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劳动育人新模式
——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
2022-04-06罗嘉楠郭建文
罗嘉楠,郭建文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党和国家的重视,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新时代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实施劳动教育要注重融合共建、融合共享、融合共营,以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持续发展[2]。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智造”需要一大批专业本领过硬、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劳动者。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为经济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以下简称“长安学院”)为例,探析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协同劳动育人新模式实效。
一、目标定位
长安学院是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长安镇政府共建的校级特色产业学院之一,于2017年1月正式揭牌。学院精准捕捉周边镇街模具产业、3C产品等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痛点和需求,依托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雄厚师资力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有机融合,全面整聚多方合力,以“校园+产业园”的模式,紧扣产业改革发展态势和实践教育要点,下沉一线,在产业园区上构建教育平台,实现本科教育教学与园区产业、企业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市场与人才、学业与就业创业的无缝衔接,建立特色突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努力打造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田、先进制造业的高端技能培训中心、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国际先进技术推广和产业服务的重要平台。
二、支撑保障体系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建设的潮流,是创新型技能型工匠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东莞理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细,积极探索开展“党建+产业学院+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依托长安学院为实施平台,通过组织协同、制度协同、技术协同的机制设计,构建特色产业学院劳动育人体系,将“劳动认知教育”和“劳动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贯通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教学和实践的无缝对接,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一)实践基础
长安学院是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实践的重要场域。学院自2012年始不断深化专业改革、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现代制造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和创新型人才。先后立项建设伟易达(东莞)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东莞理工学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立项展开基于“校政企协”协同共建模式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平台建设和特色产业学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2016年,学院与长安镇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几年来,通过长安学院与机械类各专业一体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极大地推进了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人才企业需求满意度显著提高。2019年,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获评广东省首批示范性先进产业学院,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获评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2018年助力学校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学科专业基础
作为长安学院的建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是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学院,成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咨询委员会,拥有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示范专业1个,拥有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一流专业3个。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广东省首批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机械制图”等4门课程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
(三)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
学院自2019年以来先后获批“广东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省优秀学生工作团队、东莞市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学院。2021年5月,学院举办“青匠讲坛”劳动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广东省劳动模范和东莞“首席技师”进校园分享经验。2021年夏天,学院与东莞横沥镇合作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劳动,聚焦“乡村振兴”“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获得东莞阳光网、横沥镇媒体广泛报道。2022年4月,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研究出台《机械工程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学院劳动教育工作落实落细。
三、协同劳动育人体系探索
长安学院立足产教融合大背景和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趋势,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党员为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多方合力,努力实现产学、产教融合,构建“一链条、四聚焦、四举措”的协同劳动育人体系,持续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一)一链条——劳动教育认知-实践的辩证统一
长安学院着力构建由“价值观引导-认同感认知-技能习得”三位一体劳动育人链条。通过进行劳动认知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体悟和理解,加强劳动精神引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组织劳动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养成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的习惯。
(二)四聚焦——多结构聚焦赋能劳动教育
1.突出党建引领
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定期跟踪实施、检查反馈。建立“三三制”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1)学院党委指导、党支部负责、党小组攻坚的三级党建引领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学院统筹、系部推进、教学团队落实三级协同推进机制,构建学院、系和教学团队的协同工作体系。
(3)专业教师、辅导员、现代产业学院三方参与机制,实现劳动教育价值引领、专业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实践环节的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跨学科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4)劳动教育与党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一体化推进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省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建设、纳入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建设和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建设,建立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党建、三全育人的联动机制。
2.学科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长安学院基于劳动教育的教学理念,结合专业教学哺育卓越工程师人才综合素质,建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3.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劳动教育的教学理念,结合专业教学哺育卓越工程师人才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感提升的教学目标,建立劳动育人目标与专业育人目标的支撑、映射关系,修订学院6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2)教学大纲:结合专业与制造业紧密联系的特点,梳理明确的课程劳动育人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各方面均体现劳动教育元素。
(3)劳动教育教学指南: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制定劳动教育教学指南,将劳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科研实训、作业论文全过程。
(4)创新劳动教学方式:采用“微课”“微视频”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机械设备的实操、保养等,开展专业(职业)劳动教育。
(5)劳动教育资源库: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建设集视频、课件、案例、实验实训(实践)项目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资源库。
4.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劳动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劳动教育的成败。根据劳动教育的特点,学院打造3支劳动教育示范团队:由系主任组成的专业劳动教学团队;由工程训练中心和长安学院教师组成的劳动教育实践团队;由学生工作队伍组成的劳动教育社会服务团队,将劳动教育团队建设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师德师风、教学知与行等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典型经验交流、教师教学培训、教学沙龙、工作坊等活动,加强劳动育人能力建设。坚持能力导向,采取内培外聘的形式,聘请机械类相关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学生劳动教育教学与实践教师,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5.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怎样认识和理解劳动,是人的劳动价值观的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长安学院将劳动教育与三全育人示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省党建标杆学院以及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一体化推进,将劳动教育融入学院三全育人格局,多方联动,建立健全多元协同考核评价体系[4],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学业评价:深化学业评价改革,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综合测评量化管理实施细则(2021修订)》,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在课程和课外实践中强化考核,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2)教师评价:针对不同科目,制定不同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成效、育人因素、师风素养等方面测评指标,将劳动教育建设举措、成效列为党支部、党员、教师等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实质性评价。
(3)质量监控:学院将劳动精神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思政中一体化推进;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并纳入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的劳动教育督导机制[5]。
(三)四举措——创新协同劳动育人实施路径探索
1.专题讲座
劳动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触动大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中感知和领悟劳动的崇高和伟大[6]。学院组织校内外、省市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以及学院实践平台合作企业的劳动模范等榜样,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讲座,开展好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党日活动,以工科特色为引领,着力构建有效载体,提升劳动教育工作实效,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2.实践训练与技能提升
班建武认为,新时代的大学劳动教育内容不能囿于简单劳动,而是要大力增加体现新时代劳动发展需求的劳动样态,大学劳动教育应提升其现代科技含量,要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时代要求[7]。长安学院致力于开发“1+X”多主体课程实施教学平台,“X”是与学院签约紧密合作的周边先进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企业支持和提供厂区实习、培训、参观和技术指导。“1”指长安学院,学院与企业共建有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科学试摸中心、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园公司企业、实验室等10余个,较好地解决了课程学做结合、学工结合的需求,实现了工厂边、车间内、机床旁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一些典型生产工艺、关键设备实训实操、现场体验等不便实现的环节可在产业学院内解决,学生可在车间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和完成作业作品,显著提升培养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胜任力。
3.日常生活劳动实践
充分利用重要节假日、活动纪念日,开展形式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发动学生党员的宣传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学生在长安学院开展垃圾分类、教学实践场所清洁和秩序维护、文明寝室创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星级宿舍评比,开展“门前三包”活动,开展自我生活管理和自我劳动管理。
4.社区志愿服务
充分挖掘学院内外劳动资源,与长安镇政府、模具行业企业、文化场馆、沙头社区等,开展社区社区志愿服务。设立实践教学周,让学生带着课题和问卷,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东莞理工学院基于产业学院构建协同劳动育人新模式探索,进一步促进三全育人体系建立、课程体系改革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深化,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劳动教育实施培养的人才,企业普遍反映“基础实、上手快、能力强、素质好、敢创新、后劲足”,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连年处于省内院校同类专业前茅;形成的实践成果示范性强、可推广,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协同一体化开展劳动教育,在相关兄弟院系进行推广,为地方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