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教育语文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2022-04-06施祎锐

大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施祎锐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 国际商务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全国教育大会继续深化教育要求,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融入教育各环节,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挥文化成人、精神成人作用,为终身教育基奠基础的课程。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对新时代人才的整体成效提升效果欠佳,只有把“课程思政”融入语文课程,才能解决“德”立何“人”树何的问题,为语文课程立德树人、实现全面育人提供路径。然而,近几年成人教育虽然大刀阔斧、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建设质量追不上速度,语文、思政协同育人模式陷入困境,探究成人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新方向,构建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课程思政”是引领学生“三观”、端正学生思想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前提。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受速度快,甄别能力弱,易受影响,由此导致许多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偏差,出现功利拜金、享乐庸碌、精神缺钙等迷失自我的现象。因此,通过教育引导、端正学生的价值信仰、思想观念变得迫在眉睫。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融入语文课程的意图是通过语文教学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精神丰富、能量满满的优秀作品中受熏陶,成长为弘扬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1]。只有健康向上的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之明日力量,课程思政融入语文课程意义重大。

2.“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格的内在需要

思想端正是最基本要求,防止个人行为跨越底线,引领个人始终走在正道之上。高尚的道德品格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鼓励养成更多德行卓越的人,积极造福社会,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语文课程本身具有明显的情感、德行倾向,在此基础上深入拓展,构建思政与语文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品行人格的锤炼,道德情操的养成。利于学生在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内化为高尚的道德、品格表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3.“课程思政”是教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肩负复兴使命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经典异彩纷呈、本土资源数不胜数,无论是诗歌词曲、辞赋小说,还是民风习俗、名胜古迹……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宝[2]。在语文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目的是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历史传统、品味千年的文化积淀、滋养润泽质朴的心灵,传承民族的精神命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当面对文化激荡的世界时,能保持初心,坚定对家国、民族的情感,贡献自己的文明智慧、力量汗水,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使命。

(二)可行性

1.成人教育大学语文教改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三全育人”理念具有一致性

成人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目标除了传统的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外,更应该注重思想、情感、价值的引导,将学生培养成集品格、智慧、健康、能力、审美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三全育人”要求以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为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长效育人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人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和“三全育人”理念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一致。

课程思政强调发掘各学科的思政元素,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发挥好育人功能。就依托语文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而言,利用“语”(语文)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情”(思政)的熏陶,培养其核心素养。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途径,是贯彻大学语文教改目标和“三全育人”理念的保证和关键。所以说,三者具有一致性。

2.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

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中蕴藏着形形色色的思政教育元素。语文教材蕴含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精华:既有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又有笑看人生的诗意情怀;既有铸魂立根的家国情怀,又有交流创新的国际视野;既有步月登天的理想信念,又有脚踏实地的职业作风……不仅如此,语文活动中也饱含思政资源。走访风景名胜,欣赏传统手艺等综合活动,如果引导得当,在受到文化洗礼、惊叹于传统魅力的同时,学生自然会萌生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资源尽可能地挖掘利用,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三观,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人文修养,最终实现文以载道、思政教育的目的。

3.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感染力和广泛特性

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意识形态感染优势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便利。如,礼义忠孝、与人为善等哲学思想从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遇到相关内容时,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迅速地产生情感共鸣,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引导教育。

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广泛的开设范围和包容特点。任何年龄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语文这门课,从中小学的必修课到大学的公共文化课,开设范围广。而且,我国所有的教育课程绝大部分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进行编写、运行的,一般的工作生活也需要依靠汉语言文字来交流发展……因此,作为规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课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此特点为语文课程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从而为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二、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困境

(一)教学设计缺乏“课程思政”目标

教师缺乏从“知识”中心转变为“核心素养”中心的课程意识,教学设计缺乏课程思政目标。教师必须要有统筹性课程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能清楚地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但是,许多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高度不够,仍停留在“知识”层面,始终围绕听说读写的传统设计,不愿在课程中穿插思政教育,认为学生习得语文知识,掌握理解、赏析等能力即可,忽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顾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发展提高,从而无法实现“教课文”向“教课程”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上挖掘、整合思政元素不到位

思政元素被忽视,教师缺乏探索挖掘的动力。语文教材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若教师愿意多倾注一点时间研究,思政意蕴呼之欲出。可是,很多教师不愿意耗时挖掘(满足现状)或挖掘不出其中更深刻的思政立意(能力有限),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注重带领学生感受意境,读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感伤而不颓废的情感后戛然而止,未深入挖掘其中的诸多思政元素,错失思政教育良机。

