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路径和对策

2022-04-05刘会想孙国兴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津对策

刘会想 孙国兴

摘要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于2017年启动,2020年底完成第一轮建设,2021年啟动第二轮建设。及时总结第一轮建设经验和问题,探讨第二轮建设的深化路径和对策,对提升体系运行效果有重要意义。首先全面分析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2017—2020 年)的总体状况和取得成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力求精准掌握其建设和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从完善顶层设计及强化协调联动、需求导向、主体职能等方面明确体系建设的深化路径;最后从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共享平台、完善评价监管机制、加强资金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路径;对策;天津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22.01.019

Deepening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of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 in Tianjin

LIU Huixiang   SUN Guoxing

(Institute ofRural Economics and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 in Tianjin started in 2017, completed its first round of construction in late 2020, and launched the second round in 2021.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ect of the system b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first round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xploring the deepening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Firstly,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 in Tian- jing in the first round (2017-2020)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a further survey is made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diffi- culties and problems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Secondly, deepening paths of the system construc- tion are identified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strengthen- ing the demand orientation, strengthening the main functions. Finally,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improvement of sharing platform, improvement of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 nism, and strengthening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funds.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 deepening paths; countermeasures; Tianjin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7 年由原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领域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整合优势资源,注重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科技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2]。十几年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链打造科技链的科技组织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的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产学研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3]。

借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做法和经验,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启动,2020年底完成第一轮建设,对提升天津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重要成效,但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难。2021年,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二轮建设正式启动。天津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适应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逐步推动。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及天津高质量发展等新形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亟待完善和深化。全面分析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2017—2020)建设经验和问题,探讨第二轮建设的深化路径和对策,对进一步提升体系运行效果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2020)的总体状况分析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 1月正式启动第一轮建设,形成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水稻、林果6 个创新团队。原定每个创新团队的项目建设期为3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延续到2020年 12月。

1.1  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天津市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管理委员会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管理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财政局、农口局(院、办)主管领导组成,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同时成立以中国农科院等“四院两校” 专家为核心的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对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情况、工作业绩与财务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管理委员会根据创新团队的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考评办法》。

1.2  团队构成和职责分工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首席专家负责团队的牵头组织和业务管理工作,下设首席办公室,具体协调各岗位专家、试验站的工作。岗位专家按照全产业链进行设置,主要包括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或养殖、机械化与设施设备、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领域,每个领域再按照类别设置若干科学家岗位,并在主要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试验站的主要任务是承接不同专业领域的岗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技术集成、技术示范,促进综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4]。1.3  人员和经费投入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中,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水稻、林果6 个创新团队各设首席专家1 人,共设首席专家6 人,岗位专家90人,试验站72个,总投资13425万元(表1)。

从不同岗位资金分配看,每位首席专家15万元,岗位专家40万元,试验站10万元,资金分配集中在技术研发环节。从6 个创新团队资金分配的比例来看,水产创新团队投资3 795万元,占总投资的28.3%;其次是蔬菜创新团队3 165万元,占总投资的23.6%。两大创新团队占总投资的52%。从人员投入看,水产和蔬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设置最多,两者之和占全部专家岗位的49%(表1)。数据分析表明,水产和蔬菜两大体系产品类别繁多,是岗位专家设置多的主要原因,例如水产分为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类、观赏鱼等多个品种,也充分表明水产和蔬菜两大产业在天津农业中的优势地位。

1.4  技术依托单位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为核心,以相关产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等单位为补充,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统计分析显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和天津农学院是创新团队的主要依托单位,在人员方面两者合计占80%以上。从首席专家来看,除水产创新团队由天津农学院专家担任外,其余5 个团队的首席专家均来自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从岗位专家来看,90位岗位专家中,有 40位专家来自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充分说明了其在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1.5  取得成效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4 年期间,创新团队围绕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水稻、林果六大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着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在培育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解决产业重大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农业科技創新和转化推广效率,凸显这一科技组织模式创新的优越性。

2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2020)建设中存在问题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仍有待完善。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会议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6 个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试验站和依托单位等120位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找出体系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明确体系第二轮建设的深化路径、提出优化体系建设的对策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2.1  体系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

