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22-04-06李璞邓璐娟张志锋

大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一流课程体系

李璞,邓璐娟,张志锋

(郑州轻工业大学a.软件学院;b.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启动了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一流计划”,要求地方高校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大力提高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品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对地方院校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近年来较为火热的专业,地方院校应积极对其进行课程建设探索,助力专业水平迈向新阶段。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阐述

近年来,国家始终高度关注教育行业的发展,大学本科教育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教育部于2019年公开“双万计划”,即逐步建立一万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逐渐增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朝着高水平素质教育目标前进。地方高校在教育部政策的号召下,积极进行专业优化和改革升级,力争获得一流本科专业认证。软件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专业类别,符合当今时代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现实,能够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软件开发、软件维护、软件运营工程师,有利于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诸多地方院校的该专业已经纳入了“双一流”建设队伍中,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成为主要的问题。因此,地方院校有必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找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不断提高专业课程的品质。

二、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概述

在我国地方高校中,超过500个高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部分实力雄厚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更是其特色和示范性专业。地方院校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在于顺应计算机时代的发展,培养具备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院校会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等等。课程体系明确规定了不同年级、不同学习科目和学习难度,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课程知识。除了基础课程设计外,地方高校还将项目实训纳入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可以寒暑假时期,参与到导师的软件设计实训项目中,有效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很多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华为、腾讯、阿里等公司和一些科研机构,获得了较好的个人发展平台和机会。

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专业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和行业发展服务[1]。地方院校培养出了大量软件工程人才,在企业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很多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企业骨干。但是,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地方院校无法明确自身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最大的优势和擅长领域,导致一些稀缺性的岗位很难招聘该校的学生。学生在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后,即使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无法认清其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可见,当前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最强的数十所大学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包括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强势院校,这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优势和擅长领域,很多知名企业优先选聘上述院校的学生。对向双一流高校努力的其他地方院校来说,亟须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培养优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人才的塑造作用。

(二)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特色

软件工作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只有在多次实践操作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地方院校注意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将项目实训纳入课程建设中来,但是,实训课程的占比较低,一般每个学期的实训课程不超过总课时的三成,基础的理论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可见,绝大多数的地方院校仍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课程建设较为传统、缺乏特色。从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中可以得知,学生们更喜欢上实训课程,对实训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将实训课程开发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有助于打造专业特色。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开设了大量实训课程的地方院校具备特色建设意识,但在实践课程安排、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仍存在缺乏规划的情况,没有突出整个课程体系的特色元素。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较为灵活,教学侧重实践,比如实施双导师制度,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学习知识、参加实训,还可以在企业中汲取软件开发和设计的实际经验。

(三)课程建设缺少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由于工科建设的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开发优质的校企合作课程,丰富原有的教材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学生眼界。地方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能够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精准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从而能够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很多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忽视了企业的重要作用,没有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在没有充分了解当前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便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还有一些地方院校虽然积极与企业合作,优化了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了一些校企合作授课模式和课程,但是持续性不长,往往实施了几个月之后便不了了之。显然,这些地方院校尚未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由此可见,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普遍存在与企业合作交流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行。

(四)课程体系建设的时新性不足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变化、产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方向和内容。很多地方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完毕后,为了节省资源,很少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更新,导致很多课程内容无法契合当下的产业发展需求,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2]。具体表现为没有及时补充新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调整不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的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教材版本等等。可见,时新性不足同样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当5G技术出现后,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新方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根据产业变化,及时丰富了课程内容,将物联网、5G技术等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学习中,不断扩充学生眼界,使其准确把握专业的最新风向,在未来能够抓住更多机遇。而一些缺乏新观念的院校,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存在滞后性,往往行业变化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进行课程体系的更新,影响了学生眼界和思维的拓展。

四、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洞察行业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落实人才培养要求,地方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洞察行业发展方向,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和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地方院校应借助多样化的手段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行业发展和变化,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课程建设专家共同探讨,形成行业发展信息的总结。在获得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后,地方院校应详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本省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人才需求的整体情况。地方院校在掌握行业整体情况后,应尽快形成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然后通过详细的调查和研讨最终确定具体目标。

