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上长安风,画中百年史

2022-04-03朱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摘要】作为一所具有光荣红色传统的高等专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群体以丹青谱写百年华章,其中也生动反映了上海与陕西两地之间的深情厚谊。在以刘文西老院长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学院几代优秀艺术家中,有不少皆因各自的机缘在求学、工作或生活中受到过上海文化和教育的熏陶与影响,这也赋予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以深刻的思想与宏大的视野,并在这种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折射出一部描绘百年民族复兴伟业的家国史、社会史和心灵史,为人民写真、为党史存照、为国家抒怀、为时代立言。

【关键词】西安画家;上海情缘;主题性创作;历史书写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181-05

【本文著录格式】朱平.沪上长安风,画中百年史——西安艺术家的上海情缘与大美情怀[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181-185.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安艺术地理空间的形态与演变”(项目编号:17JK0576)的研究成果。

名列全国八大美院之一的西安美术学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它是一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高等艺术院校,贺龙元帅是她的首任校长。从这里成长起来和走出去的艺术家,始终践行“艺术为人民”的宗旨,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美术奉献了大量优秀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坚持美术救国、美术兴国、美术强国是西美人的不懈追求[1]。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中青三代西美艺术家巧运丹青妙笔镌刻历史、写照时代、放眼未来,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和百年党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其中也生动反映着沪陕两地的不解情缘。

一、家国史书写:上海与西安的文化情缘

上海和西安两座城市的亲密关系,始于1955年的交大西迁,这是沪陕高等教育界的一段佳话,也是两地在新中国建设大背景下互利共赢的家国史之精彩书写,“西迁精神”自此名垂青史。西安中国画院画家张勇的工笔人物画《交大西迁教授群体》(见图1)就是表现这段历史的佳作,它刻画了将个人坐标嵌入国家蓝图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难、不负韶华的家国情怀。新时代西北地区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继承和发扬爱国、担当、奋斗、为民的“西迁精神”,使之成为淬炼品格、鼓舞志气、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亮丽底色,谱写第二个百年征程上追赶超越的崭新篇章[2]。老一辈艺术家中,曾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中西绘画的罗铭先生,其声名远播域外南洋,后应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之邀回国任教,与李可染、张仃合开中国画一代新风,并受到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和大画家齐白石等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3]。罗铭的绘画作品风格沉雄瑰丽而意趣盎然,其经典名作《飞跃秦岭》(见图2)《秦岭雪霁》等均是20世纪70年代多次深入秦岭山區写生的结晶,把素有中华龙脉之称的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表现得雄秀壮美,令人叹为观止。华山南连中华龙脉秦岭,向北俯瞰黄渭河谷,是五岳最高峰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罗铭曾数十次攀登华山写生,以《华山》(见图3)、《华山歌》、《西岳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等为代表的系列华山图笔力雄健、墨韵秀雅,故有“罗华山”之美誉。1959年,他奉调支援西北美术事业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30年,培养了许多长安画派的后起之秀,桃李满天下。可以说,西安美术学院几代艺术家都与上海有着密切联系,包括老院长柯仲平、刘文西,现任院长朱尽晖,美术系主任汪占非、国画系主任陈光健、工艺系主任樊文江等。今天上海美术界人士也有不少与西安美术学院有缘分,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陈青、上海师范大学绘画系主任苏岩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王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权弘毅、知名青年画家王小双等,都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师生校友。20世纪50年代初担任院长的柯仲平,1926年从北平法政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到上海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创造社和高长虹创建的狂飙社,1927年奉派到西安学联暑期讲习会演说《革命与艺术》,发动西北文艺运动,后又担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秘书,1937年奔赴延安负责边区文艺工作[4]。毛主席亲自提名他为创刊于1941年的《解放日报》第四版特约撰稿人,该报先后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解放后成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新中国成立之后,柯仲平以习仲勋同志领导下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身份兼任西北艺术学院院长。老一代艺术家以自己南征北战、丰富精彩的人生历程,见证着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家国史。

