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园林“小中见大”艺术手法在园博展园中的意境表达

2022-04-06伍奇峰

绿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江陵景点手法

伍奇峰

(武汉蓝德凯尔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2)

1 引言

目前中国古典园林有越发兴盛之趋势[1],而其善于模拟自然,运用浓缩和提炼的手法,使场地内的景物大小、色彩、质感迎合了人们传统审美观念。布置小型山石、水体,形成“咫尺山林”“壶中天地”的感受。小中见大,以少代多,用园林场景的意境表达人文情感,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山水之无限,以得到更大尺度的空间感受[2]。

2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的理论基础

2.1 欲扬先抑的空间布置

在进入场地主体空间前,先经过一段相对闭塞的空间。这样,当相对开敞的主体空间展现时,由于强烈的对比从而得到扩大空间的感觉。对于主景空间的展现做到适当遮拦,不能一览无余。中国古典园林中,“留园”的入口瓶颈处理、“拙政园”的山石遮拦,都是欲扬先抑手法的经典案例。

2.2 曲折游线提供空间利用率

通过同样一段距离,曲折路比直线路要长,而且能够在路径上布置更多的景点,看到的景色多,变化就能更大,实际上就提高了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运用这种方式可实现“步移景异”的效果,更可以通过曲折游线引人到视线不易到达处,如水系源头,使游人有探幽之感,乐趣无穷。

2.3 缩小景物尺寸

空间大小给人的感受与景物的尺度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园林建筑小品、雕塑,在人的固定认知里,都有一个通常的尺度。宫殿庙宇等建筑会利用夸大的尺寸彰显宏伟,而园林中则常缩小尺寸来提高环境的相对尺度。半亭半桥的设计,就是一种缩景,和普通尺度的山石搭配在一起,就能显出其雄伟之势。这种相对尺度对比的手法,能产生小中见大的空间感。

2.4 借景

借助园外的景色,可以把视觉范围扩大到无穷无尽。如果小场地有好的外围景色,塑造透景视线,将园外美景组织到园内的观景序列中。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艺术手法,犹如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通过借鉴古代绘画与园林景点的联系,扩大空间感[3~5]。

3 湖北省第二届园林博览会展园设计中“小中见大”手法的运用

第二届湖北省园博会于2019年在荆州盛大开幕,以“辉煌荆楚、生态园博”为主题,园内分为楚礼、楚艺、楚耘、楚韵、楚凤、楚苑六大主题片区(图1)。园内共设置44个主题展园,艺术化展现各个参展城市(单位)的风貌。本文以武汉园、江陵园、公安园为例描述“小中见大”手法在展园的运用。

图1 第二届湖北省园博会总平面

3.1 武汉园

武汉,湖北省省会,拥有3500年历史,依江而生,因江而兴,承载了无数的山水记忆和文脉气息。

荆州园博“武汉园”的建设以“大江、大湖、大学府”为主题,通过情景化的游览故事线将“长江中心”“大湖绿心”“荆楚文心”三个篇章串连。通过场景的切换,展现“新时代 · 大武汉”及其独有的山水格局和人文风采。

展园占地3245 m2,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掇山理水、借景融园,营造了“一线三区八景”的景观结构。一条变化丰富的游线串联起三个片区中的八个景点,依次经过山水客厅、江城印象、 汉口码头、湖堤杉影、书山有路、自强学堂等八处景点,将建筑、山水、花木等景观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打造极具武汉城市文化特征和山水风貌的书画式园林[6]。

3.1.1 景点一:山水客厅

武汉园主入口以“山水客厅”为主题,展现武汉大江大湖的山水格局和热情迎宾的城市个性。其中,地面纹理以长江波涛的形态展开,将长江的江沙、江石、江洲等元素点缀其中,以形写意,展现浩瀚江城的气魄。步入广场之中,正对一面自然石景墙,其上镌刻与武汉、长江相关的诗句,回溯“江城”的历史文化渊源(图2)。

图2 武汉园“山水客厅”景点实景

3.1.2 景点二:江城印象

通过主入口,到达以武汉桥文化为主题的景点“江城印象”。该处运用解构主义的手法,以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为载体,将钢桁架、铁轨、景墙等景观元素重组融合,形成一条展现历史成就的廊道(图3)。

