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同云冈石窟外宣汉英翻译分析

2022-04-03冯洋洋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翻译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行业也逐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其中大同云冈石窟作为我国著名景点,基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石窟佛像及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不仅得到了国内旅游者的喜爱,而且广受国外友人欢迎,因此该景点的外宣汉英翻译也逐渐得到了更多重视。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针对大同云冈石窟外宣汉英翻译问题展开详细分析,简要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并探讨了生态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最后总结提出了解决外宣翻译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能为相关学者以及从业人员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大同云冈石窟;外宣;翻译

【中图分类号】H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133-03

【本文著录格式】冯洋洋.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同云冈石窟外宣汉英翻译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133-135.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1至2022年度重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冈石窟文化外宣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SKLZDKT202115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外宣传资料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得以凸显,因此为保障外宣翻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加强对外宣汉英翻译的研究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生态翻译学,顾名思义,就是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翻译的理论学说,其主要理念为生态整体主义,并结合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生态等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和探讨。其中适应选择不仅是生态翻译学最为主要的理论,也是整个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原则。实际翻译过程是由译者作为主导进行的,在此过程中,译者需要合理进行译文的“选择”,同时还需要结合读者的实际情况、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确保译文的适应性。在实际进行生态翻译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转换法,即在语言、文化以及交际三个维度下,进行适应选择转换,以此保障翻译材料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读性,确保实现自身翻译目的。最后,还需要结合读者对译文的评价和阅读感受,并遵循生态选择原则,对译文进行优化调整[1]。

二、大同云冈石窟外宣汉英翻译中的常见问题

(一)语法词汇错误

词汇语法错误通常是由于译者粗心大意造成的,这种错误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作为外宣资料,还会影响国家形象,因此翻译人员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以大同云冈石窟景区介绍翻译当中的句子为例:“The sakyamuni buddhs,15.5 metres high on the north wall……”,其中明显存在的拼写错误就是“buddhs”,根据原文意思,这个单词应为“buddhas”。此外,除了拼写错误之外,还可能存在单词之间的衔接问题,未用空格隔开、专有名词首字母未大写等情况。而且,在外宣翻译资料当中,除了简单的拼写错误等,还可能会出现语法方面的问题或者使用错误,例如,大同云冈石窟景区介绍原文中存在这样一句话:“窟中上方开东、西两个明窗。”某翻译资料当中将其译为:“On the upper part of each eastern and western walls is an opening used as a window.”此处“两个明窗”若将其翻译为“two openings”,明显更加符合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主谓不同、时态不同等语法问题也是汉英翻译过程中常见的情况[2]。

(二)文化背景差异

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将一种语言,在尽量保持其基本意思不变的情况之下,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工作,但是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在翻译时存在一定困难。而生态翻译学强调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双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例如,大同云冈石窟中,第一窟的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为释迦多宝像,上层为释迦像,而且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像。其中释迦多宝像是佛教当中释迦佛与多宝佛的总称,是云冈石窟的最重要造像內容,这种形式的佛像在北魏时期十分流行。在很多外宣翻译资料当中,会将此类佛像以音译的方式翻译为“Shi Jia Duo Bao”,这样翻译不仅难以传达出佛像的文化背景和渊源,而且外国游客也难以了解到景区文化,对此就可以将其翻译为“Many Jewels Buddha and Sakyamuni Buddha”,以便外国游客理解。再如,大同云冈石窟景区中,四方佛包括南面释迦牟尼,西面阿弥陀佛,北面释迦多宝,东面弥勒菩萨,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单纯音译之下,会影响国外友人对景区景点的了解,对此,就可以将其翻译为:“Four Buddhas (Aksobhya Buddha in the east,Ratnasambhava Buddha in the south,Amitabha in the west and Amoghasiddhi Buddha in the north).”

(三)中国式英语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按照原文资料中的中文习惯进行翻译的情况,这种生硬的直译,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理解资料内容,还可能会闹出笑话。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进行汉译英时,存在很多通用表达方式,能合理地表达相应汉语的意思,不仅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又能避免翻译过于生硬的问题。例如,在翻译“请勿践踏小草”等一类的句子时,可以直接使用“keep off”[3]。

(四)交流功能失真

交流功能是进行外宣汉英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生态翻译学当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翻译材料的交流功能,这种交流功能既包括文化交流又包括内容含义的交流,若译文材料无法保障其交流功能,就说明翻译是无效的。译文的交流功能实际上就是确保原文所表达的含义以及相关文化等能科学、合理地传达给阅读者,确保阅读者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含义。导致交流功能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用词不当,以及原文信息增减不当。由于中外文化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大同云冈石窟作为我国著名景点,其所介绍的内容以及包含的文化背景较多,而且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译者结合实际文章内容和英语语言特点,适当进行信息增减,并通过添加注释译文的方式,确保翻译资料的交流功能。

三、生态翻译中的注意要点

在进行外宣材料汉英翻译的过程中,为保障翻译材料在语言、文化以及交际维度方面都能有着较高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受众在阅读翻译材料的过程中,能准确、明晰地了解大同云冈石窟的景点内涵以及其文化背景,需要充分应用生态翻译理论,加强对双方文化特点的重视,明确相应翻译意图,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读者感受的重视,以此达到材料翻译的目的。

