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鹿寺的造园艺术特色分析

2022-04-06曾艺蕾刘欣怡吴铁明

绿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造园寺庙空间

曾艺蕾,刘欣怡,吴铁明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引言

寺观园林以其丰富的宗教含义、独特的位置环境和艺术魅力而成为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分支。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4种基本类型之一,不仅具备优美的自然风景,同时也能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巧妙融入人工创造,是人工和自然的高度糅合,这种造园手法是其他园林不可及的。寺观园林以其独特的景观环境和文化内涵愈来愈受到关注[1]。传统寺观园林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城市宗教、文化、历史的重要见证[2]。作为历史景观,它蕴含着人类历史演变的轨迹和经营者的心血,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是过去存在的表现,将文化、宗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地、如实地传给了后人。益阳市临资水,山川秀美,物产丰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东晋时,道教、佛教先后传入区域,并陆续建成一些寺观。至清末,益阳县境共建佛寺147处,有“九宫十八庙”之称。白鹿寺坐落于城区资江南岸的白鹿山上,占地21000 m2,是益阳最大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距今已有千年。“禅林千载史悠悠,几度沧桑几度修”,寺庙依山就势,殿宇参差,古树依托,不仅是香客信徒的朝拜圣地,也是游客参观游览的旅游胜地。明史将“白鹿晚钟”列为“资江十景”,载入史册传为佳话。本文拟从造园相地、寺院立基、园林建筑和花木配置四个方面分析,总结白鹿寺的造园特色,以期丰富益阳寺观园林理论研究。

2 白鹿寺概况

白鹿禅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寺临资江,古木参天。相传广慧禅师云游至此,建一茅庵,聚众弘法时,曾现白鹿含花献佛之奇观,唐皇获悉此事,查实准奏建寺。此后,益阳佛教兴盛,其余寺庙相继建起,白鹿寺与另三寺组成“四大丛林”[3],现今仅白鹿寺留存。由于香火之盛,传说之美,山水之秀,历代诗人词客赋予了白鹿寺太多的诗情词结。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咏白鹿寺》诗写道:“谷朗岩开见佛灯,云遮雾掩碧层层。青山得意看流水,白鹿归来失旧僧”。明嘉靖年间,白鹿寺僧人多,香火盛,寺内重逾千斤的古钟,落日黄昏,钟声飞出,声极洪远,扬音数里,飘逸清盈,震撼心灵,响彻十里麻街,“山溟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误听,疑是老龙吟”,被称为“白鹿晚钟”,为益阳“资江十景”之一。

现今寺内古木佳卉,奇花异草,僧众逾百人,四时香客云集,香火旺盛,胜境重光,作为益阳市乃至湖南省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益阳市规模最大的宗教旅游圣地。白鹿寺平面如图1所示。

图1 白鹿寺平面

3 造园手法

3.1 造园相地

造园之始,意在机先。白鹿寺作为益阳市唐代四大丛林之首,便缘由“白鹿衔花”的美丽传说。寺名由此而得,寺庙所在之山便称为“白鹿山”。

“相地”对寺庙的经营和环境的开发起决定性作用,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个人修身养性之处, 其选址既要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又要突出仙境神域特色。白鹿山虽地处城区,但闹中取静,“地偏为胜”[4];南临会龙山颠栖霞寺,以取“梵音到耳”;北望隔江城池,“远峰最易借景”;参天古木簇拥,山间流水潺潺,“惟山林最胜”,难怪广慧觉此地佛缘深厚,驻锡山头。宋人李纲曾叹“寺枕清江荫碧梧”。寺近水源,满足寺内用水;良田山林,维持生计,防洪侵袭;虽处闹市,交通便利,却幽隐清静,如此“相地合宜”,白鹿寺便依山就势,傍水添姿,凭高借远。

3.2 寺院立基

白鹿寺不仅借“白鹿衔花”传说扬名,“白鹿晚钟”作为资江十景,吸引信徒游客前往,保证了香火的兴旺和延续。寺借景扬名,景因寺增色[5]。白鹿寺处白鹿山之阳,一则取采光,避北风,二可避资水之阳的“北喧”,三借景于会龙山林,得栖霞古寺“梵音到耳”之意境。

山坡高岗上视野开阔,巧用地形,依山就势,寺庙顺应地势傍山而筑,分层设观赏点,充分借景。地势起伏,重楼华宇,茂林为底,构成一组宏伟壮观、参差有致的景观。“层阁重楼,回出云霄之上”,与山林掩映的栖霞古寺遥相呼应,互相借景。从路边仰望,寺庙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入寺蹬阶而上,又可居高临下极目眺望。“随基势之高下”,主体殿宇依山按宗教布局以明显的中轴线来体现寺庙的气势,其余建筑两侧不规则对称排列。其总导向由南往北,始于白鹿山以南,沿地势而上,随高就低安排殿宇,“培山接以房廊”,利用起伏自如的“爬山廊”将各殿连接在一起,使建筑群中各个建筑单体与庭院连为一体,整体空间完整而有序[6],同时在外观上获得优美动人的外轮廓线,产生曲折而强烈的韵律美,从而形成极富层次错落变化而壮观的建筑群[7](图2)。

