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名镇
2022-04-06杨枫
杨枫
提到现在的“中州名镇”大周镇,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以前的大周叫大墙周,是一个与三县相邻、交通不便的风沙之地。
由于贫困,这里的很多人以“破烂王”的身份从事着“致富”的生意。改革开放以后,他们锐意进取,推倒束缚思想的大墙,把大墙周改成大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走来才有了现在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每当夜幕降临,在河南省长葛市新区北边,一座耀眼的大桥格外醒目,那就是全国千强镇、中州名镇大周镇的地标——“黄金大桥”!
黄金大桥位于大周镇黄金大道与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交会处,桥的两侧竖立着“大周产业集聚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德金属生态城”等牌子,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也是大周镇的名片。
“凤凰城”的传说
在不少大周镇老一辈人口中,他们更爱说“凤凰城”“高金标神枪保县城”“白衣奶奶”“马陵岗”……在他们眼里,这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才是大周镇的根。
在这些传说中,“凤凰城”传说最为大周人所熟知,而且有据可查,有址可寻。旧时长葛八景中有一景观叫“凤城荒址”,说的就是大周镇的凤凰城遗址。
凤凰城遗址位于大周镇和尚杨村村南东凤岗上。《资治通鉴》载:“是时凤凰、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又据1930年《长葛县志》载:“汉朝时期,黄霸治颍川有政绩,凤凰多集中于此,因筑城,名东凤凰城,后称凤岗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人们常提到的吉祥物。凤凰来仪都是叫人高兴的大事,历史上常会记载。
西汉初年,长葛叫长社,是颍川郡所辖的一个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黄霸出任颍川郡太守。后经黄霸治理,城乡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户口岁岁增加,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当时被誉为“治为天下第一”。由于黄霸治理颍川成就卓然,民间相传,便有“凤凰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而颍川这个飞来凤凰最多的地点便是今和尚杨村村南的东凤岗上。
当时人们以此为祥瑞,便在岗上筑起了“周围三里有奇”的凤凰城(凤岗寨),这是对黄霸的一种纪念。关于凤凰城,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中载:“凤凰城在县之北张保。”《寰宇记》曰:“汉黄霸治颍川,有凤凰集此因名。城周围三里有奇。”
在65岁的杨俊科看来,黄霸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更像是身边的长者,他说:“黄霸是个好人,给乡亲们带来了好日子,就得好好纪念他。”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善恶观。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早年间兵荒马乱,匪患、乱军对人们的生活、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幸亏有凤岗寨,每当有土匪和乱军来时,村里人就暂时躲进寨子里。“土匪翻墙时,上面的人便用滚木砸。大门是铁做的,有护寨河和吊桥。城楼上有土大炮,大约有五六尺长,威力很大。”
在那个年代,和尚杨人用石头、长矛、大刀击退来犯的敌人,以保护家人和财富,在乱世中寻求一块安全的港湾。
听村中老人介绍,寨子上还有狼烟洞,是专门放信号预警的地方,有情况了便会点起狼烟。现在可以想见,当年狼烟升起后,村民们扶老携雏,牵马捉鸡,驱赶着牛羊,逃到寨子里躲藏起来的场面。“以前寨墙还很完整,虽风吹日晒,对城墙破坏不大。后来老百姓挖土,城墙破坏了不少。”杨俊科指着高高的寨墙说,“原先的寨墙比现在的断壁高五六米,前面的低洼地原先是护寨河,现在被垫平了。当年凤岗寨大门上有一牌匾,上面写着‘凤岗寨’三个大字。牌匾有1.5米长,约5寸厚,现在已找不到了。”
寨子荒废了,但故事还在,传说还在。或许在许多年后,当问起村里的故事,他们依然能娓娓道来……
许昌地区
首个中州名镇
走在大周镇主干道长安街上,有東西两个大牌坊,充满历史感和厚重感;牌坊上书“中州名镇”4个大字,提醒着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大周的辉煌和名气。
现在,对于牌坊和它的来历,已经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但是每一个了解它的人,都知道这两个牌坊并不简单。
