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缔造三峡土家族村幸福生活

2022-04-06苏涛张嘉仪

民族大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沙洋乡贤土家族

文/苏涛 张嘉仪

三峡土家族村是湖北省荆门市唯一的民族移民村。2000年原恩施州巴东县三峡库区5个乡镇、13个自然村的村民整体迁入沙洋范家台,2008年1月移交沙洋镇管辖,2009年经批准正式成立三峡土家族村。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7亩,现有村民401户1601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20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5%。

近年来三峡土家族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共建大家园——同心聚力,构筑团结三峡的精神高地

抓党建,做到同力共行。移民初期,三峡土家族村的“两委”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三峡土家族村以换届为契机,注重班子结构优化,从本村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复转军人中选拔村“两委”干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目前,4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岁,均为高中及以上学历。

三峡土家族村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村务,使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抓教育,做到同心共向。通过武装骨干、突出主题,先后开展了“告别过去不忘乡情”“奔向未来要感党恩”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群众树立“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通过连续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全村上下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国家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嵌入做到了入脑入心,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抓创建,做到同频共振。坚持高位谋划把方向,共谋三峡土家族村缔造美丽生活环境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前景。县民族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组织召开研讨会、专题会、专家会以及坝坝会、小组会、乡贤会广泛宣传共同缔造理念,按照省市关于民族工作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红石榴家园创建工作。将“五个认同、十二个必须”在村文化广场进行宣传,村民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各级领导干部与村民进行结对帮扶,共同打造“平原三峡·幸福花开”三峡土家族村民族团结实践创新基地。通过创建,移民群众记住了党恩,留住了乡恋,享受到了民族政策的温暖,消除了移民群众背井离乡的乡愁,组织体系更“牢”、创建活动更“全”、民族团结更“紧”,达到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共富大帮扶——同创发力,强化富裕三峡的产业支撑

搞好结对帮扶,民族政策共享。认真落实湖北省委和2015年荆门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对钟祥九里回族乡、沙洋三峡土家族村实行“2+1”结对帮扶的通知》精神,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2015年以来,争取荆门市水务局、沙洋县民宗局、农业局、移民局项目资金130万元。2016年争取三峡外迁移民帮扶资金1666.88万元,2018年争取移民后扶美丽家园资金200万元,2019年争取湖北省财政厅美丽乡村项目资金300万元,用于村里蔬菜大棚、产业园、村容村貌及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发展机遇,优势产业共建。在发展特色种植业上,充分利用地处城郊和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大力发展有机果蔬种植,将其打造成为沙洋城区的“菜篮子”。按每平方米1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争取项目资金建设果蔬大棚区200亩、特色蔬菜基地800亩,完成改造田间沟渠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吸引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入驻。注册“荆天鲜”商标,生产的黄瓜、西红柿等农产品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标识。在村级产业园上,抢抓物流港区优势,着力把三峡土家族村当作乡村振兴学院实训基地、当作沙洋城区蔬菜供应基地、当作城区市民休闲基地来打造,借助移民优惠政策,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建设村级产业园。2019年,利用移民帮扶资金500万元,建成占地40亩的移民综合产业园,包括标准化厂房5栋9000平米、办公用房3栋1000平米。加快完善园区内部道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让企业能够“拎包”入驻,当年便引入多福食品、弘扬箱柜、益康餐具等企业入驻,带动村民就业50余人,为村集体增收48万元,实现了同年建设、同年完工、同年招商、同年受益。

出台支持政策,干部群众共为。依托现有三峡产业园、精品蔬菜园,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出台政策,支持、鼓励新型经济主体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和蔬菜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增加收入,极大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做大做强维峰物业协会组织,加强工作职能,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发挥效能。2022年,三峡土家族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60万元。

共造大平台——同建用力,夯实和谐三峡的治理根基

平台共搭建。通过完善服务功能,结合民族特色建筑及村民共商意见,投资60多万元高标准打造“五务合一”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并按照“六有”要求规范化布置党员活动室,配套建设青少年活动之家、养老服务驿站等功能室,让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为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机制共完善。全县建立了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开会不少于4次。村级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工作网络,推行党员户挂牌行动,督促党员亮明身份、亮出承诺、亮好责任;建立了“六会一队”,即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助学基金会、爱老互助会、“解哈较”矛调会以及交通劝导队等自治组织为补充的村民自治体系,并为“六会一队”提供办公场所。

乡贤共治理。组建了乡贤理事会,由村里的老党员任会长,村退休干部、致富能手、成功人士为成员,共同管理村集体各项事务。通过坝坝会、院坝会等形式,搜集群众问题、协商解决方案、为村集体发展出谋划策。三峡土家族村以村级综治中心为阵地,针对综治例会研判、网格员入户调查、村民诉求等发现的各类问题,主动入户开展调解,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以村里的党员和离休干部为主体,乡贤理事会吸纳成员55人,组建治安巡逻、爱心帮扶、矛盾调解、文明创建等12支“小蓝帽”乡贤理事队伍,常年在田间地头、村组农户活动,宣传法律、调解纠纷、帮老扶幼。

积分共评议。三峡土家族村从2017年开始实行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制定积分标准,将村民日常参与公益服务、集体活动、村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纳入量化管理,对村干部、网格员、党员、群众代表和普通群众进行分类积分、分类管理,积分每达到200分便可到村委会兑换生活用品。此外,每年纳凉晚会上还会对积分排名靠前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自2017年启动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以来,村民共主动申报积分事项4577件,累计积分50296分,营造出了共建共治的浓厚氛围。

共兴大舞台——同声汇力,提升幸福三峡的共享指数

两岸结对互助同交流。三峡土家族村和台湾高雄市路竹区竹西里社区结成了“兄弟村里”,定期交流互访、共评互促,促进了两地的友好往来,唱响两岸一家亲的主旋律。

邻里和睦相处同交往。利用门前屋后等空闲场地,共同搭建民族特色凉亭等设施,提供村民们召开坝坝会、院坝会的会场,形成“坝坝联动、院巷互动”的新格局,结合村民建议,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充分尊重民俗风情和土家族生活习惯,按照土家族建筑风格,对移民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完善民居附属功能房,打造2户一小巷、10户一大巷的民族团结巷、兄弟巷和进步巷,促进邻里团结和睦,真正做到村民过得舒心,共享幸福家园。

民族文化传承同交融。创办了村级内刊《平原三峡》,讲述三峡移民自己的故事,记录村级发展的点点滴滴,搭建起宣传、弘扬移民精神的文化平台;对土家族民间故事和地域故事进行搜集整理,先后组建“土家文化演艺队”和“三峡情传媒”两个演出队,搜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重新打磨,在村(社区)纳凉晚会上巡回展演,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中央电视总台在三峡土家族村完成了大型综艺节目《乡村大世界》的拍摄录制,村民自编自演的“土家摆手舞”“船工号子”等节目入选;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和撒叶儿嗬,在这里是人人都会打会唱,使“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得到了有机融合;这几年通过开展“文明村组创建”“最美身边人评选”等活动,使移民群众深入融入沙洋地区的大环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猜你喜欢

沙洋乡贤土家族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土家族情歌
江汉平原沙洋地区表层土壤中硒的分布特征及富硒原因分析
土家族
让“优质粮食工程”落地生根——对京山、沙洋两县实施“优粮工程”的调研及思考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南安乡贤再发力
听·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