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2022-04-06贾立新
贾立新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可以依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便捷性与虚拟性以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管理,所获取的管理资源愈加丰富、管理空间更加广泛、管理技术更为多样。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在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管理效能、服务效果、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尤其是在信息良莠不齐、各类思潮纷至沓来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心理、认知、行为等都会发生巨大转变,部分学生会受到不良信息及思潮的影响,出现道德行为选择错误、思想观念动摇等问题,制约其终身、可持续发展。面对此种情况,如何抓住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创新创优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迎来的创新机遇
(一)管理工作数字化可提升管理效率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环节分散、内容庞杂,包含学生的学习管理及生活管理,涉及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辅导员不仅要采取科学、有效且合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承担学习责任、高效率学得专业知识及技能,还需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引导学生宿舍生活、确保学生安全。面对愈加复杂的管理形势、更加丰富的管理内容,传统以主观判断、经验驱动为主的管理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呈现出诸多弊端。网络环境下,伴随着高校校园网建设、各项管理系统建立的逐步完善,高校辅导员可以实行数字化学生管理,如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整合学生年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专业课程成绩、生活状况等信息,在建立学生档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及个性化的教育;再如借助人机交互优势与学生进行实时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把握好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引领学生思想并约束学生行为。网络环境中,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逐步朝着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1]。
(二)管理双方沟通及反馈更加便捷
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以灌输、说教、说理为主,即向学生强制性灌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管理规则、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等,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利用管理者的权威性强迫学生服从,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学生管理作用,长此以往,会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诱发学生抵触、厌倦、逆反等负面情绪,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适得其反。辅导员所获的学生信息通常通过班干部进行反馈,或源于对学生的观察、出于工作经验的主观判断,缺乏全面性、科学性、深刻性与客观性,以学生信息为依据的管理工作便会出现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合,难以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学生各项问题的现象,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十分被动,缺乏实效性。网络环境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辅导员可以借助各类社交媒体与学生建立持续、稳定、和谐、平等的沟通关系,直接从学生处获取真实、全面且完整的信息,通过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流、心灵与精神上的交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行为及心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及行为约束能力,再加上对学生信息的采集、筛选、整合、分析及挖掘,可以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沟通与反馈更加便捷。
(三)切实满足高校学生对网络社会的需求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高校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及认知发展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长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信息接收习惯也发生改变,各类信息使得高校学生的思维活跃、思想先进、视野开阔,乐于探索新鲜事物,不愿意受教条的束缚,以质疑、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希望通过与人交流、接触网络世界以实现个人价值。网络环境与当代高校学生的特点相契合,依托网络环境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及配合度。不仅如此,网络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态,学生可以从广阔的网络空间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感兴趣的事物等构建知识体系、发展特长、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事物的看法则坚持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向于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网络环境中,学生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思政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特点为其提供各项服务,确保学生管理与学生需求对接,引导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可见网络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切实满足学生对网络社会的需求[2]。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创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解构了辅导员的中心地位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是学生知识信息的核心来源,学生会从辅导员处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各项服务措施以及有利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信息。而网络环境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去中心化”,各类新型媒介的蓬勃发展解构了辅导员在信息传输中的中心地位,也弱化了辅导员对学生而言的权威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媒介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行业、岗位信息,对自身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发现自己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辅导员枯燥、反复、僵化、固定的说教会产生负面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言,“青年教育面临的最大现实困境便是将教育赤裸裸地摆在青年面前,而此时青年是不愿意被教育的”。网络环境下,辅导员传统强制性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环境要求及学生需求,会诱发学生的对抗情绪,危害辅导员与学生间和谐、友善且平等的关系。俗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方式、理念等存在质疑心理,便难以接受辅导员传递的思想、传输的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出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未能给予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信任、被尊重、被关爱,从而导致辅导员与学生间关系紧张,学生管理工作难以有序、有效开展[3]。
(二)网络环境侵袭了高校学生思想观念
网络环境改变了社会交往方式,使得人们可以从网络内访问各类信息资源,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价值追求及思维方式,在拓宽高校学生视野、深化高校学生文化基础的同时也对其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利影响。网络环境内信息良莠不齐,部分不良思潮会借助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而大肆传播,高校学生心智发展趋向成熟,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等易动摇,再加上高校学生对信息真伪、善恶、理性与非理性的辨别能力较低,其思想观念会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袭与诱导,部分高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色彩浓厚,不愿意与同伴分享经验、合作互助;部分高校学生责任意识淡薄,过于追求个人价值,忽视自己是国家、社会的一份子等。这些想法会影响高校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及职业发展的选择,制约其投身于国家与民族事业建设,并且会危害其思想、精神,降低其道德品质[4]。
