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2-04-06徐长亮张海英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宿迁市优质基地

卞 军,徐长亮,张海英

(1.宿迁市宿豫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宿迁 223800;2.宿迁市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江苏宿迁 223800;3.宿迁市泗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泗洪 223900)

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多地制定了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发展目标[1-2]。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2022 年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面积占比达到75%,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因此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场所和农技服务的主战场。宿迁市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部分生产基地、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走访座谈,了解基层情况,听取了基层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分析面临的困难,找准问题的症结,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宿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宿迁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精神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六增六强”总体部署,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跳出老套路和旧框框,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实践,以“两品一标一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绿优基地扩量绿色生产[3],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拓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绿色食品能够促进生态环保、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

1.1 绿色有机农产品健康发展

2021 年,全市获证绿色食品177 个(新增104 个、续展73 个),累计有效用标绿色食品514 个,其中粮油产品301 个、果品103 个、蔬菜食用菌90 个、畜禽产品6 个、渔业产品3 个、其他产品11 个;获证有机农产品60 个(新增33 个、保持27 个)。

1.2 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序增长

2021 年,全市申报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累计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24 个,其中粮食产品3 个、油料产品2 个、蔬菜产品7 个、果品10 个、花卉1 个、棉麻蚕桑1 个。

1.3 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稳步推进

目前,全市已建成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3个,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 个,面积144 667 hm2(稻麦基地4 个,面积118 000 hm2,麦玉豆基地1 个,面积26 667 hm2);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8 个,面积60 587 hm2。2021 年启动建设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7 个,面积61 933 hm2,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69.6%。

1.4 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

宿迁苏北粮油有限公司与70 余大户合作的水稻订单生产面积达到666 7 hm2,其中稻田套养螃蟹龙虾4 000 hm2、常规稻麦种植2 667 hm2。基地管理模式是公司与京东签订合作协议,对种植户给出投入品使用清单,种植户按照生产实际从京东赊购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相关款项从交售稻谷款中扣减,水稻生产中农业投入品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稻谷质量安全,收购种植户稻谷高于市场价,蟹虾田稻谷高0.4 元/kg,稻麦两熟田稻谷高0.1 元/kg。沭阳县西圩王半荡家庭农场、江苏北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土地流转200 ~333 hm2种植稻麦,实行集中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业投入品的可控。江苏方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流转200 hm2种植稻麦,公司只有法人、会计和技术主管3 人,按照绿色优质稻麦种植要求,专门制定技术方案,播种育秧、药肥使用、田间管理等全部分类委托给第三方,效果十分明显。

2 宿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严格目标考核

抓好“两品一标一基地”认证申报与管理工作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推进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此,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将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明确目标任务,实行工作进展每月调度,形成了从上到下重视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工作的态势,有力促进了宿迁市“两品一标一基地”申报认证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宿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2.2 加大政策扶持

为鼓励农业企业申报“两品一标”,加快农业品牌创建步伐,宿迁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下达2021 年度市级现代农业引导资金暨做好项目申报及实施工作的通知》(宿财农〔2021〕27 号)的文件,对2020 年市区“两品一标”获证企业按实进行奖补,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申报“两品一标”积极性。各县区亦出台了相关奖补政策,其中泗洪县政府规定,新获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每个产品分别给予2 万元、10 万元奖励,上不封顶。资金扶持为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激励。

2.3 落实工作任务

为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2021 年3 月19 日召开了“全市两品一标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了2020 年工作,部署安排了2021 年工作,并下发了《2021 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要点》(宿农质〔2021〕8 号),由于工作抓得早,各县区工作落实快,为做好2021 年“两品一标一基地”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分别于5 月、6 月、9 月召开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建设业务工作会议,及时传达贯彻省“两品一标”工作座谈会精神,部署安排相关工作,推进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强化技术培训

为适应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企业内部检查员管理工作要求,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由线下培训调整为网上培训、由全市集中培训调整为分县区分批辅导网上操作和考试,全市先后共286 人参加网上培训并通过网上考试;同时,参加了省绿办组织的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培训班,提升了“两品一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了农业企业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申报认证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2.5 加强质量监管

①做好认证指导服务,严把申报材料质量。在做好申报宣传动员的同时,帮助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所有上报的申报材料详细审阅、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并提高申报通过率。2021 年全市组织3 次绿色食品申报材料集中会审,审核材料80 余份。②突出现场检查,严把申报产品质量。依照绿色食品现场检查要求,对所有申报企业加大现场检查力度,重点检查产地周边环境、产品生产期间投入品使用情况以及生产记录规范性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申报。③加强证后监管。组织实施好“两品一标一基地”年度检查、监督抽查和用标市场监察,强化获证主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抽检、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等环节监管。

3 宿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问题和不足

加快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在“农业投入品管控”上找差距,由于不可控因素太多,容易造成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出现质量安全隐患。

