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电改背景下省级电网企业的效率测算与激励机制

2022-04-06曹学泸黄恒孜朱晓艳

财经论丛 2022年4期
关键词:输配电激励性管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的指导下,国务院价格监管部门制定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确立“准许成本+准许收益”的定价原则,明确提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电网企业降低成本。2017年,我国发布所有省级电网(除西藏外),第一轮输配电监管价格,执行周期为2017—2019年,这是重大的价格管制制度创新。

按照“准许成本+准许收益”的定价规则,准许成本及新增投资额与输配电价正相关。由于信息不对称,输配电企业存在虚报信息的动机,可能弱化价格监管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成本加成定价法不利于调动电网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投资效率,不利于鼓励先进。《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689号)提出持续深化电价改革,进一步完善省级电网、区域电网、跨省跨区专项工程、增量配电网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理顺输配电价结构。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的规定,2021年12月全部燃煤机组和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所有工商业用户的销售电价=市场电价+输配电价+政府基金及附加,独立输配电价即将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因而输配电价政策亟待适应性调整。根据先期改革国家经验,运用区域比较竞争等方法来确定激励性输配电价,以破解监管机构与电网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所有被监管企业中找到标杆企业就成为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政策设计的关键。

本文以效率改进为评判标准,测量国家电网范围内的省级输配电企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输配电价政策效应,考察省级输配电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借鉴英国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经验,设计基于相对效率和成本节约的输配电价激励机制。

二、三阶段DEA模型及相关研究文献

现代生产率的测量始于Farrell(1957),是一个能计算多种要素投入的企业生产率测量模型,后来学者给这种数学规划的方法取名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其原理是从样本企业中找到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由它们组成效率前沿面,通过测量非效率企业与前沿面的距离来确定这些企业的生产率。Fried(2002)提出三阶段DEA模型,该模型计算的生产效率是排除随机干扰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后的生产效率。

美国、加拿大、挪威和英国等国家的学者都曾运用DEA方法分析电力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Kwoka等(2010)采用DEA法评价1994—2003年美国电力企业的效率,结论是企业并购对绩效的影响很小。Pahwa等(2002)以美国50多个配电企业为样本及销售电量、用电负荷、配电设备规模、运行维护成本等作为输入(出)指标,优化CCR模型后计算分析,得到不同电网之间的差异并为电网规划提供依据。Alberto等(2007)使用DEA-CCR模型,分析墨西哥116个配电区域的绩效情况。Allison等(2016)利用DEA方法,运用美国27个受灾地区的13个不同电力企业的数据,分析飓风受灾地区供电恢复活动的绩效。同时,国内众多学者运用DEA方法考察电网企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王卫(2011)利用数据包络法度量部分电网企业30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并展开投影和敏感性分析,提出促进电网企业效率的举措。唐虹和余顺坤(2012)通过改进的CCR模型构建超效率DEA模型,对国家电网公司的9个省级子公司予以效率评价并提出促进其运营绩效的建议。闫志雄等(2014)提出新的绩效评价方法。郑世林和汪亚楠(2015)根据半参数法研究电网企业在“厂网分开”前后生产率的变化,发现“厂网分离”促进电网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缩小地区间电网生产率的差距。王恩创等(2010)以三阶段DEA方法研究重庆市12个地区配电网的综合效率。李宏舟等(2019)采用多个模型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电网企业存在效率空间。解百臣等(2021)运用网络DEA法分析电力行业效率。

对现有的研究文献梳理后发现,国内外相关文献多集中于运用DEA、SFA等方法分析电网企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我国2017年进行第一轮独立输配电价管制,关于独立输配电价对省级电网企业效率影响的研究文献非常少,适应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要求的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机制的探讨也不多,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即是对此作出的尝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由第二阶段得到的调整后的投入和最初的产出重新代入DEA-BCC模型中,再次测算各决策单元效率。图2显示,排除随机误差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后,省级电网企业的综合效率明显提升,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所增长,综合效率的提升由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共同影响所致,意味着第一阶段电网企业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被低估。通过第三阶段的DEA分析可知,调整后的电网企业2019年综合效率已达0.96。从理论上分析,通过降低城市人口密度、提升当地经济开放水平或适当增加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可进一步提高电网企业的综合效率。

