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爪菇培育技术优化*

2022-04-06巫仁高赵俊敏王怡暄刘福阳王爱仙卢仁清舒绍清

中国食用菌 2022年3期
关键词:出菇开口优质

巫仁高,赵俊敏,王怡暄,刘福阳,王爱仙**,卢仁清,舒绍清

(1.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建阳 3254200;2.顺昌县仁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 顺昌 353200;3.顺昌龙源溪农业专业合作社,福建 顺昌 353200)

食用菌产业是高优农业、白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新产品、创新升级产业技术是丰富产品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效益的主要驱动力。近十年来,创新已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1]、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2]、鹿茸菇 (Lyophyllum decastes)[3]、黑牛肝菌 (Boletus aereus)[4]、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5]等创新产品的投入市场,已成为食用菌产业走向高效发展的驱动。

龙爪菇是一种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新品种,属木耳科 (Aa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alaria)。其核心技术《龙爪菇的培育方法及其产品》[6]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龙爪菇外观呈珊瑚状,色泽为白色、灰白色、红褐色或褐色,基部生出多回分枝,基柄粗大,圆柱状或柱状团块,光滑,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顶端呈指状丛集[6]。龙爪菇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优点,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每100克龙爪菇中蛋白质含量为8.4 g,富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7.54 g,脂肪含量为0.7 g。龙爪菇口感极佳,脆嫩鲜爽,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龙爪菇的研发成功,将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增长点。

随着社会技术进步、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食用菌产业必将走向资源节约型、生态型、高效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7]。龙爪菇培育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龙爪菇设施化、模块化生产模式是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龙爪菇培育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规范至关重要。围绕提高龙爪菇的质量和产量,对龙爪菇的出菇方式、割口方式、开口数量等关键培育技术进行优化试验,提升培育管理的一致性,可为龙爪菇设施化、模块化生产工艺和专用设施设备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龙爪菇菌种、试验菌筒(聚乙烯塑料袋,35 cm×18 cm×0.05 cm),由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制备。

主要仪器设施:JD-018游标卡尺,上海上申-上海市九量五金工具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广东朗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出菇大棚,需配备水帘降温系统。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出菇方式、割口方式、开口数量3个培育技术优化试验。割口方式优化试验在出菇方式优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开口数量在出菇方式优化、割口方式优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

1.3 试验方法

1.3.1 培养料配方

龙爪菇培养料配方为木屑75.5%、麸皮15%、棉籽壳8%、碳酸氢钙1%、石灰0.5%,干料重500g/袋。

1.3.2 出菇方式优化

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A1:直立式出菇;处理A2:卧式出菇。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54袋,每袋均匀割口4排,每排割3个“Λ”形口,处理2卧式出菇的菌袋贴地一面不割口。

1.3.3 割口方式优化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B1:短“|”形口,3 cm;处理B2:长“|”形口,整排割1个长“|”形口,15 cm;处理B3:“×”形口,3 cm;处理B4:“Λ”形口,3 cm;处理B5:“O”形孔,直径0.6 cm。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30袋。每袋割口5排,每排3个(处理B2除外)。出菇方式采用1.3.2出菇方式优化试验中的最佳出菇方式进行。

1.3.4 开口数量优化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C1:开口12个/袋(4排×3个);处理C2:开口15个/袋(5排×3个);处理C3:开口18个/袋(6排×3个);处理C4:开口21个/袋(7排×3个)。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30袋。出菇方式和割口方式采用1.3.2出菇方式优化试验及1.3.3割口方式优化试验中的最优方式进行。

1.3.5 评价内容

1)观察不同出菇方式龙爪菇生长及管理差异;观察不同割口方式龙爪菇原基形成、朵形、采收等方面的差异性;观察不同开口数量龙爪菇朵形、外观性状等方面的差异性。

2)分析出菇方式、割口方式、开口数量不同处理间的产量、优质菇率差异。

3)优质菇选择标准:单菇重>15 g,朵形紧凑,分支长度>3 cm,颜色较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菇方式优化

直立式出菇与卧式出菇的出菇情况见图1。

图1 不同出菇方式的出菇情况Fig.1 The situation of fruiting in different fruiting modes

由图1可知,处理A1直立式出菇方式菇体朵形较紧凑,生长自然,菇体颜色较均匀;处理A2卧式出菇方式菇体朵形较松散,略呈平铺生长,近基部菇体颜色略加深变暗,近地面部分有与畦面粘连现象。

直立式出菇与卧式出菇的子实体形态及出菇管理差异观察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出菇方式的生长及管理Tab.1 Growth and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fruiting modes

由表1可知,由于受菇体重心较低影响,处理A2卧式出菇菇体易平铺生长,导致分支向水平方向松散。从菇体性状和单位栽培面积比较,处理A1直立式出菇优于处理A2卧式出菇;从下地排场操作工效比较,处理A2卧式出菇高于处理A1直立式出菇。

直立式出菇与卧式出菇的产量及优质菇率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出菇方式产量、优质菇率分析Tab.2 Analysis of yield and high-quality fruit body rate of different fruiting modes