图3 武汉园“江城印象”景点实景

3.1.3 景点三:汉口码头

以武汉传统的码头文化为主题,再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旧时场景。布置栈桥、船锚、跳板、缆桩等老物件,在小空间内搭建出往昔渡口的场景,还原老武汉人在码头趸船上等待轮渡的回忆。

3.1.4 景点四:湖堤杉影

东湖是武汉最具标志性的名片之一,东湖绿道建成后,更是取得了“世界级”的关注。该景点以东湖的秀丽风景为主题,采用借景的手法,长堤将内外湖融为一体。以长堤、花境、石桥、杉林等元素,分隔空间、引导游径、衬托背景[7],再现“百湖之市”的水岸风景。

3.1.5 景点五:映山花墙

取材于武汉“大国外交”的知名景点——月门墙(图4)。展园中重现了这面“网红墙”,形成新的游客打卡点。

图4 武汉园“映山花墙”景点实景

3.1.6 景点六:湖光耸翠

以近百年前东湖上第一座亭之“湖心亭”为原型打造。作为“大湖绿心”片区的结尾,此景点将东湖之人文雅趣淋漓展现。

3.1.7 景点七:书山有路

该景点利用堆山造势形成的高差,布置一条拾级而上的书山路。设计选取“七校联盟”的高校校徽、校训为内容,篆刻在路侧的景石上。展现武汉 “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的教育文化氛围。

3.1.8 景点八:自强学堂

走过书山路,便是展园的主建筑,自强学堂,位于全园制高点。形式提取自原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馆,即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以熟悉的形态展现武汉百年教育史的辉煌(图5)。

图5 武汉园“自强学堂”景点实景

自强学堂内以武汉老建筑为线索,将城市里的历史建筑,以数字版画的形式集中展现,呈现黄鹤楼、洪山宝塔、晴川阁,以及近代的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翟雅阁、各国领事馆旧址、江汉关等优秀历史建筑,从不同时期反映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

主题为“一城山水半城文,浩瀚烟波倚文苑”,武汉园以水为脉络贯穿始终,体现武汉包容大度的城市个性;以学府作为武汉文化基底,体现武汉深厚的人文积淀。武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引导人们在这处以小见大的展园景观里,体会武汉这座城市的独特吸引力。

3.2 江陵园

荆州园博“江陵园”主题为“千里江陵千年鹤,半城江水半城文”,以江陵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原型,引水入园,模拟立式山水[8],形成“一轴连三区,一水分两境” 的空间布局,场地一半体现江陵人文特色,另一半则以江陵自然山水特色为主;同时运用水纹元素;设计将鹤之符号贯穿始终,映射江陵为“仙鹤故里”;此外,还将提取江陵标志性景观元素,并将其融入建筑、景观小品中。

江陵园面积较小,若仅在红线内进行设计则无法尽显江陵之景,因此在原本用地基础之上,设计巧妙地利用园外之水扩大了观赏面,同时为了保持观赏的完整性以及景观的整体性,在公共区域内设计了与之呼应的景观小品,搭配植物景观,扩大江陵园的观赏范围。

3.2.1 景点一:千里江陵

诗仙一曲一日还,画卷千里千年传。以“千里江陵”为主题,运用曲线作为主要元素。入口大门墙面上刻有《千里江陵图》,沿半江溪布置的“江河韵”景墙就如同江面泛起的阵阵波浪;由大门向东行进,就能感受到诗仙李白行至江陵时的愉快心情以及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艺术再现真山意境[9](图6)。

图6 江陵园“千里江陵”景点实景

3.2.2 景点二:水云鹤归

仙鹤翔云,宝塔镇江。以“水云鹤归”为主题,运用鹤作为主要元素。归鹤塔有鹤入云,栖鹤台有鹤掠波,另有千百只鹤在月门之上。站在月门里透视,可见仙鹤掠影,如摄入画中一般,倍添游园兴致。作为整个园中重点区域,采用轴线式布局体现强烈的序列感,虚实疏密之间,一步一景;地势起伏,高高低低的建构筑物以及丰富的植物,共同形成优美的竖向变化,使江陵园具有动态的游线,景点上升为意境[10](图7)。

图7 江陵园“水云鹤归”景点实景

3.2.3 景点三:半城水韵

半城江水韵,诗意入梦来。以“半城水韵”为主题,以水为胜,形成贯穿全园的水系。设计充分利用江陵园与外界水域相接这一区位特点,引水入园,截取江陵之水的一半形态,形成“半江溪”,奠定江陵园高雅恬静的基调。另缀石造岛,配以嘉木奇花,清波弄影,曲径环绕于水,叠石临照于水,花木簇拥于水,水上小桥勾连,确有诗情画意之感[11]。

