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地域文化融入地方性大学文化的优化路径

2022-04-06张迪李鹤飞

大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融合文化

张迪,李鹤飞

(华北理工大学a.管理学院;b.期刊社,河北 唐山 063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新时期大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文化是在大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2]。在我国建立新型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同风格的学院被拆散、合并以及重新定位,使得一些有历史积淀的大学所具备的“个性风格”逐渐失去其地方特色。在新形势下,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互动与发展以及大学文化如何服务于地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使大学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地域文化精神,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因素。

一、地方性大学文化的产生及发展

(一)大学文化的产生

大学文化是在学校管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有形和无形因素的总和。例如教育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良好的大学文化在整合教育资源、扩大教学渠道、增强教育效果和提高学校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促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大学是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在校园中自发地流淌出来的一种人文情怀与智慧的结晶,受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地域本身没有对大学文化的刻意培养,而是在自我生成的过程中得到师生的保护并得以传承进步。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就是一种文化。大学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大学文化产生于大学校园里,两者有着深厚且自然的关系。学校的源头是教育,它是通过教育的文化传播作用将传统的文化资源代代相传,但这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文化的创造[3]。

大学文化是在大学及其全体成员的共同作用下,以学校精神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活动场所的文化总和。高校文化可以分为学术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大学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

(三)大学文化体现地域性的原因

大学的文化存在于一定的区域文化环境中,从其继承和创新的作用出发,大学承担着对区域文化的领导和促进作用。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地,来自全世界的学生都聚集于此。因此,社会因素就决定了大学的文化必将受到多方影响。由于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区不同,其文化受到当地影响的权重也更大,地域性也正于此体现。

二、地域文化融入地方性大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域文化与地方性大学文化的融合是新时代视域下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地方性大学众多,如何通过地方性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庚续大学文化传承,始终是一个重大课题。大学文化在其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来自不同主体、不同功能的动力类型,其中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交融涉及的动力类型较为复杂,对其进行梳理有利于大学个性文化的选树、培育与弘扬。当前大学已经从知识生产I型向知识生产II型转变,大学与地域的互动日渐频繁,研究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密切大学与地域的文化联系,促进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互动共荣。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在大学文化上盲目追随“985”“211”等高水平大学,缺乏个性文化的挖掘和发展,特别是在对地域文化的借鉴吸收上,导致地方性大学文化没有地方特色。在新时代的视角下,高等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才构成了大学的基本职能。地域文化与地方性大学文化的融合听从时代的呼唤,顺应时代浪潮。

(二)地域文化与地方性大学文化的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地域文化既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基础,又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两者的协同效应体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周边高校和企业在自身利益的激励下,会积极开展相关产业的研究开发,对区域文化进行相应的扫描,并从顶层设计、大学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圈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增强地区的文化力量。

新时期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历史契机。地方高校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与特色,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地域文化,以创新的实践能力去把握地域文化,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培育大学文化的灵魂,培养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4]。充分认识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深度挖掘大学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地域文化与地方性大学文化的融合是引领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目前,研究型大学、教研并重的地方大学和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全面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但是,客观地说,除了少数文化品位高、特色鲜明的大学外,相当一部分大学对文化建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有些大学甚至处于相对较浅的水平。因此,仅仅依靠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融入地域文化这一要素。

三、地域文化在融入地方性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从地域文化和地方大学文化的整合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大学的文化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规律。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通过对学校的环境进行简单的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教学楼的建设、新校区的扩建和校门的改建。地方大学加大了对物质文化的投资,使学校的大门更加雄伟,建筑更加华丽,教育设施也更加齐全。然而,真正具有灵魂和内涵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寥寥无几。在传播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传播者无法实现传播符号的一致性,不具备向学校内部群体全面、多角度、系统地呈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能力[5]。

(二)概念模糊,选择单一

所谓概念模糊,就是把校风误认为地域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融合的内涵,将二者融合后的特色建设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等同起来。很多人认为两者的融合体现在学校精神上,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融合后的特色内涵都远远大于学校精神。大学组织的文化活动只是大学文化特色建设的内容之一,地域文化融入地方大学文化还应顺应时代潮流、传承历史文化、校训、校规、办学理念和环境设计。所谓选择单一就是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降低选择途径。中国地方大学文化特色建设者最常用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广告牌等校园媒体宣传大学特色文化,“两微端”的受欢迎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因此依旧存在观众关注度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如此一来便直接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消息滞后,互动性差

