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共同体构建初探
2022-04-03高春峰
高春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研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因而,我们尝试对现有的学校教研组织形式改进和重构,在校本教研中构建教师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与创生,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开展调研活动,摸清教研现状
为了摸清我校现有教学研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研形式,本课题组成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讨。
本次调研主要问题涉及:教研活动有没有固定时间、多长时间开展一次合适、教研活动有没有明确的主题、活动主题是如何确定的、哪种教研活动形式更好、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老师们结合本学科组实际和自身实际如实作答。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校教师对此次调研活动都比较重视,展现出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校本教研的了解和认识方面也有明确的体现。
总体来看,老师们对当前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小组公开课”活动形式不太满意。认为这种教研形式没有活动主题;小组成员轮流做课,压力较大;而一个人备课、讲课,其他成员听课、评课的形式,小组成员之间缺少合作等。大家普遍希望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教研活动,希望组员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合作交流关系,渴望和授课名师面对面,和专家面对面平等交流等。
二、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广泛汲取成功经验
面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困境,我校教务处积极组织核心教研员商讨研判,明确了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的思路,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在校本教研共同体创建方面积极开展尝试,不断深入研究。
通过阅读国内外“教研共同体”相关的教育理论专著和网络文献,明确了何为教研共同体。我们认为,教研共同体(Teaching study community)是指在共同的目标前提下,由学科教师及其助研者(包括专家、校长等)构成的团体组织,成员之间有着共同愿景,是伙伴合作关系,在教研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影响、交流情感、分享资源和心得体会、体验学习研究带来的乐趣,共同完成教研任务。基于此,拟定研究课题,准备以课题为依托,以学科教研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文化为背景,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重塑我校教研生态,把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三、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构建教研共同体
“以科研带动教研”是我校的办学思路。多年来,一直把教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拟定好研究课题之后,马彦威校长亲自挂帅,主持课题研究工作。
首先,课题组成员大量收集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专家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通过梳理国外近30年来和国内近20年来的校本教研研究成果,了解校本教研的发展历程发现,中小学校本教研在与时代保持应有张力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由于中小学校本教研受制于基础教育过度追求应试价值的束缚,在育人自觉上仍存在明显不足,运行机制相对保守;第二,受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束缚,教师在教研合作上存在着合作不力、不深入的突出问题。为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校本教研亟须以新的格局和视野,提升育人的使命自觉,加快组织机制优化。
其次,积极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可行性进行论证。在胡新颖主任的指导下,对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点等一一进行确立。学校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专家指导。在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课题组拟定了完整的立项报告,积极完成了课题申报工作。课题开题后,借助学校原有的教研平台,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改革活动。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着手开展研究活动。第一,在原有年级学科小组的基础上,组建校级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数学学科教研共同体、英语学科教研共同体。第二,對参与教研共同体的老师进行培训,明确什么是教研共同体、教研形式有哪些改变、自己的个人角色有哪些变化、新的教研形式对个人成长的帮助等。第三,在三个学科分别开展教研活动。语文教研共同体举行了两次研讨会:记叙文(散文)阅读技巧和说明文阅读出题类型及答题技巧;数学教研共同体进行了两次研讨会: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新课和如何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英语教研共同体也举行了两次研讨会:听说课主题教研和写作课主题教研。每次研讨会分三个阶段进行:1.学科名师主题讲座。2.名师做课引领。3.学科组同课异构大赛。课题组成员分头跟进,如实记录观课量表,做好总结分析。
最后,课题组成员深入研讨,总结校本教研共同体构建和运行模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笃行致远,砥砺奋进,不负韶华。目前,本课题组进行的校本教研共同体创建实践研究初具雏形。前行的路上很可能荆棘密布,但我们坚信“付出就会有收获”!
注: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学校文化的初中教研共同体创建实践研究》(JCJYC21251606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46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