(一)投入产出

在第一阶段,我们不但获得各决策单元效率,还获得相应的投入松弛变量。在本阶段,解释变量为外部环境,被解释变量为第一阶段的投入松弛变量。通过构建相应的SFA回归模型,以消除管理无效率、外部环境及随机误差等因素对电网企业效率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测算电网企业的管理效率。各决策单元的实际投入减去其最佳效率状态下的投入(换言之,各决策单元投入的浪费量,即投入冗余)便是投入松弛变量。

本文选取电网企业的年度售电量和利润总额作为电网企业的产出变量。由于年度售电量是一个物理量而无需进行价格平减,且是根据电网企业报表计算得出的,受人为操纵的影响较小,因此可近似地认为不存在测量误差。电网企业的生产活动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用电并从中赚取利润,最直接反映其产出情况的是售电量带来的利润总额。本文选择成本、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变量。由于我国的输配电价管制并未披露详细的成本监审数据,因而成本变量无法直接获得。为此,以原始数据中的营业收入减去利润间接计算出来,并使用各省级输配电企业所在省(市、区)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进行平减,以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对于资本变量,以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间接获得省级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并使用各省级输配电企业所在省(市、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FPI进行平减。此外,以省级输配电企业职工人数代表劳动。

本文选取2013—2019年国家电网覆盖区域的省级输配电企业的面板数据,省级输配电企业面板数据的截面维度实际上包含了27家省级输配电企业。其中,189组观测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电网公司统计资料汇编。由于利润总额不一定是正数,为便于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阐述电网企业的运行效益,本文对利润总额予以标准化处理。为尽可能减少奇异点的出现,我们对售电量及3个投入变量在后续分析中采取对数函数处理,以便数据更平滑。在评价电网企业的效率时,本文使用Pearson系数矩阵说明产出随投入同步变化,以确保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正比例线性关系的假设成立,结果显示系数都为正数,表明产出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二)外部环境

根据Fried的理论研究,企业效率高低受管理无效率、外部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三方面的综合影响。传统的一阶段DEA模型并未消除上述三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因而计算出来的效率值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鉴于此,需排除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因素,特别是随机产生的误差和外部环境不可控等问题,故本文采用在回归模型中被大量应用的SFA法来测算外部环境变量。

电网企业外部环境变量的选取需考虑电网行业的特殊情况。电网企业的效率受诸多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具体包括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征和人口等因素。必须承认的是,电网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与其所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GDP、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等因素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及发展形势,直接关系到电网企业的发电量及售电量,从而影响电网企业效率。在一些倚重工业发展的地区,工业用电量占据全社会用电量的大部分,但在另一些定位不同的地区,其工业用电量并不显著,说明工业用电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及政策紧密相关。因此,本文选取经济开放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和城市人口密度作为外部环境变量。

四、电网企业效率测度结果

(一)第一阶段:DEA-BCC模型及相关分析

这里,基于Deap2.1软件,运用投入导向型的BCC(规模报酬可变)模型(DEA-BCC),测度我国27个省级电网企业2013—2019年的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及规模效率(SE)。我们把各个省级电网企业视为决策单元DMU,对应的每个年度都有27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3个投入变量和2个产出变量。第一阶段电网企业效率测算结果如下:第一,27个省级电网企业的综合效率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升的趋势,并于2017年达到峰值;第二,27个省级电网企业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均呈先增后减再升的波动趋势,但规模效率总体上高于纯技术效率;第三,无效决策单元占比较高,在189个观测样本中,有效决策单元为26个(占比13.2%),剩下的均是无效决策单元。无效决策单元数量较多的原因可能是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运营管理水平有待加强、观测时存在误差或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等。

为测度省级电网企业的真实效率,需在第二阶段的随机前沿模型中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噪声等影响因素。

