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近以来吉林方志人物传记研究

2022-04-05王立洲杨一帆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独特性

王立洲 杨一帆

摘要:方志是地方记忆书写和文化的重要文本载体。清近以来吉林地方志中记载了大量人物传记,收录了他们的各种事迹。其中孝子孝行、乡贤、节妇、匪患英雄在方志中单独收录各为一个目录。在吉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以及清朝对汉文化的推崇学习等方面的影响下,吉林方志中这一人物类型展示出了它所具有的獨特性。

关键词:人物类型    文化推崇    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的报告上着重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吉林省也响应号召发布《吉林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为新时代建设具有吉林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吉林有丰富的方志文献,这些文献大多成于晚清以及民国时期。其中记录了吉林地区的地质景观、风土人情、政治文化、人物传记,是吉林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方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传记富含了珍贵的人文资源,对我们研究吉林地方清近人物和文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从吉林清近方志资料入手,尝试从人物类型、文化推崇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阐述清近吉林的人物独特性原因。

一、吉林方志人物类型

(一)乡贤组成

德业与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从定义可以看出乡贤主要是指德、业、学、行等优异或某一方面突出,但是从吉林地方志记载中,其乡贤主要特征表现为行或者德。这些乡绅有许多善举,比如以千石济民、捐资建校、施济贫民,等等。

1.勤政爱民的乡官。以清朝和民国时期地方志记载来看,有不少关于乡官的事迹并且有专门的条目收录。民国《抚松县志》中记载“县长张公傑三所以民国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有直鲁难民救济收容所之设也”,荒年粮食紧缺,县长设立救济收容所,救济了无数灾民。梨树县的太史正声怜贫救苦,尤其是对无家可回的乞丐,皆收养于家及殁以棺埋之。他们的事迹被记录被笙表,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2.扶危济困的乡范。吉林乡贤群体出自科举的甚少,多为文化水平偏低的乡范。尽管乡范学识平庸,但是他们是因为善举而闻名乡里,被乡亲所推崇。民国《梨树县志》中记载“刘辉斗永隆社人,性端直,好排难解纷人多赖之,教授生徒数十年成就后进颇多”。董柏桐,为人敦朴好施,看到同村人大多食不果腹,于是将自家种的粮食分给各家。根据地方志记载,这类善人多为商人、医生等,因热心乡里而被乡亲举荐。由此可见,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吉林乡贤群体有着特殊的组成特征。

(二)孝子孝行

晚清民国时期,安定社会秩序需要重拾传统的伦理道德,孝文化就又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吉林地方志民国卷里就有大量孝子孝行的记录。

1.父母在,不远游。在吉林方志中孝子孝行是很常见的。《临江县志》中记载,赵金山因幼年离开母亲感到十分遗憾,归家时必先给母亲问安,母亲想要的必定使其如愿。民国八年,东边镇守使委以营长之位,但他因母亲年事已高,拒绝邀请拂衣而去。在方志中对于孝行的记载非常详细,足以证明孝文化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多重要。

2.父母病,夙夜服侍或割肉疗亲。方志中所记载数量最多的便是夙夜侍奉父母一类的。《东丰县志》中记载:“一日母病,孝子日夜侍汤药身不遑安席,目不交睫者累月未尝有倦容。“母亲生病,孝子日夜服侍亲侍汤药,几近乎每个县志中都有所记载。另外人们还有一些特殊的尽孝方式,如割肉疗亲,在一些方志中也偶有记载。《抚松县志》中的何国藩为救母亲,听闻人肉可医治,于是割肉煎汤饮之。其他地方志也有记载:“傅品一,母疯疾,子闻人肉可治愈,割肉以奉母,母亲病愈。”

3.父母亡,墓侧相伴。方志中也有少量父母去世守孝的记载。例如方志中记载,母亲去世,清源依墓侧彷徨不忍去,于是让他人回去,自己在墓侧陪伴母亲。当时北风瑟瑟,他几近乎冻死,亲人见状甚是可怜。于是便一日三餐去送饭,但是他仍然坚持陪伴不肯离去。也有记载母亲去世,子女搭建小舍陪伴墓侧,三年后才离去。

4.绝荤腥,以增父母寿。方志中对于此类记载数量较少,绝荤腥以增父母寿带有些许迷信色彩。《奉化县志》中姜延芳刻苦力学,其父某先以孝闻,曾经焚香祷天发誓绝食腥擅以祈求增加父母的寿命。延芳也效仿父亲不食荤腥,以求增加父母寿命。

