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废为宝有妙招

2022-04-05孙民

中小学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生活

孙民

当前,环保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校也常常举办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其中,废旧物品创造性的再利用就是一大亮点,许多有创意的变废为宝的“作品”登堂入室,成为受人追捧的环保潮流。潮流之下,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一些声音——家长为了帮孩子收集空易拉罐,不惜买来整箱饮料倒掉,还有家长喝下三扎啤酒……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也有“变废为宝有妙招”这样一课,上过这节课的老师会感觉“妙招”千百条,转变观念最重要。是啊!如何上这样的课不失初心,少些杂音,的确需要我们实现观念上的切实转变。

“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教材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垃圾引入话题,老师们也常常从垃圾问题入手展开教学。例如,从上学路上同学们经常看到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环卫工人清扫垃圾,集中起来装进垃圾清运车……有的老师则通过组织调查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家里,一家人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在班里,全班同学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然后扩展到学校、社区乃至整个国家。最后,老师小结道:垃圾暴增,危害巨大!

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由近及远的教学思路是可取的,但是,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垃圾问题的现状,将这一环节作为课堂导入一带而过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从逻辑上讲,仅从现代生活中垃圾问题的现状是得不出垃圾暴增的结论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聚焦垃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垃圾的现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垃圾挤占着我们宝贵的生存空间;通过进一步探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除了生活垃圾之外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乃至医疗垃圾……污染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对人、动物、植物乃至地球及太空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教材以“暴增的垃圾”为话题,实际上是提示我们要用联系实际及发展的观念看问题,这是老师们容易忽略的。之所以说垃圾“暴增”,是基于我国国情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前乃至追溯到更久远的中国近代,我国的垃圾问题并没有现在这样突出。那是因为彼时中华民族长期处在贫穷落后的状态:工业不发达,“洋火”“洋车”“洋布”“洋油”……这些称呼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当时工业垃圾的产出可说是微乎其微。再观今日之中国,我们已建成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垃圾量“暴增”可想而知。彼时中国老百姓居住条件恶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人们追求的梦想,而今“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已然实现,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带来的新问题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建筑垃圾”的“暴增”;彼时物质贫乏,人们生活垃圾的产出量也很少,有很多民间俗语的生动注解:“肥水不流外人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以人们对于衣服的态度来说,对比如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观念转变,不难管窥生活垃圾“暴增”的来势之猛。

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不是过去的人们比今天的我们更加“环保”呢?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表象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映射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如果说中国人过去垃圾的产生量很少,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节俭的观念,今天我们相对富裕了,生活状况发生转变了,是不是就可以无节制地生产垃圾呢?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今天更要教育孩子们,要从资源、环保的角度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节约好习惯。简言之,即过去人们因为“物力维艰”而节俭,今天我们崇尚节俭是在观念上超越前人,是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珍惜人类资源而节俭。

同样是节俭,随着时代变迁,其内涵在不断发展与丰富。这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所要明确的,正所谓“教人教己”,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觉悟,即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上好一节课,老师就要对这节课的话题有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问题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中讲授,但是,作为德育课堂,真正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有时不一定是课上所讨论的话题,而正是老师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的这样的素养。唯有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观念传递给学生,才能避免“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垃圾”问题“跑偏”。德育要传递必要的知识,更要关注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着眼培养学生发展地、联系实际地看问题的思辨能力。

有教师在执教“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例举了大量国外案例:日本有着严格的垃圾分类体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本公民的自觉行为,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垃圾分类;在德国的垃圾焚烧厂闻不到任何异味,在机械高度完善的德国,垃圾焚烧厂员工不会直接接触有毒物质,焚烧全程都是机械操作,垃圾焚烧带来的能量都用来发电,垃圾焚烧厂不仅不会对周围居民造成生活影响,还供给周围社区居民用电;美国废纸回收法律法规比较健全,1965年就颁布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案》,并多次修订,禁止随意倾倒废弃物,鼓励从源头节约并提倡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置废弃物和循环利用……

我在听课过程中,有一种感受在滋生,那就是我们很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很先进。作为成年人的我都有强烈的感受,教室里的孩子们会接收到什么样的心理暗示呢?对于缺少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他们而言,这样的心理暗示能培养文化自信吗?

