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厢西厢,厢厢有礼
2022-04-06萧烟
萧烟
走进中国传统民居的中心庭院,最里侧一般都是正屋,两侧相向对称的建筑就是厢房了。厢房地位仅次于正屋,尤其在崖州的三围式院落中,都是正屋跟厢房构成建筑主体布局。依照与正屋的关系,厢房分为左厢房和右厢房,坐北朝南的院落则可称之为东厢房和西厢房。
传统建筑都具备传统礼制。按照居住空间分配,则是长辈居住正屋,长子携家眷居住东厢房,次子携家眷居住西厢房。当然这是子女成年后的规则,女儿已经出阁。那么,未出阁的女儿呢?
家族若只有一子,女儿则可以住西厢房。若厢房有两层,女儿也可能住在西厢房楼上。八卦中的正西方位为兑,卦象为泽,有流动、浸润之态,对应了闺思。且西北为金,对应的季节为秋。在中国古典诗文中,西楼往往就是多思和伤秋之地。西楼的侧廊、前栏和后窗,都是月光的通道,容易勾勒人影。所谓“月满西楼”,就是深闺的一种情境;甚至失意的男人,往往也会上西楼寻烦恼。这类文学作品,以李清照和李煜的西楼小词最为典型。面临旷远深邃的晚间天象,人类显得何其渺小,从而感到无限孤寂。若是大户人家,有些宅院还带个后院,女儿最有可能跟其他女眷和女佣人一道,统统安排在后罩房居住,这里的闺房更显得幽深神秘,与她们在封建时代的地位相符,未出阁时不轻易见人。“养在深闺人未识”,即缘于此。
但是,传统的崖州宅院多是单院和单层,既没有后罩房,也没有西楼,绝大多数家庭也不止一个男孩。那么,未出阁的女子住哪里呢?她们的居住空间在宅院中要不地位更高,要不地位更低;或者居住在正屋西次间,隔着堂屋与长辈居住的东次间相对;或者居住在西耳房,比厢房低了一个档次,因为耳房多为杂物间,建造起来会粗糙许多。不过,她们仍旧占据了西方位;因为东方为阳,西方为阴。只是这样的空间无法更上一层楼,缺乏独自凭栏的条件,缺少与月亮独语的环境,崖州女子自然就少了一些愁思,性格多显得坦然,不那么矫情。
崖州宅院的厢房分两开间和三开间,一律朝庭院开门或开窗。三开间的厢房以中间为会客厅,两侧卧房朝会客厅开门,朝庭院只设一道窗户。讲究一些的人家,厢房的屋脊也有精美灰塑,脊头上翘,大门也有雕饰,窗户四周饰以色彩,檐下及会客厅的墙楣也有飘带式彩绘,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宅院之美。
一般的厢房也设有廊道,跟正屋的廊道连通。当然,崖州宅院的廊道无法像北方大院那样在垂花门包抄过来,不能称之为“抄手游廊”。甚至,院中人家平时也不会从廊道拐弯,而是从天庭走捷径入正屋。这样的廊道就只有礼制性了,更强调遮阳挡雨的功能。廊道两端,有些也会跟正屋的廊道一样,设置成一个半圆券拱通道,内外做出数道浮雕,罗马风格。可见这种券拱造型出现的时间不会太早,一般都是晚清以来欧风东渐的结果。
至于附在正屋两侧的耳房,大多时候用作厨房和仓库。若是住人,除了未出阁的女子,东西厢房住不下了的男孩也安排到此居住。到了民国,有些建筑改造成两层,也多是在西耳房或者西厢房的基础上改造。这样,简单的套院真正拥有了西楼,为女儿闺思提供了空间。不过,这样的二层阁楼更多作为男主人的书房,使读书的外部空间有了更多意境。
有些崖州宅院受面积或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建成一列厢房,则多建在东厢房位置。从风水学来说,东面为青龙之位,在此建房可让家族人丁兴旺。厢房绝不能在山墙处开门,否则就会泄财气坏风水。若是再有个倒座房,屋顶一律向内倾斜,做到“四水归堂”,这样才能聚气蓄财。目前崖州存留的院落中,只有保平村张家宅的后院和城西村廖家宅的正屋东侧小院勉强具备“四水归堂”格局。
再说说这廖家宅,从其残存的建筑中,可看出罕见的崖州套院布局。该建筑更能体现宅院主人浓厚的宗法观念,即人口超出时不像其他人家那样独立建院,而是从祖庭向四周扩张,以致两列厢房的会客厅都设了神龛,左厢房客厅还开设了后门,开辟了后院,后院再设照壁;右厢房客厅虽不设后门,但其后方则设置成一个横跨套院,规模仅次于祖庭。这样,廖家宅从中心庭院扩展出数个套院,还设有家族专用的磨房和碓屋,这在现存的崖州建筑中独一无二。据崖州学者何擎国说,类似建筑在拱北村赵家宅、城东村郑家宅都有过,那两个大宅院因为年久失修而破败,后人拆除重建新宅,再也看不到当年的格局了。
因为多是小户小院,崖州宅院较少有规整的耳房;即使有,也多是作为厨房和仓库。厨房多设在东面,东面旺财;平时饭桌就摆在接檐下方,饭菜做好后拐个弯就能上桌。三亚天气炎热,厨房多敞开,做饭时不至于承受室内高温,减轻了烟熏火燎之苦;为了更好排散油烟,有些厨房还会在倚靠的院墙上开出栅栏式通气斜孔,都是一块青砖的高度和厚度,可多排数个,这在保平村较常见,该村籍学者张远来形象地称之为“早期的抽油烟机”。
正屋后方,一般会开辟一个后院,用以建猪圈和鸡窝,或者种几畦蔬菜。这些大小建筑,就是崖州宅院的基本构成。数来数去,似乎少了什么?——那就是厕所!
这让人诧异,但事实如此,传统的崖州宅院没有厕所。海南人多从福建和广东迁来,再一询问福建和广东的民居,很多也没有厕所。那么,在哪里大小便?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大多就在村外林子里解决。仔细一想,确实有其根由。海南常年气温高,小小院落若设置厕所,难免出现苍蝇狂舞的现象,人们不堪其扰。在还没引进抽水马桶的时代,设置厕所就会将浊气留在院中,污染空气,让人感觉背运。因而屎尿不入屋,直接肥农田,导致很多村子的一些偏僻角落会出现大便成堆,尿臊气飘扬的景况。当然,总会有刮风下雨、无法外出的时候;这时屎尿就只能装盂盆,到时再清理,或者直接丟猪圈喂猪。有些村落建一个简易厕所,底下连着鱼塘,放养的塘虱鱼也会起到清洁作用。
说来,厕所的缺失确实是东南沿海地区宅院文化的缺失,但这却是整个热带地区的普遍状况。大量下南洋发家归来,建造了洋味十足的深宅大院,院内面积不小,但就是没有修建厕所;文昌的符家宅、韩家宅大抵如此,可以想见南洋各国的传统建筑也没有厕所。天气炎热的印度也是如此,传统民居不能建厕所,甚至上升到了文化和宗教的层面。相关电影就反映过这情况,年轻人想在宅院中修建厕所,却遭到了世俗力量的重重阻挠。晚清国门开放以来,厕所开始在崖州民居中出现,城镇中也出现了较为正规的公共厕所。真正的普及,还是抽水马桶引进之后的事了。
细数崖州民居,各建筑单元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折射出传统的礼制来;同样,又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地方烙印,凸显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