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朴素教育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县级中学样本

2022-04-05李卫东

中小学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石门朴素中学

李卫东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何为优质教育?如何办好优质教育?怎样在县中办好优质教育?这也是每一个基层教育者永恒的追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家乡的县中毕业,师大毕业后又回到县中教书,迄今曾在五所高中工作过,其中有四所是县中。可以说,县中的教育教学贯穿了我的教育人生。这些经历在带给我丰富人生体验的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产生了研究县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在成为石门中学的校长之后,我的这种使命感愈加强烈。诚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特色,不同的地域生发不同的教育模式,但究其根本,学校教育都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教育者也都始终以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因此,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认为好的教育,其本质永远是朴素的。

朴素教育应该是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是践行“简简单单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教育。在《论语》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师徒两人的对话,重点都落在了一个“素”字上面。其所要表达的重点思想,正好贴合了老子所言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一句。素,就是朴素,而朴素正是“道”所呈现出来的面貌,虽然这种面貌已经“朴素”到近乎“无名”,“朴素”到近乎“微小”,但普天下的万事万物却没有一个不臣服于它的;离开它,万物就不得生长。但朴素之“道”到底是什么,却又需要我们反复实践、探索、总结、提炼,甚至怀有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寻找到五彩缤纷、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世界深处的教育规律。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目的是推动人的进步发展,使人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众多利益追求者的博弈下,教育者往往很容易遗忘自己的初心,模糊自己的职责,甚至把一些功利需求“演变”为自己的教育目的,如为了学校的排名,为了家族的荣耀……尤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域内人们生活方式、社会文化、阶层结构的转变,在竞争更为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更难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即便我们意识到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往往仍然在特定目的的实现上。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教育最“朴素”的初衷。那就是,教育不是为了让“人”成为特定目的的附属品,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诚如石门中学首任校长李景宗先生所要求的:“要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要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思想是多么纯朴,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多么深情。

因此,朴素教育之“道”,在于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真正做到“支持每一个人的发展”,即保证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得到发展的权力及机会。学校的作用即在于,为学生将潜在能力转向现实能力创造条件,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还是教育管理环节,都应尊重“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帮助他们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成为自我,激发他们自主选择、自主成长的力量,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石门中学从行政级别上说,是一所“县中”。虽说学校招生范围扩展到整个佛山市,但绝大部分生源來自于南海本区。长期以来,中国的县级中学绝大多数以大量的时间投入为表象,促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全力以赴,通过研究高考,应对高考,以获得高考佳绩为唯一目标。这种模式也是基于县域的教育环境——学生及家长对高考的现实期望非常高,而学校为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按照最“经济”的原则,集中资源只干一件事:高考。政府及学校对教育的评价视角也主要是升学率。这又倒逼“县中”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偏好”)定位于最大化地追求高考成绩。近年来,随着国家新课改、高考招生改革及城镇化的推进,之前很多高考成绩不错的“县中”纷纷衰落,石门中学仍能在重重压力中取得骄人成就,正是师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共同努力,持续探索朴素教育之结果。我们从朴素的教育实践,走向有目的、系统的教育设计,始终立足现实,理解处于县域教育生态的学校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发展城市文明的追求中,秉持最朴素的教育认知,即:朴素的教育,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朴素的教育,是与地方特色文化交融互动的教育;朴素的教育,更是坚守“立”人之德为先的教育。

扩充学校发展资源。学校教育有边界,但学校发展的资源没有边界。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进步已让学校的“栅栏”和“围墙”变得不再重要,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也成为学校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县中地处县域,更需校长打破学校发展的“资源边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推动校企合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看世界”的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方面,石门中学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也是社区关系的一部分,校长要创新家委会的运作方式,使家委会充分发挥对学校的建设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比较孩子成绩、接受教师抱怨的机构而存在。一切为了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朴素的教育之心,需要校长努力去认同并成为比自己更大的实体中的一份子,这一点十分关键。作为一所有社会担当的名校,石门中学还通过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出去,助力打造良好教育生态圈。

基于历史和现实,石门中学与当地地方文化互动频繁。石门中学的育人目标、学校文化和课程中都有体现岭南经济文化特色的具体内容。学校最初的育人目标就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所因而大力支持和帮助学生创立粤剧文化兴趣小组、咏春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团。学校还积极引进当地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比如企业家进校园、佛山非遗文化进校园等等。这一切都支持着石门中学浸润于岭南、佛山文化,形成独具“朴素”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内核。

优化学校内部关系。朴素的教育管理之“道”,在于化简为繁,将看似简单的常规行为“问题化”,给予适当压力,订立明确目标,实施成就激励,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个性的教师发挥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在于化繁为简,将看似复杂的教师关系、教师角色“简单化”,以提供挑战、鼓励合作、错位发展、相互分享,避免年级、学科组和教师个体之间的合作停留在“舒适区”。这要求校长花费更多时间,和教师们在一起工作,将自己变成他们关系的“凝合剂”。

