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蚍蜉撼大树

2022-04-05王鸿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反抗曹禺女性形象

王鸿宇

摘要:曹禺所创作的《雷雨》通过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封建大家庭的反抗。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女性人物:蘩漪、侍萍、四凤的人物分析,结合对封建大家庭黑暗压迫的叙述,探讨曹禺借助女性力量对封建大家庭产生冲击的写作手法,结合其本人的成长经历,猜想这种创作手法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曹禺    女性形象    封建大家庭    反抗

一、简述

茅盾先生的《蚀》三部曲中,有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这种通过男性作家的主体身份来关怀女性的写作方法,到曹禺时达到了巅峰,其代表作《雷雨》塑造了三个鲜活的信仰爱情的女性,既是作品中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推动戏剧冲突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三股鲜活的冲击封建大家庭势力的强大力量。虽然曹禺本人承认,自己一开始“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着什么”,但是随着话剧的演出与读者的“再创造”,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在“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患,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①。同时,刘西渭认为:“《雷雨》中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②。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曹禺身为男性作家,为什么要通过张扬女性的主体力量和反抗精神来表达对黑暗的封建大家庭的不满呢?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作品中三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二、女性形象

第一位是周朴园的“情人”鲁侍萍。剧本中对侍萍是这样描写的:“远远地看着,依然像大家户里落魄的妇人”,从这里不难看出,虽然侍萍是社会底层人员,但是身上却有着最开始那种新式女性的“高贵”气质,这与她本人的文化素养是息息相关的,就连鲁贵这样一个势利且没有修养的小人也不得不承认她的名字和出身都是“极雅致的”。而她本人那种不卑不亢、淡泊名利、身穷志高的形象则由许多细节烘托了出来,首次来到周公馆的侍萍拒绝了四凤要给自己拿“别人家”的汽水,在见蘩漪之前反复询问四凤自己坐火车来,脸上身上是否干净。一开始曹禺就树立了一个恪守本分、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到了第二幕剧,周朴园与侍萍相见,他们展开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一方面侍萍慢慢知道这就是曾经抛弃了自己的周朴园的家,另一方面,周朴园也因为发现这位“老妈子”十分眼熟而勾起了对曾经恋人的回忆。周朴园虽然是这个家的主人,但是在这一段对话中始终处于被牵制的地位。一开始周朴园由于内心的歉疚并不是很想去回忆那一段心酸的往事,但是侍萍通过不断的言语进行诱导,例如“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可以说侍萍在这一段表现出了两种近乎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于过去三十年自己忍辱负重,对周朴园充满怨恨,不希望他认出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她又有着女人的小心思,想要刨根问底,看周朴园还记得多少风月往事,希望能通过回忆认出自己。这种方式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可以说,曹禺在这一段中,细腻而准确地抓住了女性的心理特征并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是最终,侍萍对于周朴园“赎罪”的五千元支票采取了撕碎的态度,在这里,她已经将自己对周朴园的感情完全表达了出来,她对周朴园是没有怨恨的,可以说三十年前的情感经过沉淀已经完全变成了依恋与追忆,“朴园,你在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啊”。这句话里感受到待萍饱含的深情,甚至连最后的一点幽怨也化为了乌有。因此她并不需要周朴园的钱和忏悔,这样一位自强的女性虽然忍受了三十多年的屈辱,但是这是她追求生存和生命独立所必须完成的。她向往纯真的爱情,过程中积极主动,虽然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顽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也支持着她勇于面对这样的现实。总之,这是一位从各个角度都展现出生命的力与美的女性。

第二位女性是侍萍的女儿四凤。作为第一幕就出现的女性,四凤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三位中最为简单的女性。首先,她对于自己的身份定位很清晰,出身贫寒的她在最后只恳求周萍可以把自己带走,自己愿意继续为他洗衣刷碗侍奉。正是由于这样清晰的角色定位,因此当周冲也向她表达情感并想要资助她读书时,她拒绝了,这表现出她内心强大的封建贞操观念。同时她对于自己是一个下人的角色定位也束缚着她,而这样一种角色定位的固执正是由于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强烈的阶级等级差异使得她永远跳不出自己身份限制的怪圈。其次,她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热烈的,她说“世界大得很,我们可以走,我们只要一块儿离开这”,这种“私奔”的概念从四凤的嘴里说出来,表现出她大胆的品质,对于爱情的渴望已经将这样一个害怕母亲、害怕周围闲言碎语的侍女变成了愿意为了爱情放弃家庭和现有生活的独立女性,对于她来说,爱情就是自己的生命,追求爱情的独立就是生命的独立。因此,在四凤的身上是两种极端矛盾的性格,一种是她的母亲、父亲从小灌输的封建观念,另一种就是在爱情的催发下所产生的强烈的脱离礼教、脱离封建大家庭的勇气。因此,针对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简单分析的,需要看到她身上宝贵的正在朝着新女性发展的希望。

