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课程评估创新:来自神经科学的启示

2022-04-05曾文婕张欣月周子仪

中小学德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神经评估大脑

曾文婕 张欣月 周子仪

摘 要基于神经科学原理的德育课程评估,既要深入到生理层面了解德育课程成效,也要考虑通过评估促进学生不断积累道德学习经验,形成新的神经环路和网络,促成道德相关大脑区域的发育,进而促进德育课程成效的提升。德育課程评估创新不但要开展“对于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即在一个道德学习阶段结束时了解学生的道德学习水平,可称为“学习段评估”;还要重视“优化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即在学生的道德学习过程中开展评估,力争实现以评促学,可称为“学习性评估”。“对于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可借助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观察大脑活动、记录大脑变化,整合评估信息,丰富评估内容。“优化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可基于神经科学优化课堂提问等评估任务并创新具身型表现性评估活动。

关 键 词 神经科学;德育课程;课程评估;学习性评估;学习段评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2-0019-04

①本文系广东省青年文化人才创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案例创编和文化宣传”(粤财科教〔2019〕154号)成果之一。

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完善德育评价”,科学设计德育目标,探索多方共同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1]新兴的神经科学研究,孕育了神经环路发育、神经介导作用和神经测量创新三大原理,为德育课程评估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2]其一,“对于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可借助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整合评估信息,丰富评估内容。其二,“优化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可基于神经科学原理优化课堂提问等评估任务,创新具身型表现性评估活动。

评估活动不能仅仅关注教师“教的成效如何”,更要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和“如何更有效地学习”。[3]德育课程评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打分,还要获得反馈性信息,以帮助学生向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目标前进。神经科学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促使德育课程评估观念不断创新。德育课程评估应当遵循大脑活动规律。大脑是一个复杂又周密的系统,拥有丰富多样的神经环路。在神经科学观照下,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道德学习可以被看作是“基于接收的环境刺激(围绕自我的所有事物)而‘形成神经环路’的过程”,道德教育就是“控制与供给必要刺激以造就神经环路的过程”。[4]德育课程评估,既要深入到生理层面了解德育课程成效,也要考虑通过评估促进学生不断积累道德学习经验,形成新的神经环路和网络,促成道德相关大脑区域的发育,进而促进德育课程成效的提升。

就目前的德育课程评估而言,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估不准确,偏重于认知层面,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较为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忽略道德推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二是评估不全面,偏重于道德结果的评估,较为忽视关于德育过程的评估。[5]如果评估不能整体观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容易造成忽视情意、知行不一等问题。

概括而言,基于神经科学原理的德育课程评估创新,不但要开展“对于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即在一个道德学习阶段结束时了解学生的道德学习水平,可称为“学习段评估”;还要重视“优化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即在学生的道德学习过程中开展评估,力争实现以评促学,可称为“学习性评估”。在评估具有的多种性质中,学习性评估一词强调的是“学习性”,关键在于凸显促进学习的性质。二者的特点参见表1。

纸笔测验的评估形式,主要关注的是道德认知领域,难以考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多维度的学习水平,因此,存在着不精准的问题。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借助无创介入脑科学研究技术手段探索人脑神经活动,使得在大脑功能区以及功能联结等微观层面探索道德活动的神经机制成为可能。目前,对德育神经科学研究很有价值的研究工具——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提供高分辨率的脑活动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的脑成像工具;另外一类是能够以毫秒的精确率记录脑在学习活动中变化的工具。

(一)观测大脑活动,整合评估信息

脑成像工具能够清晰展示脑活动的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将大脑区域与相关道德过程联系起来,为评估任务的设计提供神经科学证据。常见的脑成像工具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 E T)、经颅磁刺激技术(T r a n s c r a n i a 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其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追踪活体动物中的标记分子(例如代谢、排泄和基因表达等)来提供功能评估。[6]经颅磁刺激能够暂时性地和可逆地激活靶向皮层区域的神经元放电,它为人们了解不同脑区在特定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可能。[7]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磁共振仪检测由局部血流量和血流容积增加引起的局部磁信号变化,判断负责加工外部刺激的脑区位置。[8]有学者对28个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进行了系统性文献综述,比较个人在思考自己面临道德困境时和判断他人行为的道德适当性时脑区活跃区域的差异。[9]不同的道德问题,在大脑中会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借助脑成像科学技术,不但有助于神经科学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参与道德决策的行为过程,而且有助于确定在道德选择时参与评估阶段的大脑活动区域。这些信息,可以为教师设计评估任务提供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道德学习水平。

(二)记录大脑变化,丰富评估内容

记录大脑变化的研究工具,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能够以毫秒的精确率展现学习活动中大脑的变化信息。这些技术工具,将精准记录脑在学习活动中的变化,能为评估学生的道德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位于不同脑区的神经元细胞电位具有潜能(potentials),当细胞受到刺激就会激活产生电流,从而表征外部道德行为或内在道德情感活动。这些神经表征基本都是多区域的,会形成一定的联接,这种联接被称为神经环路。神经环路的激活,不仅涉及认知加工的脑区,还涉及道德情绪、意志等相关脑区。