而优化师生关系,是优化学校内部关系最重要的内容。为此学校推行了三项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导师制”。石门中学作为一所县级中学,师资力量不能与大城市的名校相比,但引导老师们积极为“人师”、努力为“人师”,对于育人异常重要,因此学校积极探索了一套具有石门中学特色的育人机制——导师制。导师制的第一大特色是全员性,即每名教师都有机会担任导师,每名教师都有指导对象,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或课后体育锻炼、心理指导和兴趣引导等。第二大特色是全体性,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要牵挂的学生”,如此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第三大特色是全面性。导师制从高三年级开始试点,初衷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之后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铺开,导师指导内容不再局限于学业,而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大特色是全程性。导师制不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关心学生可持续发展;导师的指导工作不局限于高中阶段,也依托生涯指导发展课,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二是“教练制”。朴素教育必须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据此,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对部分在学科方面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就为其创造发展特长的环境,在其常规学习的基础上,为他们配备学科专职教练,实行总教练负责制。比如学校的信息学特长生培养小组,就以特级教师江涛老师为总教练,以梁冠健老师为助理教练,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集训队”这一“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打通学段之间的壁垒,使得有天分的学生可持续发展,并最终通过集训队的培养达到较高水平,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这种机制培养的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而且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三是“学生发展指导制”。朴素教育不仅关心学生“当下”的成长,而且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把教育拓展到人的生命全过程。为此,石门中学在2016年成立了佛山市第一个“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学校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一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中心现拥有一个国家级实验项目、四个省级课题;参编了两套省级教材。在全省率先开设了生涯必修课,并承办了广东教育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研讨会。

不管是导师制、教练制,还是学生发展指导制,都体现了教师敬业乐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这也成就了最简单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纷扰中坚守教育的本真,实现最朴素的教育。

县域中学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又要理解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着眼于学校的总体发展,把学生的学业成就对标名校,对接高校,实现县域中学学生与家长最朴素的升学追求。

石门中学在传承百年历史文化精髓与发掘现实潜力的结合点上,提出“办新时代‘朴素教育’,育未来社会引领者和建设者”的办学理念,而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为此,学校着手构建新时代“立人课程体系”,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从立德、立言、立身、立业、立品五个方面全方位育人,旨在培养“大写的人”“站立的人”。其中的“立”,指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涵育”或“树立”。

“立人课程”旨在统整“知识-能力-态度”的课程目标,其实质是将“接受学科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促进个人学习、个性价值形成”的教育教学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立人课程”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以下几个依据:

其一,确立课程具体目标的依据,是学科素养的发展目标兼顾学生需要和兴趣,区别于“应试”导向的单一训练、提分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二,确立融合和统整的学科育人目标,明显区别于单一的学科教学目标,鼓励差异性,而不要求单一类型的“个性”,尊重学生潜能的差异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其三,确立“具体知识”与“真实经验”的活动课程目标,凸显知识迁移的训练,同时更注重培养回归现实世界、真实生活、社会场景的问题处理的智慧,是学生通过课程“社会化”的客观依据。

学科“结构”、内容“重组”和结构“耦合”的课程设计思路,是为了以朴素之道,育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依托系统、有逻辑的课程设计,思考如何突破“县域”局限,培养更为“完整的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遵循基本的、恒常的价值观——崇尚人性的美善,崇尚日常的生活之理的人。基于此,石门中学构建“立人课程体系”,目的就是为了让教育回归人性,通过教育教学发展健康体魄与心理、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培养人文情怀与艺术审美力,引导学生科学探索与社会实践,培养传承以“本色”与“精诚”、“拼搏”与“协作”为核心价值、能够服务与引领地方经济、现代文明的高品质人才。

五“立”共同“立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丰富而完整的,颇具特色的立人课程体系。

“立人”课程体系中, 育人目标中五“立”的具体指向如下:

立德,重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学生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立言,重在引導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协调沟通,做新时代的“发声者”。

立身,重在教育学生不但要加强身体锻炼,更要不断提高健康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身体健康不仅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

立业,是引导科学(社会)探索与劳动实践的“认知、情感与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立品,重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提升格调与品味。要让学生懂得,不仅自己要追求美好生活,别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与自己息息相关,因此应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

立人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培养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因此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体验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综合化和应用性;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和包容性;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学校秉持朴素教育之道,致力学科课程的延伸与拓展,聚力课堂教学中率先探索,逐步与主要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构建“扬长发展”课程和四大特色发展课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并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的面向未来社会的领军人才。

时代变迁不改教育本色,沧海横流方显底蕴初心。石门中学近百年的教育探索无不诠释着“朴素”二字的内涵要义。作为一所县级中学,学校把朴素作为“办高品质学校和高品质教育”的初心,并长期坚守,通过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长阶梯,打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构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应有担当和贡献。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石门朴素中学
最朴素的人文
隔离朴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北魏·《石门铭》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朴素的魅力
诸暨市学勉中学
游石门涧
神秘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