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水盂、砚滴浅析

2022-04-04缪慧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3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缪慧妍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房清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中水盂、砚滴作为代表性器物,具有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工艺精致、文化内涵深远等特征。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盂、砚滴进行分类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基本厘清其发展变化过程,并试討论二者的关联性。同时结合文献记载与器物形制,对水盂、砚滴体现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水盂;砚滴;文房清供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01

0 引言

水盂、砚滴作为常见的文房用具,在文人的书画创作以及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文房清供出土于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①,该墓出土砚、笔、墨、铜削、无字木牍等,是墓葬中首次出土成套的文房清供。而“文房”一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书·江革传》记载:“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②此处的“文房”一词指国家掌管文翰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类书写工具及辅助用品的代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房清供,器物种类、形制较前代有所增加,制作工艺更加完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其中水盂、砚滴在出土文房清供类器物中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器物形制具有承继性,同时作为文人笔耕丹青的重要辅助工具,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具特色的文人情怀与社会特征。

1 魏晋南北朝水盂、砚滴的分类

1.1 魏晋南北朝水盂的分类

水盂也称“水丞”,是“供磨墨用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水盂是从传统的盂类器物中分离出来的专供文房使用的器具,始见于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盂多为青瓷器,少数玉质、铜质。早期水盂以小型圆口的造型为主,一般体积较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盂依然保留这一特征,但逐渐开始出现动物造型的水盂。水盂在使用时“可用小勺从盂中酌水注砚”。其他情况下,使用者直接执掌水盂向砚内注水,但是水流方向及注水量有时难以掌控。本文根据水盂的造型特征,将其分成像物形和像生形两类。

1.1.1 像物形水盂的型式

像物形水盂根据水盂的造型特征、口径大小等分为敞口水盂、敛口水盂、侈口水盂以及直口水盂四型(表1)。

A型:敞口水盂。根据口沿、颈部特征分为Aa、Ab两个亚型。Aa型水盂③敞口,弧腹,平底。Ab型水盂④敞口,鼓腹,平底,仰折沿,束颈,腹中部饰二道凹弦纹。

B型:敛口水盂。根据腹部及有无器盖分为Ba、Bb两个亚型。Ba型水盂⑤敛口,无颈,弧腹。Bb型水盂⑥敛口,鼓腹,平底,有器盖。

C型:侈口水盂⑦。束颈,扁鼓腹,假圈足。

D型:直口水盂⑧。圆唇,扁鼓腹,平底微内凹。

1.1.2 像生形水盂的型式

像生形水盂根据水盂的具体形态分为蛙形水盂、鸟形水盂、兔形水盂和鳖形水盂四型(表2)。

A型:蛙形水盂。根据造型、口径分为Aa、Ab两个亚型。Aa型水盂⑨小口,短直颈,扁圆腹。Ab型水盂⑩敛口,尖唇,扁圆腹。水盂肩部和腹部周围分别堆塑蛙头、足、尾,整体呈蛙形。

B型:鸟形水盂k。放口,口沿无槽,又无摩擦痕迹,似无盖。底部为一圆形座,上为一鸟,展翅,双足立于座上,双翼及尾部刻有羽毛纹饰。腹内空,用以注水。

C型:兔形水盂l。呈兔形扁圆状。兔背有圆孔,腿、耳、尾等分别塑于腹部。

D型:鳖形水盂m。直口,整体为鳖形,头部上扬。

1.2 魏晋南北朝砚滴的分类

砚滴为“滴水于砚的器具,也叫水注”,是常见的文房清供之一,与水盂功能相近。《西京杂记》中记载:“晋灵公冢甚瑰壮,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n可知早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砚滴。砚滴形制自汉代至唐宋时期都没有明显变化,以动物造型为主,元以后造型繁复,在明清时期达到又一高峰。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砚滴)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另有一小部分砚滴以玉、石为材料。砚滴不同于水盂,一般有入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按压器身向砚内注水。本文根据砚滴的造型特征,将其分成像生形和像物形两类。