(一)重视文化特点

语言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指语言的形式,也包括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和途径,也是文化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不同的国家,其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也各不相同,与此同时,文化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语言在其中也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因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想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保障其交际功能的有效发挥,就必须结合其背后的语言文化特点以及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也正因如此,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必定是在相应文化背景之下,针对不同语言、文化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进行有目的性的交流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不同语言之间的直接转换。

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不同,因此文化积累也不同。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之下,其语言习惯和特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之下,为保障译文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就需要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遵循适应选择观点,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进行科学翻译。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词汇积累以及语法搭配等基础能力,还需要充分了解两国的文化以及语言特点,建立相应文化观念,加强对原文语言文化内涵以及相关信息背景的了解和研究,并能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等,进行合理翻译,强调双语文化的交流[4]。

(二)明确翻译意图

任何翻译工作都是具有一定意图的,例如,书籍的翻译是为了进行故事阐述、知识传递、文化交流,企业外宣翻译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在国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产品的推广,扩大企业服务范围等。因此,要想确保翻译资料的实用性就必须要在翻译之前先明确翻译的意图,才能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并以实现该翻译意图为目標,合理应用相应翻译技巧和策略,以此保障翻译目的得以达成。对本文所讨论的大同云冈石窟外宣翻译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外国游客提供该景点的相关旅游信息,展示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等,并向游客介绍云冈石窟景点的内容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等,进而帮助游客更好地进行景点的游览,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有效交流。因此,在实际进行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在保障原文意思能得到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合理进行适应选择,进而获得高质量翻译文本,以此达成相应翻译意图。

(三)重视读者感受

读者作为翻译资料的主要使用者,其对译文的阅读感受和接受程度是评判译文质量最为重要的标准,因此在实际进行资料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加强对读者感受的关注,深入了解读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知识文化水平,以此判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并分析读者对译文的预期,同时还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译文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此保障译文的质量,确保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读者能有较好的阅读体验,真正实现文化宣传和交流。

四、解决此类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转换与重组

转换与重组是汉英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方法。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不同,因此为保障信息的准确传达,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被译语言的特点合理进行词句的转换和重组。除此之外,由于汉语当中很多词汇没有与之匹配的英语单词或者词组,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转换重组确保译文的合理性,尽可能保障读者的接受度。例如,大同云冈石窟的介绍中,提到了“伎乐天”一词,一些翻译资料中直接通过音译将其翻译为“Ji Yue Tian”,国外读者往往难以理解该词的意思,伎乐天指的是佛教当中的音乐神,通常以手持各种乐器,以飞天的造型翩翩起舞或者以演奏乐器的形象出现,而“Ji Yue Tian”这一翻译难以描绘出其实际含义,因此可将其译为“Flying fairies with music instruments”。

(二)适当的增译和减译

为保障翻译的准确性,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合理地进行词汇的增减处理,以确保句子能更加流畅、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其中删减法也称作省略法,主要是针对原文中可有可无的词汇或者句子,若对其进行翻译可能会与英语语言习惯相悖,或者出现赘述的情况,影响句意的表达。而增补法就是根据句子的实际含义,合理增添词汇进行翻译,以此确保翻译内容更加顺畅、合理,易于理解[5]。以云冈石窟景区某一段介绍为例,“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起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建,到孝文帝正光五年建成,前后计60多年。”某网站将这一段介绍翻译为“Yungang Grottoes were started construction from the mid of Northern Wei,after the Extinction and Reactivation of Buddhism,Yungang Grottoes have been under construction for more than 60 years from HePing Period,to the fifth year of ZhengGuang Period.”“太武灭佛”以及“文成复法”这两段历史与云冈石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此翻译版本当中并未明确表示出这两段历史的主语,就可能会使读者产生疑惑,无法明确这两个典故在译文当中的作用,因此,应将其翻译为“after the Extinction of Buddhism by Emperor Tai Wu and Reactivation of Buddhism by Emperor Wen Cheng”。

五、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针对大同云冈石窟外宣汉英翻译当中的常见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从文化特点、翻译意图以及读者感受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翻译过程中的要点内容,并提出了通过转换与重组、适当增译和减译等方式解决实际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综上所述,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加强对双方语言文化特点的分析,同时明确相应翻译目的,并对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阅读感受等进行充分研究,通过科学的翻译技巧和方式,进一步增强译文的合理性以及可读性,以此实现文化的良好交流,达成翻译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兰堞.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桂林红色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问题与对策[J].英语广场,2021(16):18-22.

[2]刘小凤.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汉英翻译[J].作家天地,2021(12):42-43.

[3]朱明珍,唐丽君.旅游景区语言景观中公示语的英译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6):80-81.

[4]邝玉坤.生态翻译学在翻译教材内容设计中的建构与应用研究——以《汉英翻译教程》为例[J].英语广场,2021(08):108-111.

[5]黄兰堞.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以桂林红色旅游景点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20,37(03):95-99.

作者简介:冯洋洋(1987-),女,山西长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语言学研究及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