(三)网络环境会危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网络环境内充斥着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这些娱乐方式对高校学生而言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不完善,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薄弱,面对网络环境内娱乐方式的诱惑很难把控自我。在网络社会交往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表达倾诉,网络赋予学生的虚拟身份使其在网络社会交往中忽略了现实社会内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不经意间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或是用语言伤害他人,而学生往往难以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在扰乱网络环境、侵犯他人权益。在信息孤岛效应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会更加孤僻,不愿意接纳他人观点、建议。不仅如此,网络环境内各类娱乐方式会造成学生网络沉溺,高校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荒废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络游戏内的意识侵袭、价值观诱导也可能诱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长时间沉迷网络也会出现精神低迷、视力下降等情况,而如何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让学生回归现实、建立“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增强管理工作亲和力
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先决条件为建立和谐、友善、平等及持续的师生关系,在抓住网络环境带来的新契机的同时发挥辅导员以身示教的作用,增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权威性,并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提升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规则与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建议高校辅导员搭建网络互动平台,积极运用当前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社交媒体,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走进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勤加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遭遇的困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包容、信任尊重、关心关爱,为学生的打造有爱的成长成才空间,使学生面对辅导员时可以畅所欲言、敞开心扉,及时向辅导员反馈自己的问题,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同时注重总结学生共性及个性问题,以学生成长引路人、思想引领者、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建议、指导及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对其的关爱,愿意配合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以此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5]。
(二)积极应用网络技术,提升管理工作实效性
思政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避免网络环境侵害学生思想观念的必备基础。为克服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辅导员要把握好网络环境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学生信息分析层面出发,了解当代高校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状态、认知发展规律及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从网络中筹划思政教育资源,将抽象、笼统的道理、辩证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方法论等寓于真实的社会事件当中,并将所获资源发送至网络平台上,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辅导员可以在线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为学生创设开放、移动的交流平台,请学生说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对青年历史使命的认知等;再如引导学生拍摄有关学校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的短视频,请学生撰写“青春中国之再造”相关主题的演讲稿等,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至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内,并依托网络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优质且适切的思政教育,逐步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为有机整体,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优化改善网络环境,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入驻网络、应用网络,抢先占领网络高地,不断创新创优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在学校的支持下优化和改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空间,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对此,高校辅导员可聚焦学生感兴趣、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学校事务、学生事务等,通过学校官方门户网站、国家权威网站等获取信息,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发布,同时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行业协会等平台上整合关于行业发展趋势、岗位工作标准、就业形势等信息,引领学生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辅导员可以宿舍为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助力作用,每个宿舍设有宿舍长,再加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形成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因学生处于相同的生活环境内,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十分相似,所以相对辅导员而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宿舍长更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可以形成榜样激励效应,教师先培育学生自我管理队伍,指导其在网络环境内约束自我、合理交往、控制网络使用时间、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利与弊,再通过学生带动学生、宿舍带动班集体形成传导机制,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健康和谐发展[6]。
(四)加强心理辅导服务,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网络环境会诱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心理辅导服务。首先要借助网络平台、社交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反馈自己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整记录学生信息;其次,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做好数据分析,把握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成因,如社会因素、教育管理因素、学生主观因素、同伴因素、家庭因素等,在确定关键因素后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如针对家庭因素,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为学生提供家庭情感支持的同时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不要给学生过大的压力,要坚持引导、适度管理,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高心理辅导服务的质量;最后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结合档案对存在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进行定期的监测与考察,以确保学生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注重管理工作反思,让管理工作创新常态化
网络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是一项系统、持续且动态的过程,辅导员要注重管理工作的反思,通过与学生沟通或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其对当前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希望辅导员为其提供的服务等,采取匿名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同时,辅导员要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径,创新管理工作的同时转变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及管理流程,将部分管理工作内容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并强化其自我管理能力。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构管理工作体系,确保管理工作与学生需求对接,以完善、科学且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助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让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