1.2.1 像物形砚滴的型式

像物形砚滴造型简单,出土数量较少,根据造型不同分为A、B两型(表3)。

A型砚滴o敞口,长颈,椭圆形腹,有把手及流。

B型砚滴p形似棒槌,一端为圆鼓腹,另一端为细管状流,腹部有心形小开口。

1.2.2 像生形砚滴的型式

像生形砚滴根据具体形态分为蛙形砚滴、狮形砚滴、羊形砚滴及神兽形砚滴四类(表4)。

A型:蛙形砚滴。根据有无足分为Aa、Ab两个亚型。Aa型砚滴q整体为蟾蜍形,蟾蜍作伏地状,口部有圆形小孔,扁腹,两侧贴塑四肢。Ab型砚滴r为直立蟾蜍形,背负圆管状注水口。蟾蜍前肢捧钵作饮水状,腹部微鼓。

B型:狮形砚滴。根据造型特征分为Ba、Bb两个亚型。Ba型砚滴s整体为蹲伏的狮形,狮背有圆形突起的流。Bb型为人骑狮造型t,狮四足着地作卧式,狮首微仰,狮背骑一胡人,头戴高冠,深目高鼻,双手抱一羊于胸前。

C型:羊形砚滴u。器型作羊跪伏状,直颈,鼓腹,羊角弯曲向后置于耳上,背部有一高二低的管状形流。

D型:神兽形砚滴v。神兽四肢伏地,口衔一耳杯,背部有中空圆柱,圆柱中插中空铜管,口部有小孔与腹部相通。

2 魏晋南北朝水盂、砚滴的时空分布

本文涉及水盂、砚滴主要出土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对其年代的判断,依赖器物形制、共存器物组合的年代特征以及墓葬年代。

2.1 时空分布

2.1.1 像物形水盂gzslib202204051053

Aa型水盂,标本出土于湖北黄梅县松林咀西晋纪年墓(M1∶31)。该墓葬墓墙及券顶处出土铭文砖有隶书铭文“元康四年九月大岁甲寅晋故中郎汝南冯氏造”,可知该墓葬年代为西晋公元294年后不久。另双凸字墓葬形制和“三顺一丁”的砖石砌法均为西晋典型的墓葬形式,所以可判断该墓出土水盂为西晋时期器物。

Ab型水盂,标本出土于湖北武穴毛家美西晋墓(M2∶2)。该墓葬出土铭文砖上隶书“永宁二年”字样,随葬青瓷器物特征与西晋时期器物特征相吻合,因此判断该墓出土青瓷水盂为西晋晚期器物。

Ba型水盂,标本出土于浙江东阳县李宅镇南朝墓。该墓葬出土纪年砖书有“元加四年”字样,判断该墓葬出土水盂为南朝时期器物。

Bb型水盂,标本出土于广东鹤山市雅瑶东晋墓(M3∶8)。该墓葬为单室长方形砖室墓,与广东部分地区晋墓形制类似,出土青瓷器形制、纹饰、施釉方法等常见于广东东晋墓,推断该墓葬出土水盂为东晋器物。

C型侈口水盂,标本出土于河南洛阳市吉利区北魏墓(C9M315∶扰2)。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下葬时间为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形式、形制均与洛阳孟津北魏侯掌墓相似,判断该墓葬出土水盂为北魏时期器物。

D型直口水盂,标本出土于浙江宁波市蜈蚣岭吴晋纪年墓。出土纪年铭文砖上刻有“太平三年”“永安三年”字样,发掘者据此推断该墓葬年代为东吴后期。该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形式也与长江下游地区吴晋墓葬相类似,判断该墓葬出土水盂为吴晋时期器物。

2.1.2 像生形水盂

Aa型水盂,标本出土于重庆奉节赵家湾东晋墓(M18∶13)。墓葬出土相似器物组合见于南京象山M8王仚之墓中,王仚之卒于泰和二年(367),墓葬年代定为东晋初年,故该墓出土水盂应为东晋时期器物。

Ab型水盂,标本出土于福建南安市皇冠山六朝墓(M16∶1)。墓底为“人”字形铺砌,符合福建两晋时期墓葬形制特点,且与同墓地其他东晋纪年墓形制相似,故判断该墓葬出土水盂为东晋时期器物。

