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谜一样的落笔洞

2022-04-06孙令辉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崖州题刻仙姑

孙令辉

对今人来说,落笔洞仍是一个谜。

星球的一次浪漫,将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沉在海底。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它们又浮出了水面。与海南岛的陆地和众多山岭一样,落笔洞也许就是在这次地壳运动中形成的。

落笔洞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一个谜。它孑然耸立南海之滨,任凭风雨肆虐、洪水冲浸、雷打电劈、山火焚烧,默默地等待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谜底。

千百年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落笔洞探寻揭谜的脚步。在科学不甚发达的过去,古人靠脚板去踏访,眼睛无法洞悉的事物,那就用浪漫去畅想,把一切情感和愿望都融入神话、传说和诗词当中。当然,古代文人的探访大抵只能如此。

落笔洞的传说

落笔洞的传说,民间有多个版本。落笔洞与天涯海角的传说,落笔洞与大东海的传说,落笔洞神笔的传说,印岭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颂扬忠贞爱情、亲情道义、从善弃恶、抗暴济贫,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和热切追求的鲜明主题。传说中的落笔洞既有正义阳刚之美,也有仙风道骨之意蕴。

落笔洞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荔枝沟落笔村良坎坡,与三亚学院只一墙之隔。从市中心出发,沿迎宾大道左拐上学院路,整个车程大约半个钟头,便见一座山峰平地突兀而起,像一个调皮淘气不听话的、被大山母亲抛弃的孩子,孑然站立在路边,让人顿生好奇。这座山峰就是落笔峰。若从落笔村向东眺望,落笔峰酷似一枚硕大的方形印玺,《崖州志》称之为“印岭”。落笔峰不高,海拔仅百余米。走近山脚,凌空绝壁,含黛嶙峋,仰视之间,着实有威逼压迫之感。其实,这样低矮的小山峰,实属平常,不足称奇,奇的是山峰南侧嶙峋峻峭的岩壁下的落笔洞,让它自宋元时期就久负盛名。《崖州志》载:“落笔洞,……洞皆石削成,高深约三丈,广二丈余。……中有石柱下垂如悬笔,笔尖水滴不断。壁间镌‘落笔洞三大字。并诸题咏。又有巨人足迹。”相传石笔为神仙下凡遗留的,笔尖间有“水滴”,洞内有“巨人足迹”。民间流传“水滴”是文曲星作诗撰文时溅出的墨滴,谁有幸接得“水滴”,便能妙笔生花、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了。于是,数百年来,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闲来无事,呼上三五好友到落笔洞踏青、郊游、寻幽、探奇,一边争睹“天然奇致”,一边静候神奇“水滴”,一边赋诗题石,落笔洞由此成为“州(崖州)八景之一”。三亞崖城一带流传岭海巨儒钟芳少时到落笔洞游玩接得“水滴”,后来高登进士,官拜至翰林庶吉士。我翻阅钟芳《钟筠溪文集》,除编入一首七律诗《落笔洞》外,均无落笔洞其它记述。民间也传当地一财主梦想金榜题名,就到落笔洞接“水滴”,等候三天三夜未见“水滴”,盛怒之下将笔尖砸掉,滴水因此断流。如今,洞里如橼巨笔犹在,但笔尖已无“水滴”。

落笔山的洞穴

《崖州志》载:“出洞,左转,百余步高上,别有十余洞。”“十余洞”,不确切的数字,相信当年编撰《崖州志》也没人上山勘验。搜查了三亚文史工作者撰写落笔洞的文章和资料,也无洞穴数量的具体记录,即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次考古,也只是对挖掘的洞穴、出土的文物作记录而已。落笔山有多少洞穴?仍是一个谜。

几年前,曾有过一次解开谜团的举动。我们依照《崖州志》描述,选择从落笔峰偏西的一个斜坡开始找寻。向导老董(落笔村民)说附近就有一个山洞。果然,草丛后,有一洞,无洞名题刻,洞口很小,仅容一人攀石侧身而入,洞内光线很暗,手电筒一照,岩崖上的钟乳石,形状各异,纵深处似还有洞穴,不敢前探。“洞口甚狭,仅容忍。初微暗,次豁然开朗。中间纡徐窈曲,或明或暗,或广或狭,如楼阁参差,高低不一。”《崖州志》记述的会不会指此洞?若是,这洞就非同寻常了。“洞尽处有井,深不测。昔有人刻木为志,投之,后于大海浮出。”相传有人将刻上记号的椰子投入洞井,后来竟在大东海海面上发现了这颗椰子。真有那么神奇吗?我想,这应该只是谣传,因为至今未见对其真伪做过科学考证的记录。

往东,山路越来越难走。说是路,平时没几个人走过,根本就无路,陡峭处得攀住树枝灌木才能前行。走着走着,看见一洞,洞口刻“仙郎洞”,《崖州志》却无此洞记载,倒是有“仙姑洞房”的描述:“东南别有一洞,曰仙姑洞房,低于落笔洞,深广如之。绝顶有石形如磐,扣之音清越。又有石马蹲其上,并石犬、石猴、石麖诸状。”洞里,一块悬石从壁顶垂吊下来,似女子头像,洞底石头形似动物模样,用硬物敲击悬石,发出清亮悦耳之声,萦绕耳畔。从《崖州志》的描述及洞穴位置推断,“仙姑洞房”应在“仙郎洞”中,是“仙郎”“仙姑”的“洞房”。“仙郎”“仙姑”羡慕人间美景,喜爱落笔洞,结对下凡,以洞为家,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生活幸福。有人说这里的石头会唱歌。试想,“仙郎”“仙姑”昼夜在这里饮酒歌唱,洞里石头也是神物啊,能不会唱歌吗?我们也来一个天马行空的推测,他们就是“三亚人”的祖先?