由表2可知,从每袋平均产量和优质菇产量来看,处理A2卧式出菇平均产量(335.9 g/袋)比处理A1立式出菇(279.0 g/袋)高,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析优质菇平均产量,处理A1直立式出菇(224.7 g/袋)比处理A2卧式出菇 (247.0 g/袋)低,但无显著性差异。从每平方米平均产量和平均优质菇率看,处理A1直立式出菇(8 370.0 g·m-2,80.5%)均比处理 A2卧式出菇高 (7 463.9 g·m-2,73.5%),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割口方式优化

2.2.1 原基形成、朵形、采收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不同割口方式处理下龙爪菇的出菇情况见图2。不同割口方式处理下菌丝体、子实体、采收等情况的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3。

图2 不同割口方式下龙爪菇的出菇表现Fig.2 Fruiting performance of Longzhua mushroom in different cutting modes

表3 不同割口方式下龙爪菇的菌丝体、子实体和采收的情况Tab.3 The situation of mycelium,fruit body and harvesting of Longzhua mushroom in different cutting modes

由图2、表3可知,开口后菌丝的恢复时间为2 d~3 d,原基形成时间为5 d~7 d,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比较子实体形态差异可知,割口形状为处理B3“×”形、处理B2长“|”形和处理B4“Λ”形时,子实体的朵形分散,不易成单朵状;处理B5“O”形孔产出的子实体为单朵状,但朵形小,且各孔间朵形大小不均一;处理B1短“|”形口子实体成单朵状,且朵形大。比较子实体基部及采收情况可知,割口为处理B3“×”形和处理B5“Λ”形时,子实体基部大,商品性状较差,不易采摘,采摘时基部易残留在菌袋内,处理残留基部耗工高;处理B1短“|”形、处理B2长“|”形开口时,子实体基部大小中等,易采摘,采摘时可连根拔起,基部较少残留在菌袋中;处理B5“O”形孔开口时子实体基部小,易采摘,由于基部过小,采收时易将基部残留在菌袋内,需费工进行处理。

2.2.2 产量、优质菇率分析

不同割口方式龙爪菇三潮采收的产量、优质菇率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割口方式的产量、优质菇率Tab.4 The yield and high-quality mushroom rate of different cutting modes

由表4可知,处理B5开口为“O”形孔时,子实体平均产量最低,且与其它处理的产量差异为极显著,其他各割口方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分析优质菇平均产量和平均优质菇率可知,处理B1割口形状为短“|”时产量 (244.6 g/袋)和优质菇率(85.3%)均为最高,且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次为处理B4“Λ”形开口(206.7 g/袋,80.9%)。综合分析,割口方式为短“|”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其他处理。

2.3 开口数量优化

不同开口数量处理下龙爪菇的出菇情况见图3。

图3 不同开口数量的出菇情况Fig.3 The situation of fruiting in different hole quantities

由图3可知,开口数量越多,朵形越小,分支细而短。处理C1每袋割短“|”形口12个时,子实体的单菇体形大,分支密而长,单朵较重,外观性状好;处理C4单朵菇体小,分支稀疏且较短,单朵较轻,外观性状差;处理C2和处理C3的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介于处理C1和处理C4之间。

不同开口数量的产量、优质菇率比较分析见表5。

表5 不同开口数量的产量、优质菇率Tab.5 The yield and high-quality fruit body rate in different hole quantities

由表5可知,平均产量由高至低分别为C3(354.1 g/袋)>C4(338.8 g/袋)>C1(285.5 g/袋)>C2(276.2 g/袋);处理C3和处理C4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处理C1、处理C2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分析优质菇平均产量和平均优质菇率可知,处理C1均为最高值(239.8 g/袋,83.9%),且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3 结论

3.1 出菇方式

与直立式出菇相比,卧式出菇方式的操作简单,工效高,单袋产量高,但子实体形态较松散,侧面生长的菇体容易与地面粘连,优质菇率低,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产量低,表面菇体水分易蒸发,因此,卧式出菇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采用卧式出菇时,应注意增加单位面积摆放数量,使菇床悬离地面,喷水时使用雾点更细的微喷设施或者采用雾化加湿,以避免表面菇体与侧面菇体水分不一致。而立式出菇菇体形态较好,优质菇率高,场地利用率比卧式高近40%,单袋产量虽比卧式出菇低16.9%,但优质菇产量与卧式相比差异不显著,且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比卧式出菇高10.8%,出菇设施简单,更适合传统的大棚栽培。

3.2 割口方式

与其他割口方式相比,短“|”形口处理下子实体成单朵,且朵形大;子实体基部大小中等,易采摘,采收后基部残留少,菌筒易处理;平均产量虽略低于长“|”形、“×”形和“Λ”形的割口方式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且短“|”形口处理下优质菇平均产量和平均优质菇率均为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分析显示,短“|”形为最佳割口方式。

3.3 开口数量

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开口数量越多,产量越高,但优质菇率越低。且从产品外观、品质分析,开口数量越少,单菇重大,朵形大,品质好。因此,开口数量以12个/袋为宜。

猜你喜欢

出菇开口优质
发酵工艺为获得优质沙棘酒提供基础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三门核电检修工单开口项管理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不易滑落的毛巾
如果
适宜的保水剂浓度可提高食用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