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一流课程建设中的课程美育改革研究
2022-04-06王敏张素
王 敏 张 素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引言
美学素养教育,简称“美育”,是高校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健全大学生完美人格,推进大学生高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多年来,我国都致力于高校美育改革工作,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在教育法基础上把“美育”提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体地位;2019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意见》;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一步步政策的落地对各阶段学校美育包括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改革路径。深化高校美育教学改革,要求将美育贯穿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旨在高校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程美育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课程美育不同于美育课程,其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难度,如何将原有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美育元素有效结合,成为高校课程改革新的探索方向。
一、我国课程美育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课程美育的研究还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性课程美育研究。王等等、张月霞(2016)回顾了我国美育30 年的研究,提出高校美育研究不仅应该集中在自身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将美育融入其他学科中,二人提出“审美化教学”这一概念,即在其他学科中运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夏永庚(2018)在研究课程美学时提出,课程美学是从美学理论的视角研究课程文本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的美学意蕴。而课程美感经验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昂扬、喜悦、兴奋、悲怆、崇高等一系列审美体验。王兴(2021)指出,课程美育要求高校各类课程尤其是人文通识课要与美育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专门从事高校美育研究的沙家强(2022)教授也指出,高校美育实施的有效路径最终应挖掘蕴含课程的美育元素,向课堂要质量。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2022)指出:全面加强美育工作,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美育要素,以教学审美化落实美育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格美,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让知识中的美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科育人真正得到落实。
二是,具体专业课程的美育教学及建设措施研究。李丽红、户艳领(2012)在会计美学研究中总结出六个方面的具体方法,包括教学资料美化、职业道德渗透、师生交流以及美化授课方式和内容等,在会计教学实施中使学生体会会计之美,提高学习兴趣。何婧、彭娟(2018)同样在研究会计类课程美育时创新性的提出将会计类课程知识点划分为内涵式美学类和表象式美学类两个大类,针对两类不同美学知识点设计教学思路。崔春生(2021)在研究运筹学课程美育时提出:高校美育是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而课程内容又是实现美育的关键。张婧婧(2022)在对英语课程美育教学模式研究时提出,大学英语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是专业学科与文化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联,有助于打造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并提出提高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周婉等人(2018)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搭建美育实践活动平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探索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美育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课程美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偏重通识类美育课程的建设,美育元素的挖掘和融合还没有系统阐释,个别案例课程中的做法应进一步归纳分类。一流课程建设承载着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应具有代表性和可借鉴性的特征。因此,本文以公共关系省级一流课程为例,重点将课程美育建设中的实践性操作进行展示说明,旨在通过课程美育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
二、公共关系课程中美育教学内容设计
(一)公共关系课程简介
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交叉性和边缘性的课程,课程内容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塑造社会组织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公共关系本身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各类社会组织发展的任务。
山西工商学院公共关系课程被山西省教育厅立为2021 年省级一流线下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团队在开发与建设课程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工商管理优势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资源,将公共关系课程打造成为学校课程美育的标杆课程,将商科元素与美学元素有效融合,体现课程特色,凸显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趋势。
公共关系课程之所以能够切实落实美育教学,在于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本身的目的就为了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因此,将美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不断探究和分析公共关系的实质,摒弃庸俗公关认识,在课程中挖掘和拓展学科前沿,感受课程与学科魅力,是课程开展公共关系美育研究的出发点。
(二)公共关系课程的美育教学目标
公共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其本身作用就包括提高社会组织美誉度,因此,如何实现组织美誉度,就成为公共关系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公共关系课程内容与美育有天然的联系,学习公共关系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公关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个人形象礼仪。同时学习公共关系活动策划等内容,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公共关系课程的美育教学设计
1.课程美育内容设计
公共关系课程中的美育教学内容设计紧扣传统文化之美、大众艺术之美和理想道德之美,结合当下美学经济的市场运作理念,巧妙利用影视作品作为艺术载体,全面展示课程丰富的内容,以实现课程美育目标。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公共关系课程美育内容设计
2.课程美育实践项目设计
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不仅融入美学知识,同时在学生实践操作环节,也注重结合美育内容,培养学生从美学角度进行项目设计。本门课程共设计五项实践项目,其中前四项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完成,最后一项为课程期末考核内容,将课程教学与考核相结合,具体实践项目设计如表2 所示。
表2 公共关系课程美育实践项目
3.课程美育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及美化是课程美育建设的显性内容,公共关系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充分吸纳具有一定艺术学、设计学背景的教师作为顾问指导,在一系列教学资源建设中不断融入美学元素,同时加强课程组授课教师的形象管理,打造全方位美育课堂。目前,已经形成的课程美育资源包括含美育目标的教学大纲、课程全套课件、课程视频、教材、美育案例集、课外拓展性资源及学生作品等。课程授课中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利用智慧教室等先进美化教学场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公共关系课程美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在公共关系课程美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翻转课堂”“角色互换”“研究性学习”等理念,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课程美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感受学习之美。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礼仪形象展示》的实训项目中,由学生自主选择礼仪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录制视频、PPT 讲解、现场礼仪展示等方式进行课堂分享,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过程。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式学习,学习时间、范围、方式不局限在课堂上,在学生感知礼仪形象之美的同时,真正感受探索求知好学之美。
(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新时代之下需要探索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公共关系课程美育元素丰富多彩,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公共关系课程美育元素实现视觉与听觉的整体呈现,促进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联动,科学合理拓展公共关系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超星泛雅学习平台,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学习通是泛雅平台的移动端,泛雅是学习通的PC 端,数据互通,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主要开展一些线上教学活动,如微课自学、在线作业、在线测试、讨论、美学知识延伸等,即主要向学生传授课程基础性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而线下教学则是以案例教学和团队讨论为主。教师通过综合性的公共关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倒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综合性、真实的企业案例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团队讨论通过实训小组形式组成学习团队,团队针对实训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毫无疑问,团队讨论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感和体验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综合而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既使学生习得基础性知识,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三)探索“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团队开始探索“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以此达到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美育目标。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形式是指大班集中授课,小班、小组展开讨论,讨论可以在大班授课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大班教学课堂上教师负责基础性知识的讲授,保证大班授课质量,并科学选择小班讨论的主题。在确定讨论主题时,选择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选择既对教师有意义,又对学生有意义,最好是学生能有机会提出新的答案的问题;选择与课程美育元素紧密结合的问题,突出美育导向,以美育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方式既秉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培育学生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实现以美化人的美育目标。
(四)打造多元化美育方式
公共关系课程美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学校的大美育体系相互依存,是学校大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共关系课程美育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应打造多元化美育方式,以实现学校美美与共的目标。
课程美育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礼仪形象展示、企业CIS 设计、学生公关主题活动策划等实训环节即是美育从课程教学走向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尝试,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做准备。同时,鼓励与倡导学生参观山西省美术馆、博物馆等,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使学生自觉感知三晋大地文化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通过课堂美育服务社会,充分利用社会美育资源等多元化的美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其情操,温润其心灵,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流课程建设既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需要,又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公共关系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实践,通过课程美育内容的开发,将知识传递与素养提升相结合,一方面,实现了课程内涵的挖掘、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形成一整套成熟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平台,做到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效果;另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打造课程教学的育人格局,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审美素养。在今后的持续改进过程中,课程团队将增加校企合作,拓展校外资源,构建校内校外结合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