二、社会史书写:刘文西院长的艺术人生

20世纪90年代担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的刘文西先生,是享誉中国当代画坛的著名艺术家,堪称新中国美术史上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与标杆,也是20世纪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最伟大的人物画家,他以海量的优秀创作为人民写真、为历史存证、为时代立言,用手中的画笔书写了一部大气磅礴的艺术社会史巨作。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刘文西老院长及其夫人陈光健伉俪,都是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走出来的,他们自1950年在学校相遇相知,到1958年由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北上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扎根大西北,努力传承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延安革命圣地的精神基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理论体系指引下,刘文西力求将学院派的文化积淀与社会性的艺术行动结合起来[5],创作出大量写照人民的经典美术作品,也创造出许许多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在思想史和观念史的层面上实现了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的和谐统一,最终取得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实践在艺术领域内的重大成果,并因此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刘文西院长作为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和黄土画派创奠者,一贯坚持党的文艺路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认真深入基层生活,曾一百多次去陕北,跑遍当地26个县,走访上千座村庄,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创作了大量陕北革命历史和人民群众生活题材的作品,共计完成数万张速写,发表画作数千幅,出版画册近百种,仅中国美术馆就收藏其主题性绘画25件,其中9件荣膺国家级奖项。1977年,他创作了《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该画描绘红军长征胜利后与当地群众欢庆的场景,气势豪迈、群情振奋,并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制成宣传画,流传极广。同年,刘文西夫妇联袂创作的《战地黄花》(见图4),生动表现毛泽东、周恩来作为一对亲密战友并肩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场面,前景绽放的绚丽黄花凸显出革命乐观主义气氛。该画还以《历尽艰辛为人民》为题发表于1977年第4期的《延安画刊》封面,又被大量翻印成宣传画因而广泛传播。1984年,刘文西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以《山姑娘》获得银奖,为陕西艺术界在国内画坛发出了奋进新时期的最强音,极大地提升了西安美术学院乃至西北文艺创作群体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山姑娘》画面上四个女孩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脸上绽放出的幸福表情,与土堆上繁茂的野草、绚烂的山花和丰满的谷子粒和谐地融为一体。其青春气息、健康活力、纯真理想、乐观心态,为观者构建起一个与自然、阳光、劳动、公平紧密联系的广阔天地。之后,刘文西又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上以一幅歌颂负重前行、筑基强国精神的经典名作《基石》再获优秀奖。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刘文西应毛主席纪念堂之邀创作了那幅名声在外的丹青长卷《东方》(见图5),描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四位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纵论天下、畅谈未来的生动场景,兼具诗情与哲理,艺术性、历史性、思想性俱佳,令人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强大精神凝聚力,该画在庆祝建党百年之时隆重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董希文《开国大典》、石鲁《转战陕北》同列国家最高艺术殿堂。1997年创作的《世纪伟人邓小平》系列组画《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以及1999年创作的《春天》,则生动聚焦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开发的丰功伟绩,精彩地呈现出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和胸襟情怀。

刘文西老院长在扎根西北大地60载的创作生涯里,以昂扬的姿态向阳而生、向美而行,留下了《春天》《陕北人》《老百姓》《同欢共乐》《祖孙四代》《毛主席和牧羊人》以及历时十三年创作的煌煌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大批优秀作品,均广受民众欢迎。他积极提倡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世界学习,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兼收南北,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艺术主张,在此基础上突破既往的美学程式,形成雄健厚朴、大气中正的风采与格调,开创了反映时代新风的黄土画派:

1.熟悉人

刘文西描摹的主要对象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带有强烈的视觉指向性,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纯朴厚道、勤奋进取的老区人民,他们在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交融辉映的黄土地上,不断演绎出延安精神新的传承。他创作的精彩画面里,厚重的黄土地与滚滚黄河水哺育下的陕北人民,走过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走进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2.严造型