课后,我与这位老师坦诚地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这位老师如梦方醒般说,她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她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她还坦言,输入关键词后,网页上首先会跳出这些信息……在交流中,我们都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肩上担负的责任。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同理,上好一节课就是我们老师的“作品”,课堂教学同样要有中国视角、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

在提出垃圾分类要成为全民新风尚之前,我们国家是不是就没有垃圾分类、回收呢?其实不然,我们都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随手扔掉的饮料瓶會有人收走,在我国城市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脏乱破旧的环境里干着垃圾回收、精细分类的工作。他们实际上是在我国全民垃圾分类之前,就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主力军。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发展了、进步了,产业升级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倡导全民垃圾分类,更高效地利用垃圾,节约资源,推进循环经济,这是发展的必然。今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但是不能忘记、仍需要致敬的是那些为着人类环保事业艰辛付出过的中国垃圾回收人!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才是环保时尚潮流中的“中国好人”“中国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执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更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在面临垃圾暴增问题时,我们中国的思路与策略是躬身反省,减少垃圾的产生,这是中国人的友善思维。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则不然,他们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垃圾场”,在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在集贸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进口廢旧服装。根据联合国2007年的报告,现在全世界每小时大约产生4000吨电子垃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了中国,仅美国一国每年就要把近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中国。这些电子垃圾如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某些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环境,大多对垃圾处理有比较严格的法律规定。出口垃圾的企业,一方面能从国内获得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可从出口目的国获得报酬。于是就出现了大量以各种非法手段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的不法行为。这些事实恰恰说明他们伪善与自私、说一套做一套的真实嘴脸。

面对一个高度信息化、高度开放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站稳立场的敏感与能力。在全世界推崇环保的潮流下,各种声音俱存,我们要学会辨别。曾几何时,瑞典“环保少女”格雷塔广受追捧,她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强硬要求全世界各国政府应该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二氧化碳完全零排放,为达到这个目的,要立即停止化石能源的使用,完全取缔燃油车、燃油飞机,全人类改吃素。她还要求中国人停止使用筷子……普京曾评价说:“没有人向她解释,现代世界是复杂且不同的,生活在非洲和很多亚洲国家的民众想要生活在与瑞典同等财富水平之中,那应该怎么做呢?”

2009年,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的重点是制定新的减排方案。然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众发达国家,却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环保”为旗号,打着“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算盘。美国不提历史,不提人均,单看总量,纯属偷换概念耍流氓。丁仲礼院士说得好:中国人是不是人,中国人要不要发展,凭什么你美国能肆无忌惮排放两百年,我们中国就必须为碳排放买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在世界舆论场中我们要坚持中国视角,发出中国声音。这也是我们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讲台的前提。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就会模糊立场,被“带节奏”,甚至成为别有用心者的“传声筒”。

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教育目标要落到实处,还是要从环保理念回归到日常生活行动中。

本课的重点内容应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垃圾的产生,我们可以让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中能行可行的实际,出妙招、出点子。遗憾的是,许多课堂对此往往是纸上谈兵,一带而过。比如,让学生说说减少使用塑料垃圾袋,用布料购物袋,可反复使用。除此之外好像别无妙招可言。其实,垃圾减量在我们生活中随处都有,关键在于我们想不想得到,比如拒收随处散发的无用宣传品、小广告。别看这只是举手之劳,拒绝你不需要的,减少消费,垃圾产生量自然会减少。类似这样的举措看你会不会“迁移”:点外卖时,拒绝那些最终会扔进垃圾桶的物品,包括塑料餐具、吸管、餐巾纸、手提袋以及小包装的调味品;在家吃外卖可能不需要上述物品,记得提醒外卖餐馆。在餐馆用餐时,可以尝试点炸薯条时不取用塑料勺,拿餐巾纸时只取一两张,不要拿厚厚一叠。要对塑料吸管说不,如果必须用到吸管,可从家里带上可反复使用的吸管,比如不锈钢或竹制的……生活中看着不起眼的小事,只要你有寻找“妙招”的心,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创意、小妙招,才是最能唤起孩子们环保理念的真实的日常行动,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会给人带来快乐的实际体验。这些真实的“妙招”应该充盈我们的教室,伴随我们的生活,贯穿我们的教学。

上这一节课,老师们往往会组织演练垃圾分类活动,太原有位老师在教学中,先介绍全国范围内垃圾分类的做法,之后具体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学生了解“4+2”垃圾分类模式。“4”大类指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和全国四类一致,“2”小类指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然后,组织“开火车投放垃圾”活动,现场效果很热烈。其实,我们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垃圾分类就是变废为宝的全民行动大“妙招”,垃圾分类搞好了,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效率就会更高、更便捷。我们要为垃圾分类颁个大大的“金点子”奖!作为小学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就像这位老师小结的: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垃圾分类,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要将垃圾分类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去,践行到我们点点滴滴的行动之中,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要人人争当垃圾分类小达人!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课上搞不搞废物改造的手工制作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不能将这一活动理解为“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全部,更不能为了上课展示的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给家长、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生活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