原大周镇综治办主任赵琼1992年就在大周工作,当时大周还叫大墙周乡。据《长葛地名志》记载:明初周姓兄弟8人居此,围宅筑墙,墙高且厚,以显富有,故名“大墙周”,乡人民政府原驻大墙周而得名大墙周乡。
1995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墙周乡正式撤乡建镇,易名为大周镇;同年12月,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这也是许昌市首个中州名镇!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前后,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光英题写的“中州名镇”牌坊耸立在了长安街上,成为当时大周镇的地标,也掀开了大周镇快速发展的新篇章。不少撤乡建镇时期就在大周任职的镇村干部告诉笔者,大墙周乡易名大周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凸显出大周发展理念的一个变化。“大周是从1991年左右开始强起来的,当时也是有好几个镇办企业、村办企业,个体户很少。”时任大墙周乡工业办副主任罗书田说,“去掉墙字,就是要‘推倒大墙,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在大周镇,与牌坊相关的,还有一句充满调侃语气的顺口溜在当时的大周镇广为流传:“头戴假发,骑着鸵鸟,口吐粉末,逛一逛东西牌坊。”
年轻点的大周人已经听不出这里面有什么含义,但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每句话都代表着大周的镇办企业。其中,“假发”指大周镇档发厂,“鸵鸟”指大周镇鸵鸟厂,“粉末”指大周镇的长葛市粉末厂。
赵琼当时在大周镇工业办工作,据他回忆,撤乡建镇之前的一段时间,大周镇并不富裕,经济也不发达。30多年前,大周镇自然条件也不好,以“九岗夹八洼,旱涝都害怕”而闻名。因为贫穷和落后,大周镇曾被当地人称为“北大荒”。
“当时我在工业办负责统计工作,印象中当时镇办企业还不少,有10多家,包括档发厂、粉末厂、鸵鸟厂、铸造厂、合金厂等等。其中粉末厂是比较有名气的,还获得过不少专利;鸵鸟厂当时有10多只鸵鸟,也是招商引进来的企业,本想着卖鸵鸟蛋、卖小鸵鸟挣钱,谁知道鸵鸟在咱这里水土不服,不仅吃得特别多,下蛋也不多。鸵鸟也渐渐都死了,最后剩下的三四只免费送给了当时的长葛市人民公园,就这人家也不愿意要,太能吃了。”赵琼说。
笔者在与众人的交流中,虽然难以拼凑出当时企业发展的全貌,但也能体会到这一点:这个时期的大周镇镇办企业与同期的集体企业一样,因为体制机制不灵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淘汰。
虽然有过失败的经历,但撤乡建镇后推行改革,大力开放发展经济的大周经济增长明显。1998年,大周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比1995年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比1995年增长45%;财政收入230万元,比1995年增长60%。
2008年,大周镇被评为“许昌市综合实力第一镇”“河南省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国家级文明先进镇”等,使其成为许昌市乃至河南省的明星乡镇,也奠定了大周镇今日的地位。
再生金属第一村
提到大周的工业经济,人们都会说是“再生金属”;
提到大周的工业名村,大家都会想到小谢庄、新尚庄、大周村、赵庄村……
提到大周再生金属领军人物,自然就是尚学岭、尚彩升……
其实,在大周再生金属起源里,东朱庄村、朱石妮、郑喜昌是绕不过的一个村、两个人,东朱庄村是大周人公认的再生金属最先开始的地方,也是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的起源地。
2015年编纂的《大周镇志》记载:1979年,大墙周人民公社东朱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朱石妮,见到该村北边数十里的尉氏县刘合集村有土法冶炼合金的,能赚钱,请来尉氏县刘合集村的郑喜昌传授这一技术。在朱石妮的带领下,有六七个人先从云南购来料,开始锡、铅、锑巴氏合金的冶炼。后来转为铝合金,逐渐带动附近几个村子也搞起了铝合金、铝锭的冶炼、贸易和废旧金属特别是有色金属的收购,在大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有色金属的加工、贸易区。1984、1985年最为兴盛。
东朱庄位于大周镇东北角,与尉氏县土地犬牙交错,20世纪80年代,这个村子仅有的3个村办企业,建在与尉氏县接壤的村边上。
在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朱文喜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东朱庄村委会大院,大院西侧有一处废旧厂院,这里曾经是东朱庄村办企业的厂址。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看出这里曾经是大周再生金属的唯一发源地。东朱庄原是路庄大队的一个自然村,600多口人。朱石妮在路庄大队负责副业生产,后被公社任命为大队副支书。