图2 白鹿寺鸟瞰

3.3 园林建筑

寺庙建筑及其遗址的存在留下最真实且能深刻反映当时历史的重要信息,历经数年风雨,将人们带入它生活的辉煌年代[8]。

白鹿寺中轴坐落南门、两间宝殿、书法艺术长廊、广场和法堂,观音殿、以廊相围,外接梵音阁、祖师殿等,环于东西,客堂与斋堂位于东南,僧房位于西侧。寺门建于高台,两侧石阶蹬上,陡高石台上寺门红瓦朱墙,不由使人抬头仰视,呈现高大壮观之景,未入寺门却已感受其巍峨壮观(图3)。拾阶而上,迈过门槛进入迎面数级石阶,往上为石砌照壁,中心题“白鹿寺史略”,边雕有龙纹祥云,两侧饰四大天王雕刻,三层高的药师宝殿设立后侧,周围有繁木蔽天,视野突缩,光线忽暗,紧密压迫,顿时予以肃静而庄重感。两侧石级而上,连入廊道,廊间枋梁绘以图画,石栏“花空嵌以仙禽”,右侧殿院景色透过栏杆,另一侧隔墙无景。各殿宇院落间以直廊相连,完全贯通,明暗与景色皆异,深远幽邃,轻快空透,“妙于变幻”。层层石级陡峻而上,左开一口,为药师宝殿,视野突阔,虚实处理,巧妙联结。势高景阔,宝殿前坪开敞,供人远眺,近处会龙群山,福林佛塔,远处繁华市景,尽收眼底。沿廊而上,向右步入诗廊,读诗品词,可达药师殿三层,近观殿宇屋宇,脊兽装饰,檐下悬铃,风吹玉振,静心养性。

图3 路边仰视寺门

山门为重檐庑殿顶,药师宝殿与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房廊蜒蜿,楼阁崔巍,由南往北,层叠上升,贯穿连通,气势磅礴。为突出主体建筑的神圣,大雄宝殿建于全寺最高点,抬高殿堂基座, 使其统领全寺其它附属建筑[9]。隔江望白鹿山,峰顶红瓦朱墙现于葱茏繁茂,有“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之景。由南往北仰视,红墙拱门,寺依山起,琼楼玉宇,鳞次栉比,气势恢宏;隔江由北望南远眺,峰峦之尖,茂林之间,几幢殿宇立于其中,如在半空,兀立江边,予人强烈印象,引人寻探。

3.4 花木配置

于坡构景,以山为衬,能获得深远的风景层次,为显殿宇壮观,宝殿间多为山茶、栀子、兰花、金柑等观花、观叶、观果盆植,安置于墙边、栏杆、树池或台阶,减少生硬单调感,与红墙灰砖形成对比,使得寺庙景观氛围庄严而华丽[10]。少量杜英、广玉兰、罗汉松等乔木穿插于楼台亭阁之间,姿态挺拔,绿树阴浓,烘托寺庙的肃穆幽玄,丰富建筑立面,强化寺观整体轴线[11]。配植方式灵活,产生丰富而多彩的景观效果。寺门后两侧对植石楠、广玉兰、香樟和桂花,姿态挺拔,叶茂荫浓,烘托轴线中央的照壁,达到均衡稳定而又多变的艺术效果;斋堂前银杏广玉兰对植,形态色彩和明暗度产生对比[12];西南角香炉后列植圆柏,浓绿为屏,肃穆幽玄,以隔外界;樱花与碑石组景,下植以吉祥草,郁然而阴,配以白鹿雕塑,丰富景观层次,活跃气氛。

寺院虽因动乱遭毁,却在原址修复,廊道外围小殿皆于古木香樟庇荫下,此处“自然古木繁花”。东北角塔林,枕于茂林间,其间点缀马尾松和圆柏,姿态优美,四季常青,不仅寄以思念,也喻香火不断,源远流长。寺院土地丰饶,寺院西侧设有菜圃,自给自足。寺庙外西南,白鹿山脚,植以大片悬铃木,秋风叶落,满地翻黄,未入寺门却颇得一番禅韵。