艺术造型是一个理性的逻辑过程,不仅指外形塑造上单纯的精确,还是充满强烈的理性色彩,是感性和理性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就像刘文西笔下的人物那微微翘起的嘴角,洋溢着一种动人的健康向上的美的韵律,这是画家踏实深入基层不断接近表现对象获得强烈的体验性反思的结果,迸发着鲜活生动的正能量和人生向阳的大美情怀。

3.讲笔墨

绘画有格局则笔墨活,无格局或格局狭隘则笔墨死,不同风格的笔墨虽没有必然的优劣之分,但显示的气度和胸怀是有高下的。刘文西的作品立意高、起点高、眼界高,有俯瞰天下的宏观视野,同时又落笔到具体的微观对象上,这种恰当适宜的中观视角,令其画中的人物突破了传统文人的局限,呈现出带有鲜明设计感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4.求创新

创新既是践行前三者的结果,也是实现前三者的前提。如果说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分别从内容题材、创作技法、传统标准三方面,为当代中国人物画规定了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互动情境或者说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场域,那么求创新就是在融合这三点基础上的一种必然的路径,由此艺术家才创造出延安文艺精神坐标下气韵生动的视觉史诗。

刘文西老院长从上海、浙江到西安的人生历程,就是始终遵循以一大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建党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以超凡的定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运用画笔展现大美中国、大美历史、大美时代的艺术人生。也惟有如此,才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延安文艺精神的鲜明视觉表征以及符号学意义上的象征图谱,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国化的实践典范和经典坐标,在各个年代均能引起中国大众群体的心灵震撼与审美共鸣。

刘文西老院长一生的艺术创作体现着生动的继承性、探索性、创造性,不论是为领袖画像还是为人民写真,都有气度、有力度、有温度,很好地做到了个性化与典型性的统一,堪称当代中国美术的丰碑。在60年努力发扬传统并实践传统资源现代性转化的漫漫征途中,刘文西老院长最终完成了新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的卓越创造,并因其标志性的成就而蜚声山海。在普天同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展,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为陕西艺术家举办的个展,共分“满腔真情绘领袖”“笔墨丹青为人民”“深入生活求创作”三大板块,展出167幅经典杰作,令观者深为叹服。刘文西夫人陈光健曾担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1964年创作的《窑洞小学》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年创作的《西去列车》(见图6)更使她名声鹊起。当时陈光健从古城西安登上由上海开往新疆的列车,并将震撼她心灵的日常场景凝聚成美好瞬间,借由画笔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她巧妙截取车厢一角的上中下三个铺位,生动捕捉和刻画老工程师、复转军人、女大学生这老中青三代不同身份的普通大众的神态举止,逼真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之后,陈光健又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上以《绿色边疆》再度荣获优秀奖。这幅画的场景取自陈光健深入新疆塔吉克族生活区所见,院墙树丛边的婴儿車里,乖巧的孩子躺在里面望向天空,年轻的母亲低头编织绣品,院内一角绿意葱茏,满蕴温馨甜美之感,其艺术成就足可媲美玛丽·卡萨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凯绥·珂勒惠支(K?the Schmidt Kollwitz)[6],为当代世界女艺术家中之佼佼者。刘文西、陈光健伉俪以执着的人民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从主题思想、图式结构、笔墨风格、形式语言等方面积极践行继承、转化、创新的艺术道路,为史存照、为国抒怀,堪称世间真情、画坛双璧,也为世人留存下一部极为精彩的以丹青书礼赞的社会史图像志。