第三位女性是蘩漪。这是一位处于新旧思想之间的女性,也是人们向来褒扬的对象。首先,她过去的家庭与周朴园是门当户对的,即是来自封建大家庭的雍容华贵的知识女性,但她却最先发现了这样的大家庭对人性的扼杀,也首先开始了反抗。剧中,周冲对于母亲有这样的评价:“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最同情我的思想的。”可以看出,蘩漪的与众不同其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看似平静的背后,是狂野的内心,她曾说过:“可是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这是违背我的本性的。”但是她却只有反抗的勇气,简单来说就是只能逞口舌之快,但是并没有离开周朴园的行动,她勇于反抗这个家庭却没有离开家庭的勇气,一方面她没有独立生存的物质资本和能力,这是当时女性不能完全独立的很大原因;另一方面,她也深受封建舊礼教的束缚,她可以爱上不该爱的人,但是将这样一种关系公之于众或像四凤一样逃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有人认为,蘩漪是一位拥有着“新女性表象、旧女性本质”③的女性,这是十分准确的概括。她与上面的两位女性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和对立性,因为蘩漪来自于封建礼教的最上层,所以那种突破伦理束缚,想要打破封建旧礼教以追求爱情的勇气是前两者所不拥有的或者说是比她们更加强烈的,但是这样一种大胆的突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是她一只脚逃出了旧时代,但是另一只脚仍被束缚着。但是蘩漪作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④,她最为大胆的行为就是和周萍超越伦理的爱恋,公众视野里的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周冲的母亲,但是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和缺少正常爱情生活的蘩漪很自然的对自己的继子——周萍产生了依赖感,而周萍也同样因为情感的正常宣泄遭到压抑,对这样一位没比自己大几岁的母亲有了宣泄自己情感的举动。从蘩漪的角度,她对于周萍的爱情是受到压抑的枯寂心灵寻求滋润的反抗表现。她在作品中发出了这样的惊呼:“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这里的蘩漪就已经完全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伦理道德束缚、放弃自己作为母亲的全部尊严而追求一个“女性”的情爱,这是蘩漪最为惊世骇俗的地方。综上所述,蘩漪最为典型的女性形象特征可以概括为可以将其他人的眼光与世俗的伦理抛却,并一切以自己的情感为中心的独立强大的女性。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三、封建大家庭描述方式

作为《雷雨》要抨击的对象——封建大家庭,剧中通过两种方式对其的压迫和黑暗进行揭示。其一是情节方面的冲突,最为典型的情节就是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这种黑暗封建家族的压迫首先体现在周朴园的身上,他认为蘩漪不愿意遵从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有病”,需要吃药。相同的情节表现为侍萍不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也认为她有病,并让她待在楼上不要下来。而在喝药这个情节中,蘩漪进行了反抗,但是很明显这种反抗是无用的,这种反抗必然会导致周朴园更加强硬的态度,而这种情节的冲突归根结底就是人物性格的冲突。周朴园最为典型的形象就是一个阴暗的封建大家长,整个家庭中的任何人的行为和想法都必须要在他的掌控之下,而蘩漪是一个一切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自己主观情感之上的绝对不想要别人干涉的人,这样拥有两个极端个性的个体在同一情节中出现必然会有碰撞。其二是环境氛围的描写,通读文本,读者会有一种压抑的情感难以宣泄的感受,细读文本并究其渊薮后会发现,全文总共有八处提到“闷”,分别为两处背景和六处对话。一方面,《雷雨》这四幕剧发生的背景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阶段,因此肯定让人觉得比较闷。而人物在房间里感到闷,更是因为封建大家长——周朴园独断的命令,即使是夏天也不允许开窗。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对话中可以发现,这种闷已经从环境的闷热变成了人物内心的闷,由于大家庭的专制,人物的情感得不到发泄。可以说,生活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的人物,由于生理上呼吸新鲜空气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的情感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压抑,所以感到闷。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四凤,因为她只是一个底层下人,爱情让她有了依托和对未来的憧憬,且安于这种封建阶级秩序,所以并不会感到闷。而从周萍、周冲和连续两次提及“闷”的蘩漪身上就可以推断出他们深陷封建家族迫害的泥潭,难以抽身。