4 造园特点

4.1 对称而变化

白鹿寺有明显的中轴线,在这条轴线上最前有山门、影壁、宝殿等,左右连廊,钟楼鼓楼对称布局,展现其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主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的部分,药师宝殿虽有三层,但所处地势低,使得大雄宝殿仍为全寺制高点;法堂虽与主殿同一标高,为单层歇山顶,又与主殿相隔较远,仍是陪衬主殿的庄严肃穆。诗廊可为次轴,主轴建筑南北对称布局,突出两个宝殿的主体位置,同时石级与广场形成变化,使空间完整而有序。各建筑以自身庭院的聚合,突显庞大而主次分明的建筑组群。东西配殿对称分布左右,却依地势灵活变化布局。为突出中轴上的主要建筑,周边殿宇以白墙青瓦相隔,普雅素淡,隐于古木枝桠间。林木蔽掩,视域狭窄,若说宝殿为“堂虚绿野犹开”,那小殿便为“花隐重门若掩”,两者间以廊相隔,空间自然过渡,使得建筑在与环境的结合中形成在对称中仍有变化。

植物对植亦以相对对称为主,多选择姿态相似树种,在叶型颜色等方面而显不同,或季相上产生变化,或姿态大小却不同,从而获得对称而变化的效果。如斋堂前银杏广玉兰对植,体量相似,在形态色彩和明暗度上产生对比,秋季也能形成广玉兰绿意依旧,银杏树黄,另显锦绣飘落一地之景。

4.2 疏密而有致

白鹿寺讲究空间大小的对比,以小空间衬托大空间,欲扬先抑,使空间疏密有致。

在进入主要观赏点前,安排小空间,从而借助对比而突出各殿宇。入寺门或配殿前,安排狭长而陡峭的石级和廊道,人的视线一直处于收束状态,待进入景点时,随着视野突然开放,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由连廊至宝殿前坪,亦需穿过狭窄的过渡空间,同廊道和院落空间的烘托对比,更显主要景区空间的旷达和开阔。植物对空间的疏密亦有帮助,院落空间多以乔木配景,树冠浓密,院落于浓阴中,更显空间紧密,使空间有挤压之感;宝殿前坪则多以盆景装饰,保证视线的通透,使人穿过廊道到达宝殿前坪,视野犹如脱缰野马,纵横于远景中。

两座宝殿前为全寺最开敞空间,亦是最佳观赏点。药师宝殿三层观赏面虽同为南面,却是位于阁间远眺,视野相较受阻,大雄宝殿北侧虽有宽敞的广场空间,殿宇后林木为障,视野收束,保证了主殿空间的优势。疏密有致的空间处理,形成主次分明、开合有序的院落空间。

4.3 顺应而融入

山林地形复杂,白鹿寺顺应地势妙用地貌高差,以得壮观的建筑景观和不同的空间观赏效果。寺门建于高台,使人不由抬头仰视,显其恢宏壮观。依山就势,各建筑院落以游廊相连,在增加层次美的同时更显寺庙建筑群气派,随着山势,构成一组金碧辉煌、参差有致的景观。巧用地形,利用不同标高布置观赏点,利用开阔面充分借景,游人位于药师宝殿和大雄宝殿和游廊上,都能饱览远处风光,将连绵青山、繁华市景尽收于眼底。

东西配殿皆于林木掩映中,建筑风格为格调素雅的青瓦白墙,作为与清幽山林间的过渡。金碧辉煌的建筑色彩与山林野趣自是格格不入,以色彩素净的建筑为界,庭荫过渡,使其融入于自然山林间。繁茂林木间,寺庙壮丽巍峨,却又不显突兀,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有机交融,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白鹿寺由传说而择地建寺,倚良田山林,闹市取静地,傍水而添姿。巧用地形,依山就势,房廊相接,得壮观之景。殿宇间石级相连,附廊墙之隔,感空间之变幻。衬以花木盆植,丰富层次,烘托气氛。作为益阳“四大丛林”之一,白鹿寺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其“白鹿衔花”传说和“白鹿晚钟”景色之美,使其带有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现今仍保持着香火旺盛,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圣地。白鹿寺造园讲究对称而变化,保证轴线整齐对称和空间主次分明的同时,在细节上灵活变化;疏密而有致,以小衬大,欲扬先抑,形成开合有序而又巧妙变化的空间序列;顺应而融入,巧于因借又顺应自然,这些造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持寺院的庄严肃穆氛围,又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交融。

但白鹿寺也稍有不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13],缺少水景的布置,使寺庙少了水静心清之感,减少禅意灵境;二是大雄宝殿后的广场空间,缺少景点的布置,景观至此戛然而止。四周的植被应适量稀疏,从此处远眺,以远方的景色作为延伸的“尾声”,制造令人遐想和回味的景色[14]。

古寺庙是承载城市上千年文化的历史建筑[15],研究和探讨传统寺观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理解其造园相地、寺院立基、园林建筑和花木配置等传统造园手法的处理,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更对日后的历史景观的开发和经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造园寺庙空间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