近年来,随着技术快速发展,便携轻巧的设备已经问世。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传感器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内置于无线便携式电池供电系统,这类设备可以穿戴,方便运动,[10]为道德行为的评估提供了便利。对于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如果主要以道德认知状况来判定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公正。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道德决策与道德认知、道德情绪、道德意志等都有联系,不能简单以道德知识的记忆和道德行为的出现与否及熟练程度来判定一个人的道德现状,应当结合知、情、意、行多方面的信息予以全面评估。

基于神经科学的视角,优化德育课程成效的评估既不应该是与道德学习相割裂的单独活动,也不应该是补充到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应该做到“评”与“学”的有效融合。

(一)基于神经科学优化课堂提问等评估任务

当神经细胞受到评估情境的刺激时,将引起大脑内神经环路的改变,影响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神经科学研究提出的“个人经验—大脑—心智/行动”的动态交互理论,有助于理解道德学习经验、人脑以及相应心智与行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在评估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环境,可以刺激学生的脑神经细胞活动。有研究者提出,可以从“基因—分子—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神经系统—行为—表现”的不同层面对学习活动进行测量。[11]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脑际神经活动具有同步性,是学生迁移能力形成的标志。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表达的意思时,师生双方大脑激活模式会更加接近。高效的教学活动使得师生的大脑活动产生同步性,并随着师生之间的反馈和信息交换而发生动态的改变。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课堂评估任务。一般而言,教师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神经科学研究启示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应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师生之间要共享回答问题的成功标准。当学生回答情况理想时,教师应在予以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解说这样的回答好在哪里,即向学生显性化表达和分享教师心中的成功标准。当学生回答不理想时,教师应与学生展开对话,了解学生为何这样回答,学生心中的成功标准是哪些,再以协商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和完善自己心中的成功标准。当师生心中的成功标准达成一致,学生就能尝试将它迁移应用于其他问题的解答活动中。

(二)基于神经科学创新具身型表现性评估活动

神经科学为研究德育课程评估提供了一种超学科范式,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观照学习者道德学习的外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过程和生理机制。[12]这使得德育课程评估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即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其课堂的表现与心智的发展都需要被重视。具身心智实现于情境的约束中。认知必需呼应于情境的状况和变化,而不是对于情境的单向投射,这就要求突破过去以逻辑符号表征世界的局限,将内部心智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13]

教师可以围绕切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生活情境设计评估准则,借助布置恰当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感悟反思,借助外部評估环境创设丰富学生的道德学习经验。一方面,适当的评估情境能促进学生做出非功利性的道德判断。一项脑成像的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个人参与程度高的情境中,会诱发出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得他们不能理性思考并加以判断,从而作出非功利性的义务论道德判断。[14]另一方面,适当的评估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道德本身具有评估功能,它能够识别周围社会现象的“善”或“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体对社会现实的一种了解和把握,不断完善个体的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15]支持性的、“善”的评估环境能满足学生安全感的需要,能让学生更自信、更放松地投入学习状态,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亲社会能力的发展。

以移情能力的评估为例,已有研究表明,在特定环境中充当道德代理人,学生能够发展移情能力。[16]由此,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体现移情的影视资源并让学生填写心得和回答问题,进而了解和判断学生的移情能力水平,还可以让学生在剧中扮演相应角色,这样,学生会更能理解剧中的人物并借此发展自己的移情能力。这就落实了以评促学、学评融合。

受神经科学的启示,德育课程评估关注到道德学习的神经机制,孕育出新的生长点。德育课程评估一方面要做好学习段评估,借助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工具,评测德育课程成效如何;另一方面要做好学习性评估,创新具身型表现性评估活动,不断提升德育课程成效。指向道德学习的课程评估,凸显出以评估促进学习进而提升德育实效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12-5].http://www. 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曾文婕.德育研究科学化何以可能:来自神经科学的启示[J].教育研究,2021(7):94-102.

[3]曾文婕.从课目教学知识到课目学习知识——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0(8):142-149.

[4]陈思宇,黄甫全,伍晓琪,等.学科德育何以可能:来自神经科学的发现[J].课程·教材·教法,2019(8):85-92.

[5]张冲.中小学德育评价与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75-80.

[6]Peterson R A,Gabrielson K L,Johnson G A,et al.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1:Non-invasive imaging as a problemsolving tool and translational biomarker strategy in toxicologic pathology[J].Toxicologic pathology,2011,39(1):267-272.

[7]Yeh N,Rose N S.How ca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be used to modulate episodic memo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1):993-1027.

[8]唐一源,张武田,马林,等.默读汉字词的脑功能偏侧化成像研究[J].心理学报,2002(4):333-337.

[9]Garrigan B,Adlam A L R,Langdon P E.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moral decision-mak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oral evaluations and response decision judgements[J]. Brain and cognition,2016,108(1):88-97.

[10]成晓君,刘美焕,潘亚峰,等.教与学的大脑:人际神经科学助推教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21(11):1993-2001.

[11]周加仙.教育神經科学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

[12]周加仙.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与实践:教育神经科学的贡献[J].全球教育展望,2016(8):90-101.

[13]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2006(6):92-99.

[14]江琦,纪婷婷,邓欢,等.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64-69.

[15]江琦,侯敏,等.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6.

[16]Schuitema J,Dam G T,Veugelers W.Teaching strategies for moral education:A review[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8, 40(1):69-8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神经评估大脑
“神经”语录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跟踪导练(三)(2)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神经”病友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