(二)第二阶段:SFA模型及相关分析

电网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升压-传输-降压的过程实现电能的传输和配送。各国电网输配电技术类似,但在电网效率研究和监管实践中对投入和产出变量的选择存在差异。参照Jamasb和Pollitt(2001)对20篇关于电网企业效率文献的综述及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最常用的投入变量是运营成本、员工人数、变压器容量和电网线路长度,而最常用的产出变量是售电量、用户数量和服务区域面积。尽管部分研究使用资本成本及运营成本作为投入变量,但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效率分析的投入变量仍是电网的物理投入量。从统一性的角度来说,本文采用货币度量的投入变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具体来说,第二阶段的随机前沿模型以第一阶段得到的投入冗余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开放水平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等3个外部环境为解释变量,通过Frontier4.1软件的最大似然法对回归系数做出估算,并求得广义单边似然比及回归系数t值。结果显示,3个投入松弛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构建达到统计要求。城市人口密度对各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城市人口密度越高对电网企业效率提升的影响越明显。可见,人口密度提高导致电网企业从业人员规模增加,制约了电网企业效率提升;人口密度越高的省(市、区)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限制了电网企业效率的提升。经济开放水平对各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经济开放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电网企业效率提升。随着经济开放水平的不断上升,电网企业在与外商的密切经济活动中改进自身的服务理念、服务水平和管理理念。同时,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日趋集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和不断增强的公民意识也助推电网企业效率的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对各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越高的省份促进了电网企业效率的提升。目前,省级电网企业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通过增加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更有利于电网企业获得规模效应。

(1) 信号系统内部采用NTP协议的Meinberg工具,该协议可确保时间精度控制在50 ms之内;对于采用多个时钟源的情况,不会影响下一层时钟同步。

(三)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及相关分析

三阶段DEA分析法包括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两类指标。

1.激励性管制主要内容。英国配电企业的准许收入由投资回报、运营成本和折旧构成。投资回报等于加权资本收益率乘以管制资产价值,而管制资产价值等于配电企业初始市值加上每轮配电价格管制评估中核定的投资减去折旧。在早期阶段,Ofgem针对投资回报和运营成本采用不同的管制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很难区分投资回报和运营成本,因而将百分之十五的总成本认定为运营成本、百分之八十五的总成本认定为投资回报,二者均纳入统一的激励性框架中。

五、我国省级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机制设计

(一)英国配电价格激励性管制经验

英国输配电价管制名义上是价格管制,实际上英国能源管制机构(the Office of Gas and Electricity Markets,Ofgem)并不对具体的输配电价进行管制,而是管制输配电企业的收入。英国的输电价格管制与配电价格管制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只是英国仅有一家输电企业而无法像配电企业那样开展区域间的比较竞争。由于我国省级电网企业更类似于英国的配电企业,因而英国配电企业的激励性管制机制经验对我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调整后的电网企业2013—2019年综合效率的有效决策单元数量比调整前增加3个(即有效决策单元共计29个)。调整后,2013年新增有效决策单元为山东,2014年新增有效决策单元为青海,2016年新增有效决策单元为浙江,其余年份调整后的有效决策单元数量与调整前保持一致。

所以,面对这把刀,他再不敢直撄其锋,而是以扰为主,一触即收,七只节足在他的控制下,配合默契,攻击角度刁钻,化作一团漆黑的风,张牙舞爪地,围着天葬台滴溜溜乱转,将天葬师罩在其中,伺机给予致命一击。

2.激励性管制机制。英国配电价格激励性管制主要采取区域间比较竞争法和递减规模激励法,前者用于运营成本管制,后者则针对投资回报管制。

区域间比较竞争又称为标尺竞争,即管制机构收集管辖区域内12家配电企业的运营成本信息并相互比较,以发现它们之间相对运营绩效和技术前沿面的变化趋势。它可从两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是横向的配电企业之间的比较;二是单个配电企业历史成本的纵向比较。最终的准许运营成本以具有效率的企业的运营成本为基准,借此激励所有企业向该企业看齐。