相对新时期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从广度来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安排建设的产品偏少,与天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的要求不匹配。二是从深度来看,现有体系在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方面仍有待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旨在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4-5]。现有体系全产业链整合衔接和集成创新水平方面仍有待完善和提高。

2.2  顶层设计和统筹联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访谈以及问卷分析结果,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第一轮建设中全产业链互动效果较差,整合资源、联合攻关、集成创新的效果不理想。一是顶层设计不完善: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周期设为3 年,与农业科研推广周期长、见效慢的性质不匹配,导致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目标把握不准,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现和关键问题解决;同时制度设计不完善,特别是长效机制的缺乏导致项目建设的延续性存在问题。二是统筹联动和团队协作不足:调查显示,创新团队缺乏统筹协调,联动协作不够,各环节岗位专家及试验站之间合作偏少,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仍然存在,联合攻关力度不够。

2.3  团队协作和高效对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打破产学研之间的藩篱,推进创新、转化、推广各环节有机对接,建立高效的团队协作机制,提升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水平,是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被调查者反映体系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对接不畅,团队协作效果不佳,通过高效精准对接实现技术集成创新效果还不理想。创新团队积极开展交流合作的氛围不浓厚,由首席办公室召集会议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各领域各环节岗位专家之间的沟通频率不高,特别是岗位专家和试验站之间实质性合作较少,团队协作和集成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2.4  重心下移和人员下沉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根据访谈及问卷分析结果,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中在资金分配、团队人员、项目执行方面,重心下移、人员下沉不够,服务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仍然不足。一是在资金分配方面,从不同环节的资金配比来看,岗位专家每人40万元,而每个试验站资金仅10万元。试验站作为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的主体,面向广大辐射基地,推广规模和覆盖面大,资金比例明显偏小,导致体系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不足。二是在人员和项目执行方面,由于创新团队成员多为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骨干专家,项目立项过于偏向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集中于科研等中上游环节较多,深入生产一线和试验站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广示范较少,影响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运行服务效果。

2.5  考核管理系统和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考核管理系统是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完善创新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激发创新团队能动性,提高体系运行效果有重要意义。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轮建设中,考核管理系统对创新团队的激励约束不足,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建设期限和考核标准有待调整: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周期为三年,周期偏短,考核标准中某些条款要求过高、操之过急,有些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认可程度不高,如对考核标准中的“宣传成果”认可率仅有 13.6%。二是考核办法和考核方式有待完善:目前考核办法为体系管理委员会考核和体系人员自评相结合,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忽略了服务对象即受众群体的意见,如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等,缺乏自下而上的对服务真实效果的反映。

2.6  辐射带动和服务产业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扩大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一轮建设初见成效,但是辐射带动和服务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一是由于第一轮建设中重心下移不够,偏重于科研试验等中上游环节,与生产一线对接不够紧密,技术服务的精准到位率和辐射带动范围不够,服务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体系建设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不高,信息化是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影响体系服务效率的关键环节。调研中发现,天津市第一轮建设的6 个创新团队中信息化岗位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因为缺乏资金,不能实现全方位的应用开发,仅能满足体系交流平台的基本功能,存在信息封闭、交流面窄、对外开放不够等问题,尚未实现体系面向广大生产者的服务功能。

3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化路径

为进一步发挥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保障工作的延续性,第二轮建设2021年启动,针对第一轮建设中发现的不足和存在问题,探讨新一轮建设中的深化路径,以期提升体系运行效果。

3.1  强化统筹管理,完善顶层设计

提升统筹规划与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是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是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建立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科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经常性沟通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加强跨部门联合促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办法。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借鉴国家和其他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验,建议制定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长期的建设规划,使体系建设更符合农业科研周期长的特点,逐步健全管理制度,促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更趋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体系运行效率,不断完善并长期发挥作用。三是推动科学布局,按照“择优布点,试点先行,分批建设”的思路,逐步扩大产业覆盖面。  3.2  强化协调联动,推进协同创新

探索建立高效的团队协作机制,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试验站之间的协调联动,塑造团结协作的团队文化,推动全产业链的有机连接和高效联动,形成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局面[6]。一是完善交流协作机制,定期交流与随机交流相结合,推进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与试验站的紧密对接,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完善信息化平台,充实平台内容,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和利用水平,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效率,增加对体系的影响力。三是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范围,形成以京津冀为核心的不断扩展的开放型工作格局。