1977年东朱庄行政村组建,朱石妮任路庄党支部书记。1979年,朱石妮见到该村北边数十里的尉氏县刘合集村有土法冶炼合金的能赚钱,于是就请来尉氏县刘合集村的郑喜昌传授这一技术。最初是从广西柳州拉回来废铜,然后冶炼,炼成黄铜锭再卖出去,当时主要销售到江苏等地。当时,东朱庄综合厂包括合金厂、蜂机具厂,当时合金厂为主,蜂机具厂就是一个配搭,蜂机具厂没有多久就不再做了。
综合厂的首任厂长是朱得申,刘智学也是当时厂里的负责人之一。“厂子占地10多亩,不到20亩地,郑喜昌在厂里呆了将近3年,最开始工人也就30多人,大部分是男工,也有一些女工,都是本村村民,挑选都是头脑比较灵活的人,也是老百姓眼里的‘能人’。”刘智学说,“当时厂里工资一个月才6元,记工分;后来高一点,出差补助的话一天补助1.5元,一个月也就45元。”
朱文喜是20世纪90年代从乡里教育中心回村任职,那时候东朱庄合金厂、蜂机具厂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个马赛克厂。在朱文喜的印象里,1983年底、1984年春节是合金厂最为红火的时候,那年春节,综合厂为厂里每个工人都发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周边村引起轰动,也点燃了周边村做冶炼的热情。
“那时候,一个村也没一台电视啊,我们村一下子多了几十台电视机,你想想那多羡慕人啊。就在第二年麦收时候,电视里刚好放《霍元甲》,周边罗庄等村的人一到晚上都跑到我们村看电视,热闹得不得了。那时候我虽然在学校,不常回村里,这些事儿却听了不少。”朱文喜说。
随着附近几个村也开始了冶炼,市场开始竞争,有冶炼厂开始往铝锭里掺假,东朱庄合金厂也没例外。听村里老人讲,当时东朱庄往铝锭里加的是铅锭,因为铅的熔点低,还有重量。熔炼铝锭时,铅锭就化成了气,买家虽然知道斤两不够,却找不到原因。
后来,附近村有人往铝锭里加入砖头、石头子等,被人举报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查处,作为冶炼行业的起源村“东朱庄”首当其冲。《大周镇志》记载:1986年1月18日,大墙周乡有26个厂家生产倒卖假铝锭,县委、县政府组成103人的调查组对其查处。历时3个月,包括朱石妮在内共有16人受到法律或党纪处分。
1987年,东朱庄又兴办了建筑材料马赛克厂,断断续续持续了四五年时间。随着一场龙卷风刮倒马赛克厂房,东朱庄的最后一个乡办企业倒闭。
“朱石妮等人被查后,合金厂也就不办了,里面的技术员、业务员也就离开,有的去了别的乡办企业,有的在家自己做,这也就是大周最初的前厂后院。但因为地理條件所限,远远没有赵庄等村发展得好。”朱文喜说。
时至今日,东朱庄村从事再生金属行业的人少之又少。这个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的鼻祖村庄,在大周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辉煌时刻,竟然没有了一丝声响,静静地沉默着。
东朱庄,在大周再生金属的当代产业版图上,已经消失不见。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朱石妮那个时期的厂子没有走到最后,原因就在于做生意不讲诚信,企业处于一个野蛮的发展时期,最终走向了消亡。
但也是东朱庄点燃的冶炼之火,让大周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发形成了废旧金属专业回收队伍,最终在这个小镇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金属集散地、省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首家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在长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大周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大周镇党委书记王彦伟看来,废旧金属回收是这个中原小镇的名片。
他告诉笔者,曾经,这里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作坊式生产,数百家废旧金属加工点各自为政,导致小、散、乱问题突出。如今,经过产业不断升级,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才走到了今天,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发展方式更加规范,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产业链条趋于完整,以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形成了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再生不锈钢等四大产业集群,催生了金汇产业集团、金阳铝业等一批再生金属龙头企业。
“废钢、废铝、废铜到了大周都将被赋予‘二次生命’。”王彦伟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实现年回收废旧金属400多万吨,再生各类金属320万吨。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再生不锈钢等四大产业链,真正让废旧金属变成了‘金疙瘩’,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打造中西部再生循环经济高地