3.1 思想认识不足,难以落实部分规章制度

尽管基层干部大多比较重视基地建设,但认识上有偏差,规范的基地建设与绿色优质农产品产出呈正相关的理念还不到位,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具体实施等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农田基本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农业高产创建项目融合度严重不够;农技宣传培训阵地、试验示范与工作经费未得到有效解决。

3.2 科技投入不足,难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宿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投入少,农技研究推广弱,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推广速度较慢。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少、能力不足、机制不顺、上下不畅,对现代高效农业支撑力不足,很难履行好“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及预防,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及监管,农情统计与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推广”等职责。

3.3 农资管控不足,难以加快农技推广普及

①种子方面,由于农资许可放开,一个乡镇农资门市多达20 家以上,品种数量多,种性不统一,直接影响农业品质的提升。大米加工企业因资金、仓储等影响,收购的稻谷只能满足半年内加工,其他原粮均从粮食储备库购买,而粮食储备库均是最低保护价收购稻谷,多品种混杂更为严重,很难加工出优质米。②农药方面,省植保植检站每年都会发布“江苏省农作物绿色防控产品推介名录”,推介名录农药产品均来自规范生产的大厂,质量优、防效好,但价格偏高,而未列入推介的一般为小厂,同类产品防效低、效果差、价格低,种植户往往选择价格低的农药产品。据了解,全市使用推介名录农药产品的,小麦仅占10%~20%、水稻仅占20%~30%。

4 宿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政府主动担当作为”上找原因,打破各种条条框框,进一步深化农业发展观的深刻变革。

4.1 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精神的实质

2019 年2 月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4]。这充分说明国家工作重点已向“三农”工作领域快速转移,调研发现好多县区和乡村干部对国家大政方针理解不深不透,尤其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停留在喊喇叭上,部署在吹口号上,落实在纸面上,严重缺乏创新举措。

4.2 缺乏强有力措施对投入品的管控

高品质农产品来源于种子、农药两个方面。①种子是决定农产品营养品质的核心要素。据米业公司老板介绍,单一品种加工后的大米价格最高,3 个以内同种性的稻谷比10 个以上品种混杂稻谷加工大米售价高20%以上。为扩大优质稻谷小麦的种植面积,从2015 年开始,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或逐步下调,倒逼种植户选择优良品种,宿迁市也明确规定凡开展优质稻米订单收购的,每公斤补贴0.1 元。虽然各级纷纷出台了鼓励种植优质粮的政策,但部分县区仍然存在每个乡镇15 个品种以上,甚至有百亩左右的种植大户种了2 个以上品种,且种性不统一,担心单一品种遇灾害损失大。泗洪县做法较好,10余年来一直实行稻麦种子统供,财政每年预算800万元左右进行补贴,全县基本实现“一主两辅”种子布局,每乡镇很少突破5 个品种。②农药是决定食品安全最为重要的投入品。虽然近几年通过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实践,各级植保机构集成推广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经济效益高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但对农药品种选择、规范管理等缺乏手段,农药使用不可控制,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4.3 缺乏新型联合体的广泛参与

调研发现,一些新型联合体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较好,如宿迁市优质稻米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单位20 余家,涉及农业农村、粮食、银行、种子和稻米加工等企业,为全市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订单生产、银行信贷、原粮贮藏和委托加工等方面的服务,产品质量较好。宿豫区优质稻米产业联盟旗下有 32个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2 000 hm2,实行联盟订单,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药肥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销售模式,不仅种植户获得了利益,产品质量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5 宿迁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政策体制机制”上找方向、寻路径,让广大农民共享绿色农业发展红利,不断推动和加快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5.1 强化政府扶持

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提高政治站位,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协调,扎实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出台农药管控、统防统治、种子统供等奖补政策,并建立适当的增长机制。

5.2 强化监管考核

强化农业投入品管控是保障基地建设质量的关键。各地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对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绿色生产意识,自觉实施标准化生产。要依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开展多部门联合督查,确保工作执行到位。

5.3 强化投入品管控

认真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积极推广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模式的意见》(苏农业〔2017〕1 号)要求,因地制宜,试点先行,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农田,实行农药、化肥零增长或负增长,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深化体制改革,实行统一供种,鼓励新型联合体发展壮大,参与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5.4 强化绿色防控

加强绿色防控示范区、农业高产创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高度融合发展;坚持绿色防控理念,加大生物、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和生物农药的应用,从根本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强新型高效施药机械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指导,使用施药质量好、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的自走式喷雾机、自主飞行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等,并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力度,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

6 结语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5]。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以“两品一标一基地”建设为抓手,从加强政府扶持、监管考核、投入品管控以及绿色防控4 个方面开展工作,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拓展并深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筑牢全市安全健康农产品提供基础防线。

猜你喜欢

宿迁市优质基地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宿迁市创建“三四五”工作法,画好侨界同心圆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我的基地我的连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