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22-04-06黄安平
黄安平
【摘要】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走上教学讲台参与教学,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能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老师;小学语文;口头表达;下放;驾驭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童年》那动听的旋律,反映了部分少年儿童的生活:在课外享受无尽的自由快乐,而在课内饱尝无穷的枯燥乏味。确实,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学习和快乐是截然分开的,总以为学习是件苦差事。难道学和乐真是水火不相容吗?
《语文新课程标准》像春风,吹绿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它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在讲解语文知识时应注意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认知,为他们营造更好的主动学习氛围,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尊重,激励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大胆的试验:让学生走上教学讲台,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他们亲自体验教学,将其作为主体的作用突显出来。
说起自己的这个创意,笔者还是受了电视中观众和演员同台演唱的启发。当观众登上舞台,全场的气氛沸腾起来:台上的观众激动、兴奋,台下的观众欢呼、鼓舞,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了,心贴近了。教师与学生不也像演员与观众吗?笔者由于身体问题做了手术,返校后倍感疲惫,有时连续两节课下来,确实有点吃不消,课堂气氛自然沉闷。于是,笔者萌生了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的念头。学生登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不再有丝毫被动的成分。尤其是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与他们联系十分密切,很适合他们的口味,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潇洒地张扬个性。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可安排学生进行为时3分钟左右的口语交谈活动。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将这短短的三分钟演讲与本节课的内容紧密衔接,和导入新课结合起来,并对学生提出为本节课设计导入用语的要。经过激情的导入后,大家已被新课内容所吸引,而教师则可趁着此时的良好氛围正式开始讲课。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积极响应并投入其中,这样,教师轻松教学,“一石二鸟”。不过,为使导语更有质量,可以选择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由各小组分别独自完成一篇文章的导语设计。一星期后,再统一进行点评并给予奖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满足了他们要表达的愿望,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意识。
2.下放教學字词权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段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提出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要求,即“可以利用拼音来认识、读写汉字。可以利用部首、拼音来查阅字典,自主学习认识汉字。”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奠定更牢固的识字基础。
因此,在讲解新课文之前,笔者都会要求学生严格完成预习任务,利用字典查阅生字、生词的含义,以扫清上课“障碍”。事实上,在课前,学生已按照笔者的要求预习了生字词。进行新课文讲解时,对于字词的教学笔者会安排一位或者两位学生来完成,重点放在对形近字、多音字的理解上。实质上,这是一次巩固生字、生词的课堂练习,然后再识记难检字并安排识字、识词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对字词也更易于掌握。
3.下放讲解权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合的时机让学生获得讲解权。教师分析了某一章节后,可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另外的章节。然后,小组内派一个代表在全班汇报,再让其余学生评议谁分析讲解得最好。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内容印象也更加深刻。
4.下放提问权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孩童的天性之一便是对未知事物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心。教学中,笔者就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放心地走向讲台发表其看法并提问,一方面能够使课内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笔者认为,教师的提问确有其参考意义,然而通常都会受到本人素养、教学材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师提问触碰不到学生的兴趣点,或者并非是分析文章内容最适合的切入点。况且,若一直都是由教师来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便会被固定,他们会习惯并依赖上这种教学模式。这会导致他们每次面对新学习内容时,若无教师在旁教导,便会无从下口。因此,笔者觉得,由学生来提问,这是一个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例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出“京张铁路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施工完结了,比预期峻工时间还要早两年。此事很好地回击了以藐视之姿对待我国的帝国主义者。句子中的‘回击’能换成‘打击’吗?”
此问无疑是该学生自主思考并且是深入思考后提出的。笔者一听,觉得此问题特别新鲜有味,大有“可为”。加以赞赏后,笔者把这个鲜活的问题抛给学生讨论。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讨论、沟通、对比的过程中,他们的灵感互相碰撞并成功击出了火花,很快地寻求到了答案,理解了课文的主旨。有学生联系上下文,准确说出了“回击”的含义:“‘回击’这个词用得相当贴切,因为当时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阻挠、要挟,嘲笑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现在詹天佑带着工作人员辛苦修筑,铁路不满四年全线竣工,比原计划提早两年竣工,真是‘还’给帝国主义狠狠一巴掌、猛猛一拳打,用上‘回击’比‘打击’恰当多了,作者用词真精准!”
笔者认为,这些对提出问题的研究、发表、讨论,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于课堂中,有利于将学生从静止的被动收取信息的状态转变成主动寻找答案的状态,这对于学生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培养有帮助。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
进行语文教学时,笔者安排有特长且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生来完成其所喜欢文章的主讲。在此以前,笔者通常会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与笔者共同完成备课工作,搜集信息,准备教学所需的参考资料等。他们还可以向笔者咨询与上课相关的问题。总而言之,为将语文课上好,笔者告诉学生,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意见为主,运用教具,大展身手。最后,学生以提纲方式将其讲解的知识整理出来,这一步与学生书写教案是类似的。强烈的好胜心、自尊心及高度热情的心态,致使学生在讲课时非常投入。所以,他们的教学姿态怡然,话语流畅,“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课堂氛围相当活跃。笔者发现,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比教师上课时还要多,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如,一位学生在教同学们学习成语故事《邯郸学步》时,由于它的故事性很强,这位学生就自编自导了课本剧《啼笑皆非的燕国人》,并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这个成语故事的语言进行复述,并进行了创造性补充,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小学阶段,毕竟学生的年纪太小,让学生驾驭一节课的做法还不是很成熟。所以,笔者只是偶尔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在教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况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向台上的“小老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目的就是补充学生课上未涉及到的重点内容,以启发学生再对文章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加深學生对所讲内容和相关内容的掌握。另外,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在课下进行,针对“小老师”的讲解,与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其优点,并加以充分肯定。之后,再点出其不足,使其他学生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走上讲台,把学生真正当成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气氛和谐、活跃,形成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授课”中,找出自身日常教学的不足,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充当更好的表率和楷模。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