当日,我们还探访了几个洞穴,但与《崖州志》记载的“十余洞”尚有差距。我等皆无探索精神和探险毅力之辈,时近中午,饥肠辘辘,众人便打退堂鼓。所以究竟山上有多少洞穴,还是谜。

落笔洞的题刻

如今,落笔洞往来喧嚣的车马声,接踵而至的脚步,早已湮灭在风雨和尘土之中,只有落笔洞以及镌刻洞壁的诗联,似乎还在讲述着一个个传说故事。如果说传说增添了落笔洞的神秘色彩,那么人们对落笔洞的仰慕,从题刻在洞壁上的诗联,便可略见一斑。

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雾锁云衣。

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围。

空有石衔仙体骨,想应人逐彩云飞。

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

这是最早题刻在落笔洞石壁上的一首詩,作者宋人倭倭才。倭倭才是谁?生平事迹未详。《正德琼台志》载:“倭倭才尝游览至崖,题落笔洞,有诗”。倭倭才眼里,当年的落笔洞巍峨雄奇,四周树高林密“高千丈”,山上“青苔”怪石,山中“烟雾”袅袅如仙境。游罢落笔洞,倭倭才想离去又舍不得,“欲上雕鞍不忍归”。在倭倭才的眼里,落笔洞就是仙境,也说明落笔洞在宋代已经是一个旅游景点了。

而“落笔洞”题刻,则在洞口上方石壁上。《崖州志》记载:“洞左壁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题。旁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辩”。三亚考古工作人员拓片考据,“落笔洞”题刻左侧直书为“维山云从龙”,右侧直书为“至元葵未”,为元代至元癸未(1283年)云从龙所题,校正《崖州志》遗漏。从落款可知,“落笔洞”题刻比倭倭才题诗稍晚,先有题诗,后有洞名题刻。云从龙,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百度搜索:云从龙,字无心,号维山,蒙古族,甘肃陇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一生战功显赫,曾被元朝廷封“宣武将军”“昭勇大将军”和“征南大将军”。《元史》《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文昌县志》《顺德县志》《南海县志》《崖州志》等均有记载,足见其在元代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云从龙在海南十余年,曾任琼州安抚使,至元二十年前后抵崖州抚绥,“诸黎峒多服之”。《崖州志》将其列为武功。海南文昌市的《云氏家谱》将云从龙尊为琼岛云氏始祖。

“落笔洞洞洞笔落,尖峰岭岭岭峰尖。”此联有意思,顺念、倒念都一样,寓意深刻,回味无穷。题刻无落款,不知出自哪位高人之手。无考题刻还有一首署名“崖西梅仙氏”的诗:“奇甸文明辟几年?烟云洞口绕天边。凌空落笔如椽大,占尽人间第一元。”诗人借落笔洞这支如椽神笔,追问琼岛文明的开辟,昔日荒蛮流放之地,如今已是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的“奇甸”,王佐、海瑞、丘浚、张岳崧、钟芳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流的涌现,极盛一时。

落笔洞题壁古诗联共有八处,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而作为地方志书《崖州志》收录了王佐(与丘浚、海瑞、张岳崧誉为海南明代四大才子)和清代崖州知名文人王瑞瑄、孙元度、吉大文,崖州知州钟元棣等人诗作五首。从侧面反映了当年的文人墨客经常光顾落笔洞,吟咏落笔洞。古人对落笔洞的偏爱,为后人造就了一个著名的景点。而今人描写、歌咏落笔洞的诗词、文章、歌曲,散见于各种报刊和书籍,倘若收集起来,定然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落笔洞遗存:“给我一天,还你万年”

落笔洞的考古,是今人对落笔洞的一次揭谜。1992年和199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两次对落笔洞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一批人类牙齿、打击石器和骨、角制品,送到北京鉴定确定为距今一万年前古人类文化遗存,是目前中国最南端年代比较明确、时间最早的石器时代遗址。从此,落笔洞,万年遗存,“三亚人”,三者便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考古发现凸显了落笔洞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让美丽三亚披上了谜一样浪漫的外衣,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三亚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今天,一台大型歌舞“三亚千古情”在距落笔洞不远的千古情景区隆重上演。一经开演,便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争相观赏,长时间出现了演出火爆、一票难求的文化奇观。其实,“三亚千古情”展现的不只是千年,而是万年。因为这台歌舞的“序”是从“落笔洞”开始的,而“落笔洞”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整台歌舞通过声光电等现代舞台技术和效果,艺术再现了万年以前“三亚人”在落笔洞周边生产生活的图景,让观众享受一场如梦如幻的视觉盛宴,从中也能触碰三亚发展的如雷脉动,领略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万千风情。这样的演出被框定为“文化奇观”,不足为奇!

杭州“宋城千古情”有一句广告词:“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我套用并改一字“给我一天,还你万年”,是不是更加贴切反映三亚人文景观和今日发展变化呢?

如果说星球在一万年前的一次浪漫,留给落笔洞的“三亚人”是一个巨大的谜底,那么,当谜底揭示之时,那必定是三亚最大的“浪漫”。

猜你喜欢

崖州题刻仙姑
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何仙姑避嫌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仙姑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小二黑结婚(节选)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