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主义理论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探析
2022-04-06赵欢
赵 欢
(贵州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长,《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指出,贫困大学生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25%[1],西部偏远省份贫困大学生占比还要更高一些。以西南某省份理工院校为例,全校在校生人数13 004人,贫困大学生6 718人,占比51.66%,其中2022届毕业生共3 272人,贫困毕业生1 744人,占比53.3%。由于自身条件、成长家庭环境、教育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不占据优势地位。疫情防控常态化给原本面临多重压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又带来新的挑战,再加上十四五规划是巩固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必须把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1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狭义上的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广义上的贫困大学生包括生活贫困、学业贫困或者心理贫困的大学生。作为高校就业部门,要对广义上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进行重点关注、重点帮扶,以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据统计,贫困大学生就业率一般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而且签约时间滞后、就业岗位较差。
影响贫困大学生高效、高质量就业的自身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贫困问题严重。生活贫困是贫困大学生最直接的一种表现,由于经济上的生活贫困问题而导致的心理贫困是贫困大学生的衍生表现,比如性格敏感、消极自卑、孤僻自闭等。心理贫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身心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
(2)学业贫困。用人单位招聘面试,首要看的是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经济上的贫困会导致贫困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牺牲掉上课时间去勤工俭学,由逃课到听不懂,跟不上,挂科。
(3)就业主动性不足。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更多是倾向于物资方面的资助,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要想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贫困问题,要从大一开始,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和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2 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校院两级就业服务能力不足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要严格落实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情况,但是根据调研,有部分高校存在专职就业队伍人员不足、不稳定,没有严格按照1∶500的师生配比数,校级就业工作人员还未达标,专业化、职业化相对较弱,经费不足的情况,造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各学院对本学院已经有的各届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宣传不够,有的甚至没有宣传,部分学院老师不知晓自己专业招生就业等情况,部分学院网站上未及时更新招生就业信息,不利于招聘单位知晓对接。同时,对政策性就业特别是针对贫困生的政策性就业宣讲不到位、理解不到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规划的力度不够。各毕业生学院就业工作队伍不稳定,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频繁变化,导致这部分辅导员对就业政策及流程不熟悉,对学生专业性的就业指导能力不高。
2.2 企业招聘遭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的冲击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企业招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需求缩减。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众多实体企业包括外贸、物流、旅游、互联网、建筑行业等遭受冲击,不断减少新员工入职数量,导致毕业生工作机会也有所减少,这就意味着毕业生可以主动选择的工作十分有限。
(2)毕业生求职周期拉长。因国内零星地区疫情的出现,部分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招聘计划和落实情况受到影响,进而调整招聘策略。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招聘标准更加严格,审核流程相应也会延长,对于毕业生而言,时间、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
(3)招聘形式的改变。受疫情影响,各高校根据国家要求,疫情期间暂停组织大规模线下招聘会,改为线上招聘,面试也改为线上面试。招聘形式的变化,给毕业生求职特别是贫困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2.3 毕业生存在比较明显的慢就业现象
首先,部分毕业生择业观不合理,仍然是把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作为首选,然后再考虑国企及中小型企业。高校在部分专业学科、教学安排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匹配。其次,毕业生目前对就业形势的严峻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对自我定位不准,出现毕业生无业等待的现象。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责任还需进一步压实,全员参与的力度和主动推进就业工作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3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合作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性的冲突及秩序的学说,主张对分化的权力进行制度化的整合,强调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制度化合作,国家和利益团体的互动合作与支持[2]。
3.1 高校就业部门加强工作保障,提升就业育人实效,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
3.1.1 加强校院联动,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
高校应从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高校就业部门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如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和绩效挂钩,落实就业奖励,就业工作优秀人员在职称评聘方面优先考虑,等等,充分调动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能动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从事就业工作学生科长、辅导员、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的能力提升培训,密切配合各类就业活动项目的开展,指导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特别是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指导。
3.1.2 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室
邀请校外专家、企业HR以及本校遴选的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就业指导经验的授课教师轮流在工作室值班,引进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给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咨询与辅导。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的优势,对有需求的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将职业测评、生涯辅导、心理帮扶结合起来。同时,建立班级群,可随时解答同学们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疑惑,给他们提供全程式的服务。
3.1.3 精准帮扶贫困生等重点群体
首先,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各毕业生学院要全员参与,分层负责,职责分明,将国家一系列助力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用好,切实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校院两级服务指导工作抓细,做好学业贫困、心理贫困、生活贫困、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措施,对贫困大学生增加就业资助,积极做好贫困大学生各类助学金以及求职创业补贴申报发放工作。再次,进一步优化校级就业网站,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信息精准推送,提升精准度和实效性。最后,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积极对接各地人社部门及走访中小型企业,帮助贫困大学生寻找就业途径,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争取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落实单位。
3.2 毕业生学院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1)开好专业导论课。从大一入校开始,二级学院要为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充分指导,培养他们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专业的认知水平,提前做好学习和生涯规划,进而增强就业的信心和能力。
(2)及时宣传各级各类就业帮扶政策,对校级就业信息进行精准推送,同时,利用学院专任教师的优势和资源,主动对接本行业相关企业及协会,为本院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岗位,帮助就业。
(3)特别关注“学业贫困、心理贫困、生活贫困”三困大学生,除了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以减轻经济负担以外,着重对其进行学业辅导和心理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先就业后择业。
3.3 用人单位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用人单位是接收毕业生的最终环节,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效果如何,取决于用人单位。
(1)积极动员用人单位参与就业帮扶工作。高校应该积极对接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用工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和名额,主动推荐优秀贫困大学生。
(2)用人单位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尽可能地聘用贫困生。根据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国有企业招聘、科研助理岗位吸纳、‘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事业单位可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招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3]。用人单位对某些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帮助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改善高校教学条件和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某些紧缺专业,可以出资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就业。
4 结语
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关系着高校是否较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一系列政策,能否巩固脱贫攻坚重大成果。基于合作主义理论,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从高校、毕业生学院、用人单位三个方面为主要抓手,建立完善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帮助他们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