地方大学文化环境的设计存在着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宿舍楼整体布局杂乱无章、缺乏个性的现象。标志色彩辨识水平的欠缺表现为色彩符号的运用不规范以及色彩符号的辨识困难。由于国内各高校对大学象征色彩的认识不足,加之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很多大学的主题色彩缺失。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当地大学校园历史建筑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新建校园时,常常要和老校区划清界限,抛弃所有陈旧的要素,因而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参与性和互动性差,表现为地域文化与当地大学的融合形式过于简单,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两者的整合中,领导者对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地域文化在融入地方性大学文化的优化路径

(一)政府参与主导、学校贯彻执行

政府的政策和条例就像是一张通行证,可以降低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阻力。在查阅教育部网站和有关政策资料时发现,目前关于地方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政策文件很少,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制订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国的地域文化与本土大学文化的融合,在政府的保护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本科院校1270所,专科院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共计3012所。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强力支柱。然而与中央直属大学相比,地方大学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项目申请等方面相对薄弱。同时,地方大学也承担着为地方政府服务的责任。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泛,因此,有必要制订适合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政府的管理力量。

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快速有效开展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理解区域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对大学的积极意义,地方高校领导必须贯彻执行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外发达国家地区与高校的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地域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往往伴随着文化的融合。发达国家大学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与发展,大学和它所在的城市有着相同的命运。

大学与城市的共生融合发展是大学与城市的最高理想。大学的诞生,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少数民族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都离不开一千年来城市的发展。大学因城市而繁荣,城市因大学而繁荣[6]。与国外大学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于二者相融合的相关政策或是互动关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随着大学理念的更新、城市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城市理念的创新,大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地域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府的支持与学校的落实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政府和学校意识到地方高校文化特色建设和传播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高校文化特色建设和传播,给大学校园带来积极的效益和效果。

(二)强化视觉设计、增进文化认同

完善的地方性大学文化视觉设计,为地域文化和地方大学文化的整合带来了新的途径,为当地大学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时期,我国地方大学在加强视觉设计和增强视觉符号的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成功的视觉设计,其内容应具有积极性和多样性,既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特征。加强视觉设计,增强文化个性,可以从大学概念设计、历史符号设计、实体建筑设计等方面着手,使大学建筑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十三五”时期,华北理工大学的办学实力得到提升与强化,为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所大学的地位与功能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数据指标上,更体现在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引领上。华北理工大学的文化构成主要结合了校史馆、美术馆、年鉴以及院校史的记载,另外还有校庆石等文化景观、校园内道路、景观的命名等,都一一彰显了其文化内涵。还有一些其他活动形式,例如入学教育中对本校学生进行的文化传输、定时举办的活动文化、学术文化、校友活动等。这些文化构成集中体现了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的地方性大学的文化发展路径,有利于增进培养文化认同感。

(三)优化文化生态、拓展文化圈层

大学文化生态是大学文化体系中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动态的联系。大学文化生态的特点是:人文、学术、批判、开放。它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经营文化生态。大学自身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以及多种生态环境的制约,导致了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不均衡,包括教育的隐蔽性、学术导向的实用主义、行政体制等。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它无法与其自身的生存环境相分离。大学的文化生态同样不能脱离政府、社会、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独立存在。

从外部环境来看,要理顺地方性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以来,地域文化环境对大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效果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学文化需立足于既有的优秀文化,善于对其他文化进行合理的剖析与吸收,以此来推动其自身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从内部环境的视角出发,必须引进一套制度来支撑和维持大学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使之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深化大学自主体制、拓展文化圈、改革现行的权力生态分配格局,完善文化生态机制,确保高校文化生态活动的有效实施。

五、结论

总之,地域文化融入地方性大学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历史潮流的。地域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的整合,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的品牌建设,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比较优势,也有利于地方大学文化在发展方向上对地域文化的引导,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过,每种文化都植根于自己的土壤,有自己的家乡和故乡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7]。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在其生活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中表达自身的特点,以唐山市为例,唐山的地域文化,就是要在华北平原的各个角落彰显出其鲜明的红色文化和抗震文化,并借助华北理工大学这所地方院校来实现红色文化和抗震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大学融合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大学》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