高应力巷道联合支护技术。煤峪口矿8712工作面回撤补巷掘进稳定后,顶板最大下沉量约191 mm,两帮最大移近量约129 mm,底板最大底鼓量约39 mm,实现了回撤补巷的稳定控制。

猜你喜欢

锚杆围岩顶板
超大跨度公路隧道V级洞口段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大埋深软岩隧道锚杆支护效果分析及长度优化
螺纹钢锚杆锚固岩石拉拔试验过程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
地下室顶板施工通道结构加固模式探究
复杂隧道围岩安全性及其评价方法
基于松动圈理论的隧道初期支护时机分析
煤矿顶板事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锚杆参数对围岩支护强度的影响
七煤顶板离层界限值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