(三)女性守节类型

晚清以及民国时期,女子守节现象严重。在地方志的人物传记里有专门的节妇、烈妇等条目的收录,汇集了不少的烈妇、节妇事迹。

1.夫死,自誓守节。节妇是已婚守节的女性,它的数量在地方志中的记载最多,多为丈夫因故去世,没有追随丈夫而死,选择留下来照顾姑母或子女。丈夫去世后,决定女子守节的最大原因是是否有子嗣或者姑母侍奉。如果女性在丈夫去世后有子嗣或者年长的姑母需要照顾,那么最好的选择是守节而不是殉节。例如都李氏,夫少故留下一子,氏自操之含辛茹苦,将子抚养成人。

2.夫死,殉节。烈妇数量仅次于节妇,这类女性多是因丈夫去世悲痛欲绝,大多选择仰药而死,又或削发为尼。县志记载有王烈妇,其丈夫因匪患奋勇陷阵而阵亡,王烈妇听闻噩耗想要自裁没有如愿,于是选择终身为尼。有一李氏,其夫因染沉疴连年不愈,一日夫病逝,妇哀号痛哭,仰药而死。

3.未嫁夫死,守节。贞女是未婚守贞的女性,在地方志中的数量较少。未婚夫已故,她们有的选择守志不另嫁,有的服毒自裁。方志记载有一贞女,幼字德玉,德玉年十九岁病故,女闻噩耗夜服毒药自裁。又如申氏,幼字松龄为室,而松龄染沉疴身死,女发誓守志不另嫁,于是留在夫家孝顺姑母,恪守妇道。

(四)吉林匪患中的地方英雄事迹

清以前的吉林是一个蛮荒之地,盗匪入室抢劫,杀人越货屡见不鲜。于是省、县、乡为了自卫,自发组织团体维护治安。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剿匪英雄。

1.剿匪对抗身亡。有些县地处边陲,设治较晚,加上民国时期匪乱之后,人烟更加稀少,加之治安混乱,就出现了大量剿匪英雄,不少英雄也因此而殒命,例如侯国殿,率园丁二十余人前往搜捕盗匪,导致中弹身亡。同治元年马贼猖乱,鞠发率一众英勇之士麋战,最终力竭阵亡,同行者十六人尸骸遍地,居民哀伤不已为其做个大墓合葬在一起。

2.擎匪被报复,不屈而死。对于剿匪被匪徒报复的事迹记载很少很少。如莫如勤,任游击队队长,每出队击匪必身先士卒誓以拼死,匪衔恨已深,民国十四年春夜,被匪袭得之,牵带数日割两腿臂肉殆尽不屈而死,居民恸之。这类忠义英雄在生活中定然不少,方志记载的也仅仅是一部分,他们为了人民生活安定而奋不顾身,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自己,其忠勇之心可嘉。

二、吉林方志人物类型独特性的原因

(一)独特的地理及文化推崇下的乡贤群体

1.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吉林建制较晚且位置偏远,文化传承缓慢较不均匀。与中原地区的乡贤群体相比较来说,吉林乡贤群体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方志所见,真正出身科举的乡贤甚少,贡生较多,文化水平也偏低。吉林方志乡贤群体多表现为抗灾捐赠,修桥铺路,修建学校和文庙,等等。到了清末民国,国家受到内外部双重打击,地处边境的吉林省地方防卫又有所松散,于是乡贤们便自发组织团体以图自救,一方面他们兴建学校,提高国民知识文化水平;另一方面,面对动荡的外部局势,他们自发组织团体清缴盗匪,抗击俄军等。

2.对乡贤群体的社会推崇。清朝刚入主中原时就下令建立乡贤祠。“顺治元年定,凡直省、府、州、县建设名宦、乡贤祠。其人有政绩彰著、乡评允协者,准其题请,设位入祠,春秋致祭”。反映了清统治者崇尚贤能的理念。清朝在入主中原以来宣传乡贤文化,其一可以教化百姓,乡贤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可以得到百姓的效仿,在此过程中百姓们也可以得到德行和善的教育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二教化官员,建立乡贤祠,把政绩卓越的地方官纳入乡贤祠,可以达到宣传教化的作用,也可以起到肃清官员的作用。

(二)孝文化的学习及极端化走向

1.满族对孝文化的学习发扬。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文化比较落后,人关以后他们积极学习儒家经典。孝文化作为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更是历代统治者学习和发扬的对象。根据史料记载,设立孝廉方正科是清朝科举考试制科之一,并且清朝根据孝悌察举而为官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不仅如此,还学习汉人旌孝的风气,比如对各种孝子加以旌表,并且给予银两以示鼓励,以此来做表率,通过对孝子孝行的宣扬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化民众的作用。