B型鸟形水盂,标本出土于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墓葬出土的青瓷鸡首壶等器物为东晋时期墓葬典型器物,墓室结构及出土陶俑等虽更符合六朝时期墓葬特征,但发掘者认为该墓葬代表东晋时期的特点较多,因此推断该墓葬出土水盂为东晋时期器物。

C型兔形水盂,标本出土于江西省波陽县城郊北门西晋太康三年墓,判断水盂为西晋时期器物。

D型鳖形水盂,标本出土于瑞安市陶山桐溪,年代不详。

2.1.3 像物形砚滴

A型砚滴,标本出土于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墓葬(M2∶4)。墓葬第三层人骨随葬品中出土青瓷盏、青瓷碗等器物多见于东晋延续至南朝时期,因此判断同处于随葬品中的砚滴为东晋至南朝时期器物。

B型砚滴,标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年代不详。

2.1.4 像生形砚滴

Aa型砚滴,标本出土于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M8∶8)。出土特制刻铭青砖有“下邳国县建忠里谋显伯仲伯孝伯”字样。墓葬前室盝顶后室券顶结构与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南京将军山西晋墓M12前室形制相近。故判断该墓出土砚滴为魏晋时期。

Ab型砚滴,标本出土于浙江上虞市,为三国时期器物。

Ba型砚滴,标本出土于广州市西北郊桂花冈晋墓M4。墓葬为长方形砖室墓,与广州地区发现的西晋时期砖室墓形制大体相同,出土钱币有“大泉当千”字样,证明该墓葬年代晚于吴,发掘者结合同墓地的M3推断该墓葬年代为西晋时期,因此推断出土砚滴为西晋器物。

Bb型砚滴,标本出土于安徽舒城县,为西晋时期器物。

C型羊形砚滴,标本出土于安徽宣城县,为西晋器物。

D型神兽形砚滴,标本出土于河南巩义站街晋墓。墓葬“串”字形结构特征保留有曹魏时期墓葬遗制,随葬器物特征为晋代早期遗存,因此推断该墓葬出土砚滴为晋代器物。

2.2 特点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盂、砚滴进行分类及时空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可知,西晋时期为像物形水盂出土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时期。从分布区域看,像物形水盂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广地区均有出土,黄河流域出土像物形水盂具有地方特征,长江流域出土像物形水盂形制较规整,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并对两广地区像物形水盂产生一定影响。西晋时期像生形砚滴出土数量远多于东晋时期,类型也更加丰富,长江流域为出土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区域。其中不同区域出土的相同类型器物即使年代不同,造型也有共同特征,如黄河流域以及两广地区出土的狮形砚滴,造型基本一致。而像生形水盂与像物形砚滴出土数量较少。

3 魏晋南北朝水盂与砚滴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水盂以像物形器物为主,像生形水盂数量较少,砚滴以像生形器物为主,造型更多样、精致。从出土材料的统计来看,水盂数量明显多于砚滴,虽然后期砚滴数量有所增长,但水盂依旧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而砚滴作为水盂的替代品逐步参与到文房生活中。赵希鹄《水滴辨·晋人水盂》中提及“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研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w,可见水盂出现时间早于砚滴,且水盂因并不能满足古人全部的书画需求才催生了砚滴的流行。

水盂是贮水工具,没有配备水勺的水盂不方便执掌,很难掌握向砚中注水的度量,且口径相对较大,出水量及方向不方便控制,影响研墨的质量。砚滴的出现解决了控制出水量的问题,更加小巧精致的造型也减少了几分水盂的古朴庄重,更符合魏晋文人的自由形象。

文房注水器物从水盂到砚滴的演变,一方面是由于文人对更加方便实用的工具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以魏晋时期制瓷工业的进步为基础的。手工业者在达官贵人与文人雅士的要求之下改进文房用具的功能及形态,而文房清供的使用者也在制瓷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手工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gzslib202204051053

4 魏晋南北朝水盂、砚滴的社会文化内涵

4.1 水盂、砚滴与文学艺术

文人风气盛行是文房清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并以文义为业”,虽然时局动荡,但经济、文化事业仍在曲折进步,文学艺术也成为文人雅士宣泄、逃避的渠道之一,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舞文弄墨中,而文房清供作为必要的工具,也随着文化事业的盛行而发展。

