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宇:我正处于需要奋斗的阶段

2022-04-06Jupiter王三金陆茜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活

Jupiter 王三金 陆茜

王安宇有很多话想说。他在微博里分享过不少手写日记,这些最终被人们看到的寥寥数语背后,是他每天认真成长留下的一摞摞草稿。你会发现,这个 24岁的少年其实是在说:“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少年的外壳

2016 年,王安宇离开生活了18年的家乡余姚,搬进中国传媒大学的宿舍。他那时住在梆子井公寓,经常步行去双桥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路上半个小时,“可以想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深冬的北京,风还凛冽着,王安宇时常深夜走出家门,开始奇妙的夜游。白天车水马龙的街道被按下了静音键,“我吹着冷风,看着眼前的街上,真的一个人都没有。我突然觉得,哇,真的是特别……”王安宇顿了顿,轻轻吐出两个字,“孤独。”

他说,他很享受这种孤独。高三毕业的暑假,他没有接受父母和朋友的邀约,选择独自踏上旅程。王安宇不喜欢参观景点,他去了三个不同的城市,住在当地人生活的社区,吃当地人日常吃的食物。独处让他可以静下心来体验,看看哪一种生活状态更让自己感到舒服。“我希望我的生活状态可以比较平淡,或者说是波澜不惊的。”王安宇说。

艺考时,王安宇在一场他非常心仪的学校的校招中失利了。“知道结果时非常伤心失落,但想到转天还要去参加下一个学校的考试,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调整。”他说。这些考试,他都是一个人去参加的。

熟练掌握消化情绪的能力,使王安宇在艺考中取得了自己满意的结果。而当他成为演员,走进片场,开始尝试构筑属于角色的、而非他自己的宇宙时,王安宇意识到,他必须允许自己变得脆弱。

回想当时,王安宇的语速慢了下来。“那个时候一切都刚刚开始,所有事情都在未知中。”行业的陌生和自我潜能的待挖掘让王安宇对自己的将来迷茫且忐忑。他说,没有规划是自己当时会疑惑的最大原因。“不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会走多远,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没有出道做艺人,对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王安宇来说,主持人也许会是他未来的可能性之一,“我已经考上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我觉得我可能会做一个广播电台的主持人。”

但人生没有假设,他成为了演员王安宇。

成长是脱下外壳的过程

这位年轻演员将塑造角色比作播种。他说,演员自身的生活经验就像种子,如果一个角色能够让观众共情,那一定是演员播撒的种子开了花、结了果。但刚刚入行时,遇上角色情绪非常激烈的戏份,他突然发现,自己手里是没有种子的。

为了收集这些种子,王安宇努力让自己松弛下来。他脱掉了外壳,去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开心或伤心中,王安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知着自己的情绪。这时,他变得更真实了,他塑造的角色也更真实了。

《梦回》是王安宇出演的第一部男主戏,这部戏带给他从未体验过的巨大的工作量,也让他明白承担起一部戏最主要的担当有多辛苦。“新鲜感和责任感冲撞,各种感受都集中在这个角色里。”在拍摄的四个月间,王安宇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情。“十三阿哥是我进入特别快的角色,有很多东西要承担的时候,我会更加投入在里面。”凭借《梦回》中的十三阿哥胤祥一角,他入围了2020釜山电影节亚洲内容新演员奖。从惊讶到荣幸,王安宇表示能得到提名就很开心了。回想起当时的表演,他坦言有些稚嫩,但是“当时的我,肯定已经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觉得还挺满意的”。

入行几年,王安宇积累的作品前后脚播出,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幸运的背后,是他的努力和思考。

通读原著小说和剧本是王安宇的习惯,理解文字是塑造角色之本,王安宇认为一定要读完才能更好地理解角色。“文字是透彻直观的,它描述了角色说过哪些话,性格怎么样。”通过文字理解编剧赋予角色的骨架,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和设计而让角色更加饱满。

如果是历史人物,他还会去查阅历史资料研究角色在历史中的所做作为,十三阿哥就是典型代表。学习播音表演专业的王安宇也会在创作角色中尝试用声音丰满角色。“专业对我的台词肯定有帮助。我会在拍之前去想想这个人的声音是什么样。我现在演技也没有那么成熟,演的时候只能说尽可能跟自己脑海中的角色设计更贴近一些。”