缺乏教材从内至外的整合。现用成人高等教育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布局零碎,呈单元排列,许多教师按部就班地上课,对思政主题相似的选文不加以归类编排,未从核心素养、终身发展视域出发进行整合,阻碍了思政主题的突出。另外,本土文化、生活实践等课本外的内容饱含思政元素,可筛选融入教学内容,然而,有些教师对此不加留心或视而不见,便失去整合、丰富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大好机会。

(三)教学过程缺少完善合理的“课程思政”模式

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难以摆脱“一言堂”模式。教师在课堂中独家发言,并非对学生的价值、审美循循善诱,而是把自己的想法、结论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主体性。或者生硬地将思政元素嵌入语文课程中,使得语文课程和课程思政成为水油不融的两层皮[3]。过度强调思政教育,最终导致“鸠占鹊巢”。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堂中,可是如果掌握不好“度”,把语文课直接上成政治课,就会失去语文课程的本我。

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模式缺乏活力。公共文化课的教学通病是缺乏科技的运用、生活的联系、切实的实践。如果能提高科技的运用,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职业未来的联系,增强语文课程的体验感和实践活动性,依托这几个关键点创新教学模式,能增加学生的学习饥饿感和兴趣性,比传统的课本教学更利于渗入思政教育。

(四)教学评价中思政考量痕迹少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各维度都缺乏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考核,以教研组评级和学生反馈作为依据,教研组根据教师的课时量、教研成果等内容考核,学生反馈则是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两者的评价内容都不涉及课程思政。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认定多采用终结性评价,用量化考试检测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缺乏全方位的核心素养衡量。

三、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基于三全育人视域和“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传统语文三维目标已不适应三全育人格局下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素养能力发展、终身发展服务[4],新概念“语文核心素养”由此产生。意识指导行为,教师必须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内涵全面覆盖于语文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审美思维的同时,才会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品德人格的引导,主流思想的传递,迈出课程思政融入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第一步[5]。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的沟通,思维交流碰撞产生的火花利于设计出更符合三全育人理念的语文教学,实现对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补充和完善。

(二)以教材为驱动核心挖掘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提高求知欲和上进心,以潜心研究教材为乐,探索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提升自身思政能力,改变有心无力的困境。如,探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思政内容,可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情美、自然美等,教师可根据需要有选择的教学——有的教师关注到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从赞扬作者“感伤而不颓废”的情感深化至敬畏生命、人生价值的主题,引导教育学生。

由内至外整合成人教育语文教材内容。注重教学篇目的关联性,突破传统的线性知识结构,根据三全育人培养计划、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全面整合建构。如教师可将教学篇目按思政主题归类编排,进行主题教学。注重教材跨学科整合、与现实生活融合,构建学生全面的认知。如将语文和历史结合,了解中国历史,传承民族文化。

(三)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思政”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内省自悟。想要课程思政与成人教育语文课程协同育人,教师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潮流,必须给予学生主角角色,让学生组织、参与课堂任务活动。

开辟第二课堂。想要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就不能仅限于狭隘的教室讲授,应开辟第二课堂,拓展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更多的思政教育途径。如在互联网科技发达的背景下,经营具有语文特色的“自媒体”,如抖音、快手等,推送包含思政元素的正能量内容,使学生乐于阅读便于接受。再如,创立文学社团,把教学迁移至课外,举办阅读交流会、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思维碰撞,体会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访红色胜迹、特色古迹,感受革命历史、传统魅力,发扬奋斗精神,培养文化自信等。鼓励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丰富思政教育。

找合适的切入点。课程思政融入成人教育语文课程的最佳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找到融合的理想切入点,一般学习到情感充盈的动情之处,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当学生发表感同身受的看法时,顺势引入思政元素,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插入思政教育太过生硬,可另觅切入点,比如以作业形式内化思政元素,类似课后实践光盘行为,树立节约意识,深化思政教育[6]。

(四)教学评价体现课程思政成效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机制才能切实落实课程思政。语文课程评价应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注重形成性评价,以此为思政教育融入之途做规范和导向。立足核心素养目标拓展了评价内容,丰富了评价层次,改变考试只测评学生语文理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利于教师有意识地实践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注意形成性评价则意味着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把控,判断教师在教学预设、实施等环节中是否融入思政内容,判断学生是否具备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能力、是否认识感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学习效果。各种评价方式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均体现课程思政成效,就能科学地引导课程思政渗入语文课程各环节。

四、结语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成人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新思路和新方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课程要素入手,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专业语文、知识点与人才培养、课程学习和知识掌握三位一体的育人课程思政模式。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