其次,地方院校可以采取调研的方式,对院校教师、行业精英、优秀校友、企业等主体进行调查,了解其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的想法和意见。在得到调研信息后,地方院校应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应用,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师资基础情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后,邀请专家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估,保留科学合理之处,调整不合时宜的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专业课程建设便有了中心和支撑点,一切课程规划都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有利于后续课程规划工作的开展。以郑州轻工业大学为例,该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该校结合自身定位和行业发展,明确了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目标,为后续课程制定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二)完善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兴趣

网络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每天都有新的科技产品和网络商品诞生。若想满足“双一流”高校的建设需求,地方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基础课程体系,筑牢课程体系的根基[3]。当互联网行业出现新变化、新产品后,地方院校应召集课程建设小组,研讨在课程体系中加入新的理论内容,达成一致后尽快落实。基础课程体系的不断更新能够持续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能够学习到行业内最新的知识内容,不断激发其好奇心和专业兴趣。比如学校可在原有的Java、C++等基础课程上,增加可视化编程、物联网原理、大数据算法等符合时代发展变化的课程内容。基础课程体系的不断调整和更新,能够完善院校的学科建设,能够对学生实施全面的能力培养,不断引导其对计算机行业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其行业敏感度,有助于建立宏观、完整的知识体系。地方院校对基础课程内容的不断调整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也践行了持续深化课程改革的发展理念。

(三)结合理论和实践,打造科学课程体系

除了基础课程外,实践性的课程必不可少。在“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下,实践性课程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4]。因此,地方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课程的打造,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完善实训中心,使学生的软件技能得以施展,让其感受实践对自我提升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方面,地方院校应积极主动与省内实力强的IT集团、电子产业进行沟通,以人才输送的方式寻求合作,邀请企业内的优质从业者加入实践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可以充分吸收行业意见,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和维度,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可以校企合作开发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在实训中心完善方面,地方院校应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入先进、自动化的实训管理系统,开设特色、个性化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校园内便可完成实习活动。以中山大学为例,该校为了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建立实训中心,开发了智能化的实训课程系统。学生在宿舍便可以借助云技术完成实操,系统会自动对学生进行打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

(四)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打造素质教学队伍

教师团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心骨,其素质和行业敏感性影响了课程体系的规划和选择[5]。为了进一步落实“双一流”的专业建设要求,地方院校应注重教师团队的优化,积极调整教师团队结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一方面,地方院校应加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博士加入课程构建团队,将国外、国内的先进理念应用到课程规划中。同时,有必要对建设理念保守、建设经验不足的教师进行调整,明确课程建设的主要骨干。另一方面,地方院校还应加大对教师团队的培训力度。由于教师长期在院校授课,与现实的生产实际情况相脱离。为了使课程建设与产业发展情况相匹配,院校应定期公派专业教师到国外、企业中进行学习,了解行业内最新的变化情况,为课程体系的更新提供数据信息支撑。地方院校还可以与其他院校建立课程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多个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流动,既节约了成本,还促进了院校间的友好交流。这样,一个学校的学生借助互联网便可学习另外几所学校的课程内容,能够为学生专业资源的获取提供便利。总之,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支柱,地方院校有必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五)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不仅要打造一流的学科,还要培养一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6]。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基础和实践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地方院校应从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机制两个角度出发。

在课程内容方面,地方院校应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通识类课程,加强对学生价值观、道德素质的培养。为了提高这类通识课程的地位,地方院校还应制定明确的课时数,加大这类课程的考评占比,提升教师和学生对思政培养的重视。在课程评价机制方面,地方院校应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实施“考试+实验+思想道德测评+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弥补单一考试评估的不足,全面评估课程体系建设的效果。多元化课程评估机制的建立,能够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培养专业扎实、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才队伍,最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五、结语

为了积极落实教育部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地方院校应在洞察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完善基础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还应该打造素质教学队伍,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培养专业素质扎实、品德高尚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一流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