还有那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高跟鞋了。可是在我们本街上却不大有人穿,只有我的继母早就开始穿,其余就算是翠姨。并不是一定因为我的母亲有钱,也不是因为高跟鞋一定贵,只是女人们没有那么摩登的行为,或者说她们不很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对投资回报的管制存在两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是企业在制订投资计划时具有夸大投资的动机;二是企业在实际投资时出现无效投资而使实际投资超出投资计划。这两种问题实际上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隐藏类型和隐藏行动。为此,Ofgem对投资支出实行递减规模激励性管制机制并分成两步。首先,配电企业在商业计划中向Ofgem申报下一个管制周期的投资计划,Ofgem则根据配电企业的申报书并结合第三方咨询机构给出的有效率的投资参考值,判断配电企业在商业计划中是否夸大了投资规模,进而对配电企业披露的信息质量效率打出综合评分(也称为信息质量指数)。其次,对比配电企业的实际投资与经Ofgem核准的计划投资之间的差异,如果发生投资成本超支,则超支的一定比例由配电企业承担,而不是分摊给消费者;如果节约了投资成本,则配电企业可保留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投资成本节约的奖励,剩下的部分则反馈给消费者。设置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之间的差异值在配电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比例,让企业和消费者共担投资风险。该分配比例称为效率激励率并与信息质量指数挂钩。

(二)我国省级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机制设计

目前,我国输配电价采用的是成本加成管制定价方法。根据《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发改价格规〔2020〕101号)的规定,省级电网输配电企业的准许收入由准许成本、准许收益和税金构成,即准许收入=准许成本+准许收益+税金。其中,准许成本=基期准许成本+监管周期内预计新增(减少)的准许成本,准许收益=可计提收益的有效资产×准许收益率,准许成本包含折旧和运维成本,准许收益是企业的投资回报。

作为典籍符号的图像叙事——克孜尔菱格画与讲唱文学………………………………………………………………栾 睿(2):102

由于我国省级电网还处在建设发展中,各省的准许成本和准许收益相差较大,本文设计的激励性管制对准许成本和准许收益不加区分,避免不同的激励机制引发企业削减运营成本而导致扩大投资的问题。同时,借鉴英国配电价格递减规模机制,本文从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两个维度设计激励性管制。

首先计算第年决策单元效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然后计算全部决策单元效率的平均值。第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减去全部决策单元的平均值后再除以上述差值,得到第年第个电网企业的投资效率奖惩系数,具体公式如下:

通过使用materials studio中的 Forcite进行几何优化后所得到的单源SiBCN陶瓷先驱体的球棍模型如下图3所示:

现实社会中固有的权力、等级的划分使得草根阶层的声音淹没于主观的强大统治之中,而传播媒体的传播特性也决定了草根阶层作为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媒体作为人们生活的 “第二世界”使平民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成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表达心声、畅所欲言和自娱自乐的重要阵地。网络传播中的各种草根狂欢现象,极大地推动并影响着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体现了平等自由的民主精神和休闲哲学,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人们对无序狂欢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1)

由表4可知,当相对效率∈[-1,-05)时,由于电网企业的效率很低,企业将遭受惩罚。但如果电网企业此时节约了成本(即≤0),则下调准许收入01;如果电网企业超出了成本,则不仅要承担全部的超支成本,还要下调准许收入03。当相对效率∈(05,1]时,电网企业的效率很高,如果成本超支(即>0),则只需承担超支的30,剩下的70允许疏导到电价中;如果节约了成本,则成本减少的90奖励给企业,其余的10分享给用户。可见,该机制有利于促进电网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率,以获得奖励;引导电网企业降低成本支出,并将部分节约的成本分享给用户,降低信息租金、提高社会分配效率。

把脱贫攻坚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西兰花、浅水藕、大葱、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镇镇规划建设特色农业园区,通过“区中园”、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四带动”,把低收入户融入优势特色产业链,实现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低收入户增收脱贫。今年全县西兰花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成为全国西兰花发展第一县,年可带动2万多名农户增收致富,其中2000多低收入户、4000多名低收入人口将稳定增收脱贫。

(2)

这里,为电网企业在第年的实际收入()与准许收入()的差值。如果小于零,则实际收入小于准许收入,即企业节约了成本;如果大于零,则实际收入超出准许收入。

电网企业的激励性机制希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促使电网企业提高内部效率;二是推动电网企业节约成本。为此,本文从两个维度确定电网企业的投资效率奖惩费用(如表4所示)。

