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分类逻辑、标准与体系设计

2022-04-07姜庆伟崔岩王恩波许冀阳尚昆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姜庆伟 崔岩 王恩波 许冀阳 尚昆

[摘  要]高职院校分类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要求,更是高职院校未来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利用分类理论设置分类标准,同时基于陕西高职教育发展实际,从专业设置、服务面向、宏观管理、办学功能、培养层次、师资力量等6个维度,构建了高职院校分类体系模型,以期能为指引高职院校分类发展、错位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分类体系  分类发展

课题:2017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點攻关)“陕西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7ZG006);2016年陕西省高等教育管理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陕西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立项号:2016ZH05);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年教科研专项课题“陕西高职院校分类发展研究”(课题编号:Szjzx2017001)。

引  言

高职院校分类不仅是引导高职院校准确定位、深化内涵、特色发展的要求,还是政府统筹管理、提高社会认同的需要。按照“放管服”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分类,从政策支持和统筹管理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指导高职院校凸显专业特色、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受教育者和就业单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和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陕西在当前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和打造一流高职院校的重要时期,缺乏对陕西高职院校系统化的分类依据、分类原则、分类方式和分类指导的具体研究,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和水平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陕西在高职教育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投入等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少科学的、合理的实证依据。

陕西高职院校分类维度与分类标准分析

笔者在陕西高职教育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陕西具有代表性的9所高职院校(按办学主体类型抽取行业院校2所、省属院校4所、市属院校3所;其中国家示范2所、省级示范3所、一般高职4所),然后从多个方面开展问卷调研,重点剖析目前陕西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水平,以此作为系统化设计陕西高职院校分类模型的实证依据。

1.分类维度分析

为了准确构建高职院校分类体系模型,本文从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因素出发,同时结合陕西高职教育实际,选取专业设置、宏观管理、服务面向、师资力量、办学功能、培养层次等6个方面作为划分维度(图1)。

专业设置维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专业的属性与布局结构能充分反映院校的发展定位。

宏观管理维度。从办学主体看,陕西高职院校呈多元办学格局;从建设层次看,先后实施的有国家示范、省级示范、国家优质、陕西一流及未纳入相关重点项目建设的一般高职院校。

服务面向维度。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院校的辐射范围,也能代表高职院校服务发展能力。

师资力量维度。结构合理、规模适宜、实力雄厚的教师资源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师资力量应当包括教师质量与教师数量等方面的内容。但考虑生师比属于办学条件的硬性指标,就不纳入分类体系了。

办学功能维度。高职院校作为实现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两大功能。因此,可从不同受教育者规模的维度进行划分。

培养层次维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要构建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会成为主要的培养专科层次人才及与应用型转型本科一同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的主力军。

2.分类标准分析

基于上述6个维度的分析结论,将6个维度的表征指标剖析后细化为8项分类指标要素:专业覆盖面、服务产业面向、办学主体、非学历培训、人才培养层次、院校建设层次、双师型教师占比、科研技术服务,据此构建出分类标准框架(图2)。

专业覆盖面。盲目追求专业齐全,走综合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办学趋同、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因此将专业覆盖面作为了类型标准。

服务产业面向。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地方产业和行业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更是将“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因此将专业产业属性选定为类型标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办学主体。办学主体本身并没有等级、层次和地位的差别,但在现实中不难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在资金投入、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将办学主体作为类型标准很有必要。

非学历培训。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做强职教、做大培训,因此将非学历培训作为类型标准对高职院校办学功能进行了划分。

人才培养层次。发挥高职院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培养专科、本科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因而可依据实施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划分。

院校建设层次。将重大建设项目作为层次标准,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实行分类支持和分类管理,扶优扶强,激发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促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双师型教师占比。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因此将双师型教师占比作为了层次划分的标准。

科研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两大职能,代表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特别是对高职院校而言,科研能力及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更能代表学校服务发展的宗旨,因而将科研技术服务作为了层次标准。

陕西高职院校分类体系模型构建

1.类型划分设计

在类型划分与层次划分中采取基于数据统计选取阈值的方式,以体现分类与分层数据的可靠性和划分的合理性。

(1)专业覆盖面

从对陕西高职院校专业总数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其中1所高职院校新设,未计入统计范围),陕西高职院校的专业涵盖教育部全部19个专业大类。本文将专业覆盖面按照“橄榄形”予以分布,即“专业广布型”作为主体占到一半以上,“专业聚集型”“专业分散型”作为较少的那部分。据此划定院校专业覆盖专业大类1~6个为“专业聚集型”、7~12个为“专业广布型”、13~19个为“专业分散型”(表1)。

这次划分采取的是按照经验划分的方法,如院校开设一半以上专业归属某一类产业,即确定院校服务面向这类产业;如专业设置分散,服務“三产”的专业占比均不足一半专业数,即认为院校属于“混合产业类”院校。通过对陕西37所高职院校的逐一分析,得出了相应分类结果(表2)。

(2)办学主体

依据陕西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不同,将其按照省级政府、行业(其他)、地市、社会力量等办学主体进行了划分。省属院校12所,行业和政府其他部门办学各6所,地市院校11所,社会资本投资举办民办院校9所。