四、女性力量与反抗

最后,回归到一开始的问题上。曹禺身为男性作家,为什么要通过张扬女性的主体力量和反抗精神来表达对封建大家庭黑暗的不满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承认,《雷雨》中的男性形象也是十分鲜明的。严酷的封建大家长周朴园,软弱多情的周萍,拥有新思想却屡遭打击的周冲,敢作敢为、勇于打破常规的鲁大海,等等。而《雷雨》本身创作的背景之一是“九一八事变”期间,曹禺在火车上遇到一位拥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工人,曹禺为他的救国热情所感动,因而有了鲁大海的形象。但是,《雷雨》中的男性形象都比较软弱,例如周朴园,他是一位曾经在德国留学的富家公子,受到很多先进思维的影响,因此在回国后与鲁侍萍发生过一场超越阶级的爱恋,但是最终却被当时所处的封建家族制度压迫,渐渐沦落为一个压迫者。周萍同样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他突破了伦理纲常,与自己的继母成了情人,虽然这可以说是一种打破桎梏的突破,但是后来周萍遇到四凤以及出于对父亲的害怕,他就改变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道貌岸然地说是蘩漪勾引自己,还希望她不要缠着自己,这种人物是没有办法对封建社会或者家长制度做出改变的。

但是《雷雨》中的這些女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蘩漪,曹禺在《〈雷雨〉序》中说:自己把蘩漪认作是一位朋友,因为蘩漪敢爱敢恨,有着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敢于冲破一切桎梏。最后作者强调将希望放在蘩漪这样的女性身上,总比放在阉鸡似的男人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上更有意义。刘西渭也认为,那些接受现实传统的可怜虫,是没有资格同情这个不健全组织中的被牺牲者的。《雷雨》写作的时期,五四运动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社会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曹禺突破了过去男性为主导的写作方式,让女性在男性的撤退中展开自救,并坚持自己内心的意愿顽强地坚持下去。

而曹禺在《雷雨》中着重采用女性的反抗来表现对当时旧中国、旧社会的抨击,这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是他的家庭,曹禺从小由继母带大,亲生父亲对他的关照很少,甚至“脾气又坏”“家中的空气是十分不调和的”,这种对父亲和家庭的不满最后全部倾诉到了《雷雨》中。但是继母对他却是十分温柔,并把他像亲生儿子一般带大,曹禺说:“我这个继母待我很不错,我从小就是她带大的,我非常怀念她。”⑤因此曹禺对于女性天生有着更加信任的感觉,也认为女性有这样的能力扛起改变社会的重担,于是她将自己对于拯救社会、拯救其他家庭的希望放在了自己更加愿意亲近的女性身上。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本人求学途中的经历,十五岁的曹禺参加了南开戏剧团,“当时的风气是男女不能同台。我在中学时多半出演女角色,我演的头一个女主角戏是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雷雨》中曹禺能对这些女性角色的心理描写得如此清晰透彻、栩栩如生的原因。所以,采用女性的视角其实是当时作者本人生活的一种反映。

五、总结

但是,最后蘩漪的儿子周冲和侍萍的儿子周萍、女儿四凤都以死亡结局,四凤在雷雨夜因为那根电线触电身亡,可以说这三位女性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这里也透露出一个思想:女性的反抗即使再强烈也是很难对这种几千年历史的封建家长制度做出改变的。周扬也在《论〈雷雨〉与〈日出〉》中指出曹禺的创作“和实际斗争保持着距离”,统治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主要是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作家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启蒙精神和自由主义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因此《雷雨》中的三位女性虽然并没有对那种封建大家庭做出很大的抵抗,甚至给读者一种“蚍蜉撼大树”的无力感,但是曹禺想借助女性的反抗,激起人们对反抗的反思与激情,这是作者以一种独立的姿态从自己人生的角度出发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让女性有机会在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①曹禺:《〈雷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刘西渭:《〈雷雨〉——曹禺先生作》,《曹禺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③潘素芳:《尊重文本返璞归真——〈雷雨〉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形象分析》,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④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⑤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中国现代文学丛书[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夏爽.浅谈《雷雨》中让我魂牵梦萦的周繁漪[D].吉林艺术学院,2019.

[5]赵灿.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曹禺及其作品阅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4.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猜你喜欢

反抗曹禺女性形象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压抑与反抗
精神与苦闷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