=-

其中,为第个电网企业在第年的效率,为第个电网企业在第年的相对效率且∈[-1,1]。越接近于1(奖惩系数越大),电网企业获得的奖励就越多;越接近于-1,电网企业遭受的惩罚就越大。

总之,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探幽解密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的研究,一直是新汉学最重要的主题。反过来,从国内政治学界对海外新汉学的关注来看,党史、党建也往往是最重要的切入点。

(三)模拟分析

本文选取A、B、C、D、E五家省级电网企业,根据这五家电网企业在第一轮输配电价管制周期中某一年的准许收入和实际收入,结合上文的效率来计算其相对效率及奖惩费用(如表5所示)。

我国是目前全球糖尿病 (DM)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其临床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患病率约达40%以上,DPN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有部分患者甚至致残。该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对DPN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胰激肽原酶联合木丹颗粒加甲钻胺治疗,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从表5可见,企业A的相对效率较低,实际成本有所节约,所以需下调准许收入4.13亿元。企业B的相对效率小于零,实际成本超过准许成本,故需承担全部的超出成本。企业C的相对效率为0.361,实际成本超过准许成本,因而承担60%的超出成本。企业D的相对效率为0.487,实际成本节约1.562亿元,故获得80%的成本节约(即1.250亿元的奖励)。企业E的相对效率为0.953,实际成本节约5.095亿元,因此获得90%的成本节约(即4.586亿元的奖励)。可见,企业最终的奖惩费用取决于相对效率和成本节约两个因素,该模型具有提高内部效率和节约投资成本的作用。

六、结 语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实证探究我国27个省级电网企业的效率,借鉴英国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经验,设计我国的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机制,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第一轮独立输配电价管制改革对电网企业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27个省级电网企业的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趋势。在第一轮独立输配电价管制周期内,2017年的效率与2016年基本持平,2018年略有下降,2019年逐渐上升并达到2014年水平,输配电价改革对27个省级电网企业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2.2013—2019年27个省级电网企业的规模效率高于纯技术效率。样本期内,27个省级电网企业的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波动趋势一致,但规模效率的变动幅度更大,说明电网企业效率的提升更多地来自于规模扩张。城市人口密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和经济开放水平均对电网企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3.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机制有利于促进电网企业提升内部效率和减少无效成本。本文借鉴英国配电价格激励性管制经验,结合电网企业效率的测算结果,构建我国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机制。它包括相对效率和成本节约两个维度,前者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内部效率,后者激励企业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无效成本。

由于缺乏法律的认可和合理的收费等原因,这些监测检验机构人员不稳定,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普遍贫乏,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自身素质等的原因,监测检验机构往往分析的不全面、不科学,指导意见不清晰,缺乏提纲挈领的意义。由于实验室监测检验与养殖现实的差异(比如药敏实验结果与实际应用的差异等),采样的数量、位置、时间,监测检验的滞后性等本身的限制,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实战专家的分析、指导,监测的数据就会失去生产指导意义,而成为养殖户(场)放在书橱内装点门面谁都看不懂的天书。

总的来看,现行的“准许成本+准许收益”定价方法不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效率、促进其有效投资。2020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二轮输配电价管制,2021年12月进入独立输配电价管制全面应用阶段,建立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下一步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政策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尽快采用区域间比较竞争等激励性方法,促进电网企业提高效率。根据欧洲和澳大利亚等限期改革地区的经验,在输配电价改革应用的早期阶段,价格管制的重点应侧重于消除企业间的绩效差异。我国在输配电价管制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探索经验,应尽快采取区域间比较竞争等激励性管制方式,促进效率相对落后的电网企业提高效率、缩小绩效差距。(2)开展激励性输配电价制度区域试点。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可考虑将华东电网作为区域间比较竞争的监管试点区域,因为江苏和浙江都多次进入前沿面,华东地区各省(市)的绩效差异小、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接近。(3)输配电价激励性管制政策要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目前,世界各国输配电价管制都在逐步增加碳目标。英国输电RIIO-2的管制政策同首个周期前相比,更加重视与净零碳排放目标的衔接。我国在下一步的输配电价管制改革中,在政策的激励强度、调整机制和灵活性等方面应有助于支持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输配电激励性管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的几点思考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探讨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放松管制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浅谈输配电体制与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