九江国棉四厂东晋墓出土的青瓷辟邪水盂以及广州市西北郊桂花冈晋墓M4出土的青瓷狮形砚滴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元素,狮身两侧的羽翼形纹饰融合了波斯翼狮形象,而辟邪来源于东汉以来多种本土猛兽形象与佛教中狮子形象的结合,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希望社会安定、避除邪恶的心理,也反映了当时佛教盛行以及中西文化的密切交流,外来艺术形象的本土化处理与融合已经成为制瓷艺术的一部分。以文房清供为代表的青瓷器造型以及审美的变化,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自由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文房清供同时也寄托了魏晋文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像物形与像生形器物,分别代表了传统的几何构图美学以及逐渐兴起的对自然生命的崇拜。当时的文人显然比前代更明确洞悉了师法自然的内涵,像物形文房清供线条朴拙流畅,既是对前代瓷器造型的传承与改良,也是大繁至简的文人心境的真实写照。而像生形文房用具则与魏晋文人既追求精致典雅同时又尊崇自然的形象相得益彰。

4.2 水盂、砚滴与手工业

魏晋南北朝文房清供的快速发展与当时青瓷烧造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文房清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供少数达官贵人及文人使用、赏玩,器物的制造者依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烧造。二者在供求关系中不断推动审美需求的提高以及瓷器制造工业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浙江新昌东晋墓的发掘者曾对墓葬中出土的三件青瓷水盂x进行对比得知,西晋时水盂施黄绿釉不及底,而东晋时期的水盂通体施青绿釉,西晋至东晋初期釉较厚,东晋晚期时釉变薄,施釉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体现了魏晋时期青瓷制造水平的提高。河南孟津县马村晋墓M823出土的玄武形铜砚滴y,不仅能通过按压以改变气压控制向砚内的注水量,还兼具笔插的功能,设计者在龟甲右侧设一插笔孔,提升了使用者的书画体验。制造技术的完善也使文房清供更加实用化、精致化。从简单的水盂到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完善的砚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5 结论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盂、砚滴进行分类和时空分布研究,大致可以看出水盂在西晉时期是主要的盛水、注水用具,而东晋时期砚滴出土数量增加,逐渐呈现出取代水盂的趋势,二者的地域分布均以长江流域为主。从水盂到砚滴的演变,体现出瓷器烧造技术的进步和文人雅士对审美的不断追求。造型生动、精致的文房清供,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追求理想世界的道路上更深刻的精神信仰,也促使手工业在瓷器烧造中无限趋近气韵生动的最高艺术标准。

注释

①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6):41-61.

②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③刘松山.湖北黄梅县松林咀西晋纪年墓[J].考古,2004(8):93-96.

④t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穴毛家美西晋唐宋墓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18(4):48-58.

⑤赵宁.浙江东阳县李宅镇南朝墓[J].考古,1991(8):759-760.

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鹤山市大冈发现东晋南朝墓[J].考古,1999(8):92-94.

⑦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吉利区两座北魏墓的发掘[J].考古,2011(9):44-57.

⑧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宁波市蜈蚣岭吴晋纪年墓[J].考古,2008(11):44-53.

⑨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重庆奉节赵家湾墓地2004年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9(1):24-50.

⑩福建博物院.福建南安市皇冠山六朝墓群的发掘[J].考古,2014(5):37-63.

k南京博物院.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发掘报告[J].考古,1966(4):197-204.

l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江西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mp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陶瓷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n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o武汉大学考古系.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2006(1):30-47.

q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发掘[J].考古学报,2019(2):245-282.

ru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文房四宝全集:文房清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s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西北郊晋墓清理简报[J].考古,1955(5):43-49.

v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巩义站街晋墓[J].文物,2004(11):39-53.

w赵希鹄.洞天清录(外二种)[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x吴水存.九江市发现一座东晋墓[J].江西历史文物,1981(2):43-44.

y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孟津县马村晋墓的发掘[J].考古,2011(6):26-32.

参考文献

[1]严可均.全晋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文房四宝全集:文房清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陶瓷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
浅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浅析魏晋南北朝书法教育
魏晋南北朝联句诗初探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