(3)非学历培训

“职教20条”明确“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且目前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大有发展前景。本研究以非学历培训(指标:社会培训的人日)作为类型标准,把高职院校划分为教学型、培训型和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育训型。为了将社会培训人数与在校生数进行比对,本文将培训人数按照培训人日数除以30天计算,如果培训人数比在校生数大,即培训型;如果培训人数比在校生数小、但超过在校生数的50%,即育训型;其他均为教学型。经分类,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属于培训型高职院校(近三年培训人数达6940人,其在校生数为2201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近三年培训人数达3077人,其在校生数为5850人)和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培训人数达2927人,其在校生数为4815人)为育训型,其余34所高职院校均为教学型。

2.层次划分设计

(1)院校人才培养层次

基于陕西高职教育举办本科及更高层次的内在需求和政策,根据最高学历教育层次的不同,设计了“专科级”“本科级及以上”培养层次标准。

(2)院校建设层次

鉴于陕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因此将陕西高职院校划分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省级重点建设高职和一般高职,国家重点建设高职包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重点建设高职包括陕西示范高职、陕西一流高职学院、陕西一流学院(培育),一般高职分为普通高职和新建高职(未接受过评估)。划分的目的是引导高职院校向同类型的高水平看齐,追赶超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双师型教师占比

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瓶颈,因此为引导陕西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作为层次划分的标准。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所以以60%为分割点,将其划分为精良型与匮乏型两类。通过分类统计,超过60%的有11所高职院校,其余的均为匮乏型。

(4)科研技术服务能力

陕西37所高职院校2017年研发服务到款额的中位数仅为111万元,在全国排位第15名,相比东南沿海省份,不及其一半,同时陕西各高职院校相差也很大,作为服务社会、关系到与企业合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采用了院校年度“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予以衡量。经分类统计,陕西高职院校近三年研发服务到款额平均为224万元,本文以均值为分割点,仅有8所高职院校属于“科研服务支撑度高”的院校,其余29所科研服务支撑度比较低。

3.分类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类分层研究和统计分类结果,笔者对陕西高职院校进行了划分,在理论上形成了分类模型,即在理论上将高职院校划分为126种类型,然后每个高职院校可以拥有16种“身份”。

分类研究结果讨论

1.分类研究的结果

本文对陕西高职院校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分类模型所产生的结果与院校发展的情况基本相符。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以陕西3所高职院校为例进行探讨。

院校1:省属全国首批高职示范校,以三年制专科教育为主,重视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双师型教师达82%,设置63个专业覆盖12个专业大类,其中36个专业属于第二产业、27个专业属于第三产业,科研支撑力方面的数值相较全省中位数高,但比全省平均数低。按分类模型院校1为专业广布型、主要服务第二产业、教学型、专科层次、国家重点支持、双师精良型、科研技术服务支撑度低的一所省属高职院校。

院校2:地市属省级高职示范校,以三年制专科教育为主,重视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双师型教师达64%,设置47个专业覆盖13个专业大类,其中3个专业属于第一产业、15个专业属于第二产业、29个专业属于第三产业,科研支撑力方面的数值相较全省中位数高,但比全省平均数低。按分类模型院校2为专业广布型、主要服务第二产业、教学型、专科层次、省级重点支持、双师精良型、科研技术服务支撑度比较低的一所地市高职院校。

院校3:行业性质办学,以职业培训为主,同时开展学历教育,双师型教师为23%,设置17个专业覆盖5个专业大类,其中1个专业属于第二产业、6个专业属于第三产业,科研支撑力方面,数值相较全省中位数相差较远。按分类模型,院校3为专业聚焦型、主要服务第三产业、育训型、专科层次、一般支持、双师型教师匮乏型、科研技术服务支撑度比较低的一所行业高职院校。

2.分类发现的问题

从分类统计的结果不难看出,陕西高职院校办学情况呈现多样化态势,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一些表征,如没有第一产业类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类高职院校偏多;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贪大求全现象比较明显;目前来看,现行的职教人才升学通道(主要是专升本)并不代表陕西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破冰”;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开展成人教育与在职培训的规模还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非学历教育及社会培训服务重视不足。

追求规模,缺乏特色。表现在专业设置迎合生源市场和学生报考需求,功利化较为明显,专业发展不均衡,特色专业优势发挥不明显,专业同质化。同时,一些学校主体专业或特色优势专业受到市场变化影响,以特色优势专业为龙头、核心主干专业为支撑、相关辐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尚未形成。

学位缺失,地位偏低。目前陕西高职院校以实施专科层次教育为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未涉及,仍未真正打通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天花板”。

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极不适应,生师比偏高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不高。

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有待提高。目前,虽然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采取了不少积极举措,收效较为明显,但其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合作模式相对单一,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双向互动、共赢发展还需要省级层面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与保障。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的管理体系与治理框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二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3.分类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陕西高职院校发展实际与存在的一些问题,陕西省要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可以根据院校的不同发展状况,明确建设目标和办学要求,分类建立内涵建设考核指标;针对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在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招生计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分类支持和分类管理,助推实力强的高职院校争创一流,鼓励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支持新建高职院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从总体上推动陕西各高职院校逐步明晰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发展新格局。

结  语

本文从不同主体的多元发展需求和服务需求出发,多视角、多层面剖析了高职院校分类的维度,依据维度选取分类标准,并采取类型与层次相结合的方式,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分类体系。这种分类框架体系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减,同时还可以对分类分层的阈值和分割点予以调整。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

[2]董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3]周建松.基于本科转型视阈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2-105.

[4]任占營.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77.

[5]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41-46.

[6]何万国,蔡宗模,杨正强.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2):60-66.

[7]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2.

[8]徐吉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话语逻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9.

[9]舒底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6.

(姜庆伟、崔岩、王恩波、许冀阳、尚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