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的社会价值

2022-04-06徐逍遥

时代报告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学家人才科技

徐逍遥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和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以习近平科技思想理论论述新时代中国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对广大优秀大学生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更具重要意义。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高等教育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开放合作”;教师要“有扎实学识”“研究真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一流大学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增强“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研攻关,矢志为国攀登科技高峰,奉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一、科技人才是第一科技生产力,科学家是最大的科技生产力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改革开放后迎来科学的春天。1981年,党中央提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科技发展方针。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系列科技计划,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家和科学技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20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8)》《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2018)》等支持科学家及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性的重要文件,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石。同时,国家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与人才专项五大计划,“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四梁八柱’主体架构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科学界“坚持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科学和科学精神、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重要名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2日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调研、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

科学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财富。中国科学家不是清贫的代名词,中国科学家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舶来品。可以说,“双一流”高校应该成为培养、造就“双一流”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科技人才、优秀科学家的重要前沿阵地和“桥头堡”。1955年、1957年,中国科学院选聘200多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作为学部委员,到1994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以说,以邓稼先、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周培源、严济慈、茅以升、竺可桢、陈景润、赵九章、王淦昌、于敏、林兰英、王守武、王守觉、袁隆平、屠呦呦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以“两弹一星”、抗生素、钾肥、合成橡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驯化四大家鱼等伟大成就,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可贵精神品质,造就了新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内核,奠定了新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精神根基。再如,以黄大年、南仁东等为代表的中生代科学家、新生代科学家,以科学家精神为信念,以老一代科学家为榜样,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以量子科学(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嫦娥” 探测器、“蛟龙” 探测器;“悟空”“墨子”“实践十号”“慧眼”科学卫星;“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系统、5G网络;“神威· 太湖之光”、“华龙一号”、CAP1400、 C919 大飞机、AG600 水陆两栖飞机、ARJ21 支线客机等高铁、芯片、核潜艇、航空母舰为重要科技成果,“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三大技术,建成了配套完整的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 ,着力攻克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重大基础科学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诠释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尊重知识的前提在于尊重人才。在2021年11月4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要积极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科学精神是第一社会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最大的社会精神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那么,同样可以说科学家是第一生产力,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就是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就是要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现阶段,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建成独立自主、专业齐全、配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但是,武器装备总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代差。军工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产品与自主可控要求有距离,特别是以军用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先进动力、高端制造装备、基础软件为代表的“五大瓶颈”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原始创新能力与长远发展需求有差距,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突破较少。协同创新机制与开放融合有滞后,国防科技创新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不高,“开放不够、共享不够、转化不够”问题亟待解决,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加快实施和深化论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火星探测、重型运载火箭等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引领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助推质量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支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新时代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把握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超前谋划布局,加紧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发挥应有作用。

人类需要科学精神,时代需要科学家。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的角度看,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机械革命、信息革命、生命科学革命等重要历史阶段。如果说,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电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生物克隆和航天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那么,谁抓住了引起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性技术,谁就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军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牵住“牛鼻子”,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

站在现代社会的制高点上考察,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际竞争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在于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特别是科学家的竞争。站在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前提,制造业是主导力量,信息化是强力支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经济正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要在基础科学前沿实现原创性突破。从中国科技史的角度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8)》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 10%,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 40% 左右。因此,可以说,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基础科学前沿的突破,特别是在重大基础科学前沿实现突破,已经成为新时代中新的国家需求。譬如,“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军工集团、军队科研院所、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口和民营企业“六支力量”优势;围绕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突出军民技术融合化、全产业链联动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智能化、智慧化、全球化、一体化、系统化、协同化、市场化、法治化、长效化、可持续化发展导向,加快高科技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学研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开放型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以及“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打通研发化—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全链条协同发展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超越“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实施人才计划与人才工程、工业强基工程、“中国制造2025”、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三权”改革,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基础上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及其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资金链和创新共性技术研发机制一体化,实现“工业 2.0 补课、3.0 普及、4.0 示范”并联式跨越式发展道路;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催生众包、众创、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科学有效地进行军民融合、产学研、“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基础上空间天文(包括空间引力波探测)、太阳物理、空间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空间科学技术的强力突破及其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的有效实施,以及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数字化、云计算、集成电路、生物交叉、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动力电池、信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安全、节能环保、印刷及柔性显示等跨地域跨领域跨学科跨群体跨前沿交叉科技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按照“打基础、建体系、上水平”思路,构建军工关键基础产品机理验证研发平台。在量子信息、太赫兹、微机电、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新技术、新机理和新方法。数字化三维设计、虚拟样机、仿真验证等先进设计技术广泛应用,敏捷制造、精益生产、柔性加工等先进制造模式向纵深拓展,试验验证技术向综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和造就“双一流”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双一流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科学家方面可谓使命在肩,义不容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闊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总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包括重大传染性疾病在内的许多共同挑战,要求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同时,维护多边主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表达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掌握国际话语权。当代中国科学家的历史使命在于围绕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目标、国际科技前沿目标,将科学家精神和聪明才智、科技成果转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社会财富。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实现中国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的伟大价值,并为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科学家特有的伟大贡献,势必迎来新时代“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式科学的春天。

责任编辑/张美子

猜你喜欢

科学家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假如我是科学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