2.孝文化极端化走向。清朝建立以后极力推崇孝道,导致割肉疗亲等愚孝行为加剧。有些人也并不一定是出自于孝心,有的为了获得表彰,有的为了逃避徭役,等等,长久来看,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并不利于国家的长久稳定。清朝统治者虽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曾经下令禁止此类行为,但是面对这种公认为孝行的情况下,如若对此不管不问,无疑会使得人民大众对政策产生怀疑,政府不得已也得对此进行旌表。长此以往,即便统治者并不提倡愚孝行为,但是在整个社会推崇孝行的背景下,这种极端化的行为还是存在着,并且愈加盛行。

(三)对礼教的学习及舆论压力下的守节观念

1.学习汉族的礼教思想。满族早先的贞洁观念比较浅薄,没有特意提倡守节。在入关后清朝统治阶级学习程朱理学,并以它为核心来作为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其中的贞节观念也进一步得到发扬。贞节妇女众多,为节妇立祠堂和牌坊遍布各地,这些都是学习发扬理学思想的表现。满族在儒化的过程中,其贞洁观念也有所强化,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都需要坚守贞洁。更甚者,许多订婚未嫁的女子也加入了守节的行列中。而满族贞洁观的转变是在清入关以后,与汉族接触的过程中学习汉族的文化中发生的转变。

2.守节观念的舆论压力。少妇守节,亲族便可请于政府褒奖。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夫死妇殉习惯的沿袭。在满族“男子死,则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即于生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倘不肯殉,则群起而缢之死矣”。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丧夫守节的观念深入人心,不管是媒人还是夫家的妯娌子女大都会对其轻视。不仅是男子根深蒂固的歧视寡妇再嫁的行为,那些女子也受到了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尽管清朝并未明令禁止妇女的离婚与改嫁,但是因旌表制度的盛行下,守节的现实诱惑等原因的交错下,和将贞节观念的宣扬和施行达到了极致。

(四)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匪患英雄

1.满族人的骁勇特性。《吉林满族》中记载:“满族其先民在高山丘陵之间,开辟了狩猎和采集的活动场所;在山河湖泊之中,拓出了渔猎和采捕的活动胜地;在肥沃原野之地,垦殖了农耕和牧业的理想之壤。天然作美,锤炼了满族及先民的剽悍性格。”作为一个北方民族,长期的狩猎活动造就了他们善于骑射的特性,喜欢争斗,吃苦耐劳。其次,满族人淳朴善良,《金史·本纪第六》记载:“女真旧风最为纯真,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然,其善与古书所载无异。”满族人醇厚善良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们性格中会有嫉恶如仇的因子。

2.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移民吉林的皆是燕、鲁、晋、豫等穷困无告之人。有的便“聚伙人山,夏则辟地植罂粟,开山溜金沙。冬则抢劫杀绑,为匪为盗。官兵不易剿,鄉农不敢犯”,故盗匪数量惊人。其中《吉林公署证书》写道:“其甚者,私筑炮台、墙垒,以为久远之图,渐通异族、奸商别有逋逃之薮,深根固蒂,剿抚两难。”及至民国时期,地方防卫有所松散导致盗匪充斥,匪势更甚,“东则乘撬骑马,夏则徒步出没于柳通禾稼之间,乡民届时卧枪待旦,足不敢出户,门不敢长开”。吉林省深山密林居多,地形利于潜藏,因而马贼极多,他们有的是无业游民,有的是因犯罪发配而来,有的则是因无法忍受朝廷税赋、政府腐败揭竿而起,等等。由此可见清末的匪患现象其存在方式和组织形成、人员构成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但大部分原因可以归于当时的动乱不安、战乱纷争的社会背景。

三、结语

吉林方志中较为详细记载了人物传记,展现了清朝及民国时期人物事迹,丰富了吉林人物传记的研究史料,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宣扬,具有鲜明的特征。对于人物传记的记载,从整体出发,都有其共同点和特质。当然吉林方志中的人物传记也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也带有其地域色彩,受吉林独特的地域环境影响,在记载时体现在文字的抒写中,同时也体现了吉林地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集成:吉林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2]李振泉.吉林省地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方拱乾.绝域纪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4.

[4]孙邦.吉林满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5]金史·本纪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刘爽.吉林新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7]潘景隆.长白丛书.吉林公署证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8]张娟.明清妇女贞节观成因浅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7(9).

[9]章慧敏.浅析晚清妇女守节现象[J].西部学刊,202(20).

[10]付永正.清代东北旗妇守节现象考论[J].兰州学刊,2013(6).

猜你喜欢

独特性
画册设计中的品格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应展现独特的教学魅力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偶遇”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