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分析
2022-04-03姜婷
姜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我国当前的“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亟待提高,要培养高素质、更专业的人才,应在国内的许多高校开展专门的教学课程,打造更专业的教师团队,为道路的施工输送更多应用型的人才,保证施工的效率、质量。这样道路的施工既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也可以加快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更能提升人民的满意程度、生活质量[1]。但是,现在我国“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一些专业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没有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在“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明显的弊端,制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应该进行课程设计的分析,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流程是[2]施工前期准备、清洁路表面和基础处理、路基施工、路面结构施工、工程验收。“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学校教师的讲解充分了解道路工程施工的流程以及施工手段。这门课程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具备科学理论的前提下,结合现实中道路施工的案例,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在教学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讲解中利用实际案例,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资源,让教学效果更明显,让课程内容更丰富,使学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2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3]教材更新慢、本科学校和高职院校教材差异较大、教材种类少。具体表现为现在的“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教学以书本教育为主。但课程教学的参考教材种类很少,主要针对的学生种类有两种,第一种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课本,这类教材的内容重点主要是围绕道路施工的具体操作来进行编写的,注重实践性教学而忽略科学理论的教学,书本的编写人一般为高职院校的老师。第二种是本科院校学生或者研究生学历学生的教材课本,这类课本的内容则主要偏重于科学理论的学习,忽视了与施工实践相结合,并且学习的难度很高,教材的编写人一般为本科院校或者研究生院校的教师。综上所述,教材的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2 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4]缺少实践操作、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少。现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师因为长时间工作地点都是在学校,缺少道路施工新动态,大多数的教师讲课仅仅以书本知识为核心重点,没有仔细考察过真实的施工现场,缺少施工一线的工作经验,不能带学生深入了解施工的重点。再就是在讲课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是一味地灌输思想,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多个小问题慢慢累积成大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难以形成强烈的学习意愿,最后难免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5]。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不合理的话,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3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的改良措施
3.1 打造数字化课堂,精选讲课内容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课堂形式和教材内容进行改良。教材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教材的形式也是可以变化的,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所有“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最新的案例,并且将数据进行整合传输到智能APP 教学软件,通过智能的分类打造不同的教学情景,并且针对专业不同的学生进行智能模拟练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6]。并且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也可以消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教材的差异,本科院校打破了只学习科学理论的传统方式,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的同时也补充了理论知识。在授课内容上也要将难点和重点问题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强化,比如,沥青的稠度控制在道路施工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授课时就需要将这部分在课堂上和课后复习中重点提及,加深学生的印象。
3.2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工程项目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多年扎根施工一线,经过无数的施工人员共同总结归纳出来的一门学科[7]。所以,学生单单凭借书本知识想要完全掌握这门学科是不现实的,必须要紧密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组织带领学生深入到施工一线。通过实地的观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施工技巧,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更新也是不及时的,深入到一线后可以遇到很多的突发情况,这些紧急事件可以填补理论层面的空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2)假期安排实习内容。与施工单位达成合作关系,利用学生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道路施工工地实习,与一线的工人一起工作,并且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保证第一时间解决。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要比在书本学习上得来的记忆更深。也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毕业之后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
(3)使用智能教学设备。老师通过互联网或者实际的拍摄,将施工现场的图片、视频通过多媒体或者“VR”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原景重现。比如,在道路铺设沥青过程的学习时,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施工现场,也能更深层次地了解施工过程。
3.3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由于“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很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有相应的实践经历。所以可以采取以下3 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1)加强与施工单位的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培训。与施工企业达成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进行学习,并且企业也可安排专业人士到学校举办讲座,通过与专业人士交流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2)利用学生实习期间共同进步。在学生寒暑假实习期间,一起进入一线操作、学习,可以及时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施工方法,也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共同进步逐渐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3)学校引进专业的教师团队。逐步放宽引进的标准,吸纳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到“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培训中,并且优先安排能力强的教师上岗,保证学生第一时间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以让专业的教师慢慢带动技能稍差的教师,逐渐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每个教师的专业技能。
3.4 优化考核环节
由于“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偏向于实践的学科,在进行考核时应该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其中理论知识的考核占四成,实践操作的考核占六成,主要是要考核学生是否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且不仅只有期末的考核,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的表现情况等也要加入到考核的环节中,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打分、监督,共同进步。
4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案例——以某道路工程为例
4.1 技术准备
前期施工应加强对相关施工图的研究,对施工图中和施工实际现场不符合的地方应集中讨论,并由建设单位通知设计单位进行相关修改。教师应和施工单位取得联系,带领学生旁听施工图交底现场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自身知识水平,学会自己审图,对于审图过程中的一些要点,教师和学生应当记下来,学习并体会施工人员的思路,从而夯实自身理论知识。
4.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施工一线,建立学生对施工实际情况的认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路基处理为例,教师应带领学生帮助施工人员清理路边的杂物,在清理过程中,带学生回忆路基填土、河塘路基处理的要点。放样时可以协助施工人员进行水平测量,在道路两侧位置完成标高的设置。施工项目管理方面,以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为例,应和施工企业联动,带领学生学习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掌握动态管理的思路。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科学组织工作的思维,让学生正确理解施工全过程所做的各项工作,进而有效控制施工全过程。在进度计划制定过后,应当建立学生纠偏的意识,使计划能够和实际情况无缝衔接,通过PDCA 循环,保证施工进度计划控制的科学性。
5 结语
本文针对“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改善教学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打造数字化课堂,精选讲课内容、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带领学生深入到施工一线、假期安排实习内容、使用智能教学设备、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与施工单位的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培训、利用学生实习期间共同进步、学校引进专业的教师团队、优化考核环节。本文总结的课程设计分析对于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