3.3 公安园

荆州园博“公安园”主题为“江岸水乡、性灵公安”,江岸水乡湖泊山川秀积淀,人杰地灵毓秀钟灵融性灵。公安文脉历来深长,《公安县志》有文曰:“孱陵之在荆州,名公巨卿,文章事业,往往甲于三楚”;“自昔圣贤豪杰,历汉唐而宋、而元明,史不绝书矣”。

3.3.1 景点一:刘备安营

公安园入口根据历史脉络,对刘备安营的故事溯源进行了场景再现。三国时期,左将军刘备,时称左公,屯兵油江口,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地名为公安。通过设计“营寨”入口还原故事情节,木构砖塔的传统门楼,有游人追忆两千年前公安的由来(图8)。

图8 公安园“刘备安营”景点实景

3.3.2 景点二:百湖映月

由一条游览孱陵文脉的特色葡萄架贯穿,廊架间设置地雕,以时间轴叙述公共历史沿革。引水入园打造水乡基底,通过月形水体及拱桥倒影来呼应“百湖映月”的主题。其间布置三袁诗坊,采用传统画舫形制,驶入画境(图9)。

图9 公安园“百湖映月”景点实景

3.3.3 景点三:囊萤苦读

车胤是东晋时期名臣,他年幼家贫却聪颖好学、博才多通,常常在夏天抓萤火虫来当做照明的灯光。此景观阐述了“囊萤苦读”的故事。营造了一处繁花烂漫的滨湖静思空间,夏季茂盛的草丛、湿地吸引了萤火虫,浪漫有趣。

4 启示与心得

4.1 时间因素

在小空间里游赏,除了景观感官、沟通、空间尺度外,时间因素更为重要。同样的东西,看一分钟和盯住看一个小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景观感受可以用感受量来度量,而决定景观感受量的两个基本因素是空间和时间,景观感受量与两者都成正比。中国古典园林是强度感受的,崇尚自然本真,超越自然艺术,并感悟自然理性之美[12]。“小中见大”的“大”,有两层含义:其一,在有限的小空间内获得大感受量;其二,在体量尺寸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的增加停留的时间,可以在园中不停地游览。

这就是传统园林能做到“小中见大”的奥妙:大,不仅是空间大,更在于停留时间长,在展园中设置多个精致耐人寻味的景点,景点间有叙事线索联系,这样使人不停地在园中游览,小空间便获得了大感受量。

4.2 景观感受的载体

景观感受可分成三个层面的载体:空间、场所、领域[13]。空间是指物理上,通常由天、地、东、西、南、北限定而成;场所则包含了故事性,在某个空间内发生了多少个故事才能形成场所;领域则由人们的活动来限定,物理空间界限难以明确界定。

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即刻形成;场所需要通过心理感受积淀,需要体验,逐渐形成;领域则是基于文化精神作用的长期作用,需要理解、感悟,日积月累[14]。在展园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基地景观空间、场所、领域的特性,三者兼容,使小展园具有大内涵。园林的内涵随着时空的转换也不断进化[15]。

5 结论与讨论

从湖北省第二届园林博览会的展园“武汉园”“江陵园”“公安园”的设计与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园林高超的造园艺术,而以上这类园林的共同特点是面积小但精神内涵大,它能映射某个城市的文化风貌。此类园林尤其需要传统造园手法,特别是“小中见大”的意境表达。此手法需通过欲扬先抑、曲折游线、缩小景物尺寸、借景等具体方法,以时间换空间,让游人在密集且有文化深度的景点中反复游览,体会园中的意境。

造园手法的运用需要建设者、设计者充分理解传统园林的原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是中国画的手段,而绘画与园林是相通的,把自然浓缩在画纸上,把文化浓缩于园林中,中国画写意重于写实,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意境[16]。设计者在更多项目的创作中,应提高对传统绘画的研究,而园林展园中的经典手法运用可成为相似造园建设的示范。中国传统艺术以造园为载体,必能经久不衰,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江陵景点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假期后,景点在干什么你想象不到
画与理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七步洗手法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庆夺金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梁季江陵政治骈文的文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