在他的另一部新戏里,王安宇扮演了一个颇具挑战的角色。这么说是因为,角色身上背负的伤痕,是他自己的生活中所没有的。但这一次,王安宇摸了摸口袋,他觉得自己找到这颗种子了。“说到这里,突然感觉自己比之前进步了好多。”他露出笑容。

谈话中,王安宇提到很多次,“在角色中生活”。也许对他来说,这个说法不仅指通过扮演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在与角色共情的时刻,王安宇已与角色融为一体。

王安宇说,所有的情绪都是很宝贵的。但人长大后,是否还能对从前的自己感同身受?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时,他经常去吃学校西门残街上的一家日料。这家店不大,藏在小区里。王安宇习惯坐到吧台的一人食位置上,叫一份照烧鸡肉饭。后来,他不用点单了,而只需要说一句,“老板,老样子!”王安宇模仿着自己当时的语气。恍然间,好像我们跟着他一起来到了这家日料店。就如他在手写微博里所说,此刻,那段时光像洪水一样涌进他的脑海,回忆的冲动鲜活而真实。

王安宇的许多美好记忆都和食物有关。小时候,他时常在家楼下的面包店观察甜点师如何工作,这让王安宇萌生了开一家面包店的心愿。他说,“吃”是一个很幸福和永恒的话题,是他重要的快乐来源。

严格自律的身材管理,是他作为演员的必修课。但每拍完一部戏,他都会给自己留出放纵期,去吃想吃的东西。放纵期一般只有10天。10天一过,“我的自我机制就会对我说,‘是时候为下一个角色做准备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状态。”像这样的自我管理,他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每一次发手写微博,王安宇一定要先在纯白的纸上用铅笔画好细细的横线,写好之后再轻轻擦掉。“我不喜欢在有格子的纸上写字,感觉思绪都被小黑线框住,我就不是我了。”他不愿被外界束缚,却私下与自己订立了许多严格的规矩。

“变成我想成为的我”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活得还是挺顺利的。”王安宇说。他的自律,可能部分源自他对“运气”的坦诚和警醒。但一个年轻人对“运气”的清醒,很多时候是有副作用的,常常伴随着对自我持续的怀疑。

对王安宇来说,与关注度一起来的,还有压力。他在微博置顶的“二十二岁所学”中,像是告诫自己一般地写下,“焦虑只会平添烦恼。”这条微博发布于近一年前。而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起焦虑,王安宇还是说,“我是一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接着他叹了一口气,感叹道,“确实就是这样啊!”

这个依然在学习与青春的诸多不确定性共处的少年,在他身边的同龄人眼中,却俨然一个久经风雨的向导。朋友们来跟他分享类似的困惑、寻求建议时,王安宇总是劝大家:“放宽心,慢慢来。”实际上,这也是他给自己最好的答案。

私人空间暴露于公众视线之下,可能是每个公众人物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的境况,而被审视、被打量则更加频繁。面对外界的各色评价,王安宇坦承自己是“脆弱的”,将心态变化形容为“从一颗玻璃心到一颗钢化玻璃心”。

最初,看到负面评价,他会卸载软件,逃离舆论,现在的他“会主动让外面的砂石来攻击我”,他觉得“评价永远不可能只有一方,有人喜欢,肯定就会有人讨厌。所以如果是真诚的建议,我会接受,但刻意的攻击,我就无所谓了。”至于赞美,他也从一律笑纳到开始学会判断,“真的觉得我演得好,我就会很开心,但现在我在努力学习着,把没有理由的赞美和没有理由的批评都给屏蔽掉。”

这是少年在不确定性中对成长意义的追寻。他努力拨開令他困惑的、盲目的一切,想做一个独立、真实、立体的人,也想在表演中扮演一个这样的人。

王安宇不惧怕剖析自己和反思,他说:“我现在演的大部分角色,都还是有共性的。特别是演偶像剧,角色在本质上都是很好、很完美的人, 但是其实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人。大多数人都是有灰度、有缺点的。我希望能把一个更真实的人呈现给大家。”

“我想要演绎更多让人记住的角色,想为观众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继续创造更多触动心灵的瞬间。”过往每一个角色都是他前进路上的一部分,未来还有更多需要他去塑造、呈现的角色。

2022年,是王安宇拍戏的第五个年头。他作为新人演员的无限未来正在继续。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