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索看病”不可取

2022-04-03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痔疮直肠癌

如今,“网上搜一下”已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之一。有不少人在遇到身体不舒服时,去医院嫌麻烦,往往会在网上搜索答案。

可是不查不要紧,一查要了命——双手发黑可能是血栓,眼睛痛痒可能是青光眼、白内障,手抖是帕金森病,痰中带血是肺癌……看着网上这些“诊断”,怕是该给自己立个遗嘱了。所以有人起了个顺口溜:“搜索看病,癌症起步;癌症患者,无一生还。”

去网上搜索自己的症状,看哪些病符合,就自我做出诊断,是因为普通老百姓对疾病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症状”这一层面。但在实际临床中,“症状”这个要素,在疾病诊断中并不是唯一的依据。

单单从症状来诊断疾病,是非常不可靠的。比如同样是“肚子痛”(医学上称为腹痛),仅上腹痛涉及的疾病就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蛔虫病、急慢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等上百种。再比如“痰中带血”,这的确是肺癌的症状之一,但大多数痰中带血,都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比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或者天气干燥引起的鼻腔、咽部黏膜少量出血。至于“乏力”“肌肉酸痛”这类症状,就更没有特异性了,几乎所有疾病都有可能出现。

为何在网上搜索症状,对应的疾病往往都说得很严重?这其中,有的是为了博眼球。一篇文章,写得越唬人,吹得越神奇,题目越夸张,往往越有人看。比如,“90后小伙儿常年吃方便面,胃疼后检查竟是胃癌”和“胃癌应该如何筛查和诊断”这两个标题,哪个会更容易传播呢?显然,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不容易懂,也不太受关注。符合某个症状的常见疾病,往往多达几十种,真要全部罗列出来,估计不仅没人爱看,也看不懂,所以这样的搜索结果容易被忽略掉。

有时,把疾病往重了说也是为了引起患者重视。同样有便血的症状,可能是痔疮,也可能是直肠癌。如果直肠癌的患者被当作痔疮,那后果无疑很严重,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如果痔疮当作直肠癌,那无非是一场虚惊。作为医生,把可能最严重的后果告诉患者,为的是让患者足够重视,及时进行必要的诊治。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看病要基于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多个因素综合分析后,再做出诊断。在门诊,医生看到患者,就会对这个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状况、高矮、胖瘦、皮肤、眼睛、呼吸、走路姿态等有初步印象。比如,皮肤黯黑无光、体形偏瘦,会考虑慢性肝病;体形偏胖、呼吸喘促,会考虑心肺疾病……而这些信息,都需要亲自看到患者才能得到,这就是人们说“看病”的“看”字。

医生看了一眼患者后,就该询问病情了。症状的开始时间、诱发原因、轻重缓急、缓解因素、是否伴随其他症状、以前得过什么病、所从事的职业等,都是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这叫作“问诊”,是一项需要很扎实的知识基础、临床经验和沟通技巧的工作。在患者看来,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它们却包含了一个医生所有的经验和判断。正是有了问诊,才让医生从众多可能的疾病中抽丝剥茧,做出最接近真实的诊断。

接下来还要体格检查,简称“查体”,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比如对于乳房上的包块,有经验的医生摸一下,就大致能判断良性还是恶性;对于肺部和心脏的疾病,医生通过听诊器,也能获得大量的信息。

最后,医生再借助一些化验、检查,来验证初步的判断,或者排除一些疾病,或者发现一些隐藏问题,最终做出准确而全面的诊断。

医生看病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系统化的过程,需要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培养,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和临床经验方可胜任。普通老百姓想用“搜索一下”的方法来看病,无疑是把医疗工作看得太简单了。所以,有什么身体上的不舒服,自己又解决不了的,还是尽快去医院挂个号看看吧。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痔疮直肠癌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关于痔疮防治的科普知识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改善痔疮五药膳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藏医学对痔疮的认识及其问卷调查
蒙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云南白药加减治疗痔疮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