大周能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偶然,得益于大周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一组红绿灯的故事就能说明这一点。
在大周镇东西“中州名镇”牌坊中间,就是长安街与长兴街交叉口,这里是大周镇最繁华的地段。就是在这里,一组红绿灯格外显眼,这组红绿灯安装于2016年,与它同时安装的,还有黄金大道与梅湖路交叉口等两组红绿灯和28块道路标识牌,全部按照城市标准设置,这在长葛市各镇中还是一个先例。
但这在大周镇,并不算先例。
早在2004年,大周镇就在长兴路与长安街交叉口设置了红绿灯,同时配有近20米的高杆灯。2006年,大周镇又在黄金大道与梅湖路交叉口安装了第二组红绿灯。
在当时,乡镇安装红绿灯在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开了全省乡镇城市建设的先河。
时任大周镇副镇长的刘忠瑞是当时安装红绿灯的负责人,说起安装红绿灯的初衷,他说:“当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大周当时经济发展在长葛已经领先于其他乡镇,大周人已经富了起来,镇里汽车已经不少。在最繁华的地方安装红绿灯,可以疏导交通,规范人们出行。另一方面是乡村当时都没红绿灯,就城市里才有,安装红绿灯,就是要让大周人有城市意识、市民意识,带给大周人以变革。这个时期,大周已经开始了城镇化的步伐。”刘忠瑞说:“最开始安装上,老百姓也不是很适应,都很稀罕,慢慢才好起来。这也是培养大家市民意识的过程。”
大周镇副镇长王军伟2004年在办公室还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当时负责高杆灯、红绿灯的維护。在他印象中,高杆灯上有8个大灯,都是那种专门用于高空照片的大灯,非常亮,每到晚上七八点就会亮起,长安街长兴街周边亮如白昼。镇里老人讲,在以前高层建筑少的时候,站在黄金桥的位置都能看到高杆灯的亮光。
“高杆灯的灯泡一年多需要更换一次,都是销售高杆灯的公司免费更换,每当有灯泡不亮的情况我就打电话给人家,他们来更换。这些红绿灯一直用到2016年左右,镇里新设置红绿灯时才一起更换了新的。”王军伟说。
也就是在这个全省镇级红绿灯更换的同一年,大周镇被明确定义为长葛市北城区大力建设。2016年下发的《长葛市大周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大周镇)参加许昌市级有关会议按市管区、开发区对待”“凡是可以下放到大周镇审批、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原则上能放尽放”。
2016年,大周镇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经济发达镇;
2018年,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周镇享受与国家级经济发达镇相同的政策;
2021年6月,郑许市域铁路(许昌段)站点标准名称正式公布,11个站点中有2个站点以大周镇地名命名,分别为大周站、双庙李站;
2021年7月,召开的长葛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大周副中心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5万人。”
……
这些都将成为大周镇飞跃发展启动的“新引擎”,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中州名镇”“国家综合实力千强镇”的辉煌画卷还在继续展开。
王彦伟告诉笔者,大周将启动“西城”政务中心、商贸中心规划编制,深入推动东部工业园、南部高效农业示范田和北部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打造“西城东产、南田北园”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根据大周编制中的“西城东产、南田北园”发展规划,“西城”规划范围东至梅湖路,南至金阳路,北至一支渠,西至双洎河,将建设新的行政、商贸中心;“东产”规划范围即大周再生金属产业集聚区在现有基础上向东扩区至新107国道,谋划在东部新建占地500亩的不锈钢制品园和占地500亩的葛天再生金属交易市场新园区,形成新的工业园区。“南田北园”即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批次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推动南部高效农业示范田和北部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
“围绕经济总量‘十四五’翻番目标,我们坚持以绿色循环为先、创新驱动为主、项目支撑为要,以‘万人助企联镇帮村’为抓手,抢占双碳发展和许昌无废城市建设机遇,全力打造中西部再生循环经济高地,争取将大周产业集聚区打造为全国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谈及未来,王彦伟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