3.3  强化需求导向,推动重心下移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天津特色优势农产品的重大农业科技问题,体系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导向。一是深入调研凝练关键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和关键节点,建立需求导向的体系工作机制,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环节和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项目,集中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和技术难题。二是推进重心下移,促进资金、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和优势科技资源向综合实验站和产业示范基地聚集。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突出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示范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职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服务效率,构建覆盖全市的产业技术体系网络。

3.4  强化主体职能,提高执行能力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涉及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实验站及相关依托单位等多个主体,需要各司其职、高效协作才能提高运行效率。一是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委员会应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工作流程,促进各部门、各环节有序衔接与高效运行。二是进一步强化首席专家对创新团队的统筹协调职能,推进岗位专家和实验站全方位合作,实现全产业链的有机连接和高效联动,形成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局面。三是进一步发挥试验站的推广示范和辐射带动职能,使之成为农业科技资源相互对接、集成创新和推广示范的真正载体[7]。

4  推进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天津市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第二轮深化建设,需要资源、平台、制度和资金层面的支持和保障。针对第一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家和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扩展深化、提升运行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1  加强资源整合,为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和资源保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条件下,实现人才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开展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一是理顺体系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8],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妥善处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身兼数职、科研任务交叉重叠等问题,使科学家能够持续稳定地投入体系建设。二是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体系建设,广泛吸引涉农企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村实用人才等科技资源,丰富体系创新团队人才队伍和资源基础。

4.2  完善共享平台,构筑高效运行的基础平台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持续建设和高效运行,需要有完善的共享平台支撑。一是完善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将体系工作的情况展现在网络平台上,及时发布体系工作的新动态,逐步实现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信息化。二是扩大体系平台的开放和共享程度,让更多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到体系建设中来,特别是保障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服务对象的参与、知情、沟通、监督权和共享成果的机会[9]。三是以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服务平台,与“三农大数据”等平台相衔接,拓展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服务效果。

4.3  完善评价监管机制,构建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科学设计管理制度、健全评价监督机制,是激发产业技术体系活力的现实需求和保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效果的关键。一是进一步完善体系管理制度,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创新团队工作细则,健全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10];强化健全激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形成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格局[11]。二是完善监督评估机制,推进评价监督主体多元化,引入技术用户即涉农企业代表、农民合作社代表等,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维评价考核方式[12]。三是修正考核标准,引入体系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相关指标,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作为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产业发展结果来考核,避免成果与应用相脱节,形成多维评价指标体系。

4.4  加强科学管理,构建资金高效使用和多元化保障机制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文件精神,针对第一轮建设中存在的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报销难、资金分配不合理及部分关键岗位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完善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制度。一是加大对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建议下一轮项目资金预算中设立间接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可将间接费用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并向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核心的专项资金分配制度,集中梳理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设立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资金分配,引导资金向关键岗位倾斜,改变资金使用分散的局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税收等政策激励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1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为体系建设和持续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   祁春节, 苏小姗.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4):60-63.

[2]   张克俊, 张娜敏, 伍红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特征、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 2014(11):37-41.

[3]   农业部. 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模式”——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纪实[J]. 新农村, 2016(10): 20-22.

[4]   梅方竹, 涂立超, 伍新玲, 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之我见[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30(24):11-13+20.

[5]   张娜敏. 基于制度创新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D]. 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4.

[6]   李平, 王维薇, 张俊飚.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22):5995-6000.

[7]   阳恺.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成都: 電子科技大学, 2011.

[8]   李平.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绩效及提升策略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9]   胡瑞, 李忠云, 陈新忠. 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40-46.

[10]  苏小姗, 祁春节.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26-31.

[11]  李平, 王维薇.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团队协同创新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57(11):140-145.

[12]  伍莺莺, 许宁, 张昭, 等.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70-73.

[13]  邹雁燕. 浅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财务管理[J]. 中国农业会计, 2018(9):8-9.

(责任编辑林海妹)

猜你喜欢

天津对策
如果天津有“画”说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天津之眼》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