三、心灵史书写:西安艺术家的上海情结

在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家群体中,有不少与上海有着深厚的缘分,他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融入了深深的上海情结,生动反映了上海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在其人生经历中的重要影响。其中最典型的艺术家,除了刘文西老院长之外,还有美术系主任和首任油画系主任汪占非。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创系系主任汪占非在国立杭州艺专求学期间,就参加进步文艺团体“一八”艺社,又在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与鲁迅先生交往密切,并担任上海进步刊物《文艺新闻》周报杭州特约通讯员,积极投入爱国救亡文艺运动。1938年奔赴延安,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建国后曾任西安市军管会美术组长、《群众日报》画刊主编、西安市美协主席,后调入西安美术学院工作直至退休,为学校发展和中国现当代美术进程贡献了毕生力量[7]。他是唯一一位有着国立艺专、左翼美联、延安鲁艺三重革命文艺背景的老艺术家。现任院长朱尽晖也是上海籍,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他在美院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西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著名国学大师、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先生。朱尽晖院长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了融合传统写意与现代构成手法的实验水墨绘画《西路军》(见图7),又以极富形色调度感和视觉创意的《宝塔山》(见图8)参加“红色艺履——百名画家走近红色圣地延安写生作品展”。2021年6月28日举行的西安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典礼上,朱尽晖院长以《心怀“国之大者”,描绘“国之大美”》为题勉励青年学子创业筑梦新征程。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曾长期担任上海分院院长,他为建党百年创作了《渡江战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见图9)《记写2020正月逆行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并领衔主创《“五四”运动》,参加了中国国家画院“国泰民安:人物画名家作品展”,可谓成果颇丰。朱尽晖《丝路冰川》、刘西洁《蔡元培》共同被选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朱尽晖《丝路冰川》和刘西洁《渡江战役》还双双入选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原工艺美术系主任樊文江也是上海人,作为中国设计学派奠基人之一,担纲过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装饰项目总设计。油画家兼水彩画家龚建中籍贯上海浦东,他在2009年为庆祝建国60周年以大家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过油画《转战陕北》。此外,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国画院创院院长苗重安,曾在20世纪60年代由罗铭先生引荐师事原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贺天健先生,颇得海上画派之潇洒意趣,又融汇长安画派之雄浑气度,以《井岗翠坪万年青》(见图10)、《龙羊峡的黎明》、《万里长城照千秋》等表现新时代祖国风貌与黄河风情的诗意化青绿山水图称誉其时[8]。其新作《延水长流》(见图11)参加了中国国家画院献礼建党百年的“山河锦绣——山水画名家作品展”。可以说,上述优秀的西安艺术家将其生命中浓浓的上海情结化为一种对国史、党史、军史的心灵抒怀,其丰富而精彩的美术创作堪称一部宏大的心灵史诗。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2019年10月,“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召开,深情礼赞为党史存照、为民族立碑、为祖国放歌、为人民代言的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们的倾情奉献和伟大创造。2021年6月,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2021年7月,系列巡回展览首展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启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和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与研究研讨会”也同时在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举行,旨在探索总结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用视觉图谱助力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激励今天的青年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与新中国同龄的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家群体,从建校之日起便将自己的成长道路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手中的画笔倾情描绘大美历史、大美时代与大美中国,同时也生动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上海元素,其作品有筋骨、有血肉,有风度、有温度,有分量、有力量,展示着对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家国史、社会史与心灵史的热切抒发和精彩书写。

参考文献:

[1]朱尽晖.美育与构筑文化强國[J].西北美术,2019(4):10.

[2]姚书志.“西迁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底色[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3]张热云.笔墨新风写新景——罗铭的艺术历程与艺术风格初探[J].荣宝斋,2019(11):168-187.

[4]丁静等.“狂飙诗人”柯仲平与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J].中国艺术报,2018

[5]屈健,刘艳卿.把人民画活——访著名画家刘文西[J].中国文艺评论,2017(10):118-126.

[6]力群.赞美母爱的抒情诗——评陈光健的工笔人物画[J].美术,1999(3):13-15.

[7]李青.百年沧桑 铁笔留痕——汪占非先生艺事记略[J].美术,2013(9):110-114.

[8]马鸿增.大美青绿的自觉建构[J].美术报,2013.

作者简介:朱平(1975-),男,上海人,艺术学博士,哲学博士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与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