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船政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03徐明
徐明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中,有新闻报道称:“直播间销量最高的前十个单品中,中国制造的就占据七到八个席位。在中国自主品牌的商品正逐渐赢得国内Z时代年轻人认可的同时,殊不知中国制造背后却有着‘中国智造’的一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在这一字之变的背后,体现的不仅是制造观念的改变,更是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文化理念的改变。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从事专业技术领域,如果仅仅只是拥有出色的技术手段,却没有与之相配的职业素养、文化操守和工匠精神,必将很难在未来多元化、复杂化的时代站稳脚跟,很容易出现技术瓶颈、发展停滞或职业失德的问题,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中十分关键且重要的一环。而高职院校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走出自己的优质之路,就必须把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把自己的积淀和底蕴展示出来。这些年来,在高职教育的很多领域,还存在着过于看重职业技能而忽视职业文化,过于看重工匠技术而忽视工匠精神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对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投入不够,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体现在技术能力上的培养,更要体现在文化情怀上的培养。
如何在高职教育中融入文化建设呢?中国不缺少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很多时候却“身在宝山不识宝”,反而舍近求远到处寻觅,一窝蜂地跟着别人去学,结果没学到别处的优秀文化精髓,反倒让自己身边的优秀文化明珠蒙尘了。船政文化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文化底蕴,也是立校之本,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弘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不禁反问自己,从百年船政文化中学习到了什么?历史的硝烟是会渐渐散去的,先贤的足迹也是会渐渐远去,但文化的影响却不仅不会消散和过时,甚至历久弥新,常读常新。
力学笃行的实践观
被誉为“船政之父”的沈葆桢,对于船厂的建造之法有过一段精彩而准确的描述:“凡船身所有斗榫衔接处,莫不有图,各不相混,曲直、尺寸志以洋字,令中国木匠一一辨识,俾按图仿制,可以不烦言而解。又于船坞之右临江口岸创造船台,其造之之法,先用木椿长二三丈余者,以云梯悬七百斤铁椎,数十人挽绳击下之与平地而止,星罗棋布,粘合无间……”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沈葆桢对于船厂的建造可谓是了然于胸,头头是道。对于船厂建造的强烈愿望,希望民族能够早日强大自我的炽热梦想,使得沈葆桢完全不满足于书本和理论,而是完全地投身到实践运用中去,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放在今天,你很难相信,一个主持船政事务的人,却对船厂的具体建造之法如此通晓,这更像是一个工匠而非一个领导者。这点恰恰反映出了沈葆桢力学笃行、学以致用的实践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已经从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予以了充分确认,而我们教师是否做好了把这种政策的重要性转化为现实成果的重要性的准备呢?
职业技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个学生想掌握一项技能,并且用这个技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价值,为工作的行业奉献价值,为社会提供价值,那么仅靠课堂上学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不妨做下假设,当我们遇到具有某项才华的学生时,我们能够给他提供什么?我们能否提供最前沿的教学教材,让他迅速掌握?我们能否提供足够丰富的经验,来让他与现实应用接轨?我们能否提供足够多元的艺术审美,使得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的精神需求?这些问题,无疑都对教师提出了严苛而紧迫的要求。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学院里的艺术家离开了他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忽视了原来的手工艺,却不一定是艺术创作上的幸福。何况学院主义往往是没有真生命、真气魄的,往往是形式主义的。真正的艺术生活是要与大自然的造化默契,又要与造化争抢的生活。现实生活的体验才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现实里的实践体验才是其核心。
在教授学生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我时常会有一种紧迫感。其根源就在于,作为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建筑装饰设计是一门较为现代化和时尚化的行业。如果闭门造车,照着教材依样画葫芦,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是被时代淘汰的“展览品”,因此每次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时候,我的身份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跟着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进步。所以,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等方式,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必须的。
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的不是站在讲台上拿着教案和教辅照本宣科的塑像,而是要做一位能够具有教育实践能力的劳动者;需要的不是只能给学生历史和案例的内容供给者,而是能够把这种内容转化为技术的传授者;需要的不是一味埋头在教案和PPT里的文本生产者,而是能够真正参与到产教一线的历练者。教师要有主动获取职业技能知识与本领的意识,要有主动参与介入职业技能创新与发展的意识。只有主动亲历,教师才有切身的体悟和感受,才有实用的技能来教授,才有站在职业浪潮前端的说服力,才能意识到改变的危机和机遇。
老树新生的创新观
回顾船政的历史,沈葆桢在技术革新上就一直走在前头,他非常重视轮船技术的改进,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和变化,比如把木肋换成铁肋,把旧式轮机换成轮新式卧机。他认为:“旧式轮机用煤过费,外国近又创新式卧机以为兵船,取其机器与水面平,可以避炮也。创新式立机以为商船,取其机器所占舱位无多,可多装客货也。煤较省而机较灵。”无论在性能上还是耗材上都有了大大的提高。当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更不能有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之心,唯有号准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多深入現实的前沿地带,多倾听年轻人的心跳声,才能屹立于改革的浪潮之上。
2019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福船非遗建造技艺及船文化,被福建省教育厅认定为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一。这个基地的成立,可以说大大提振,也大大刺激了船政学院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荣耀感。福建本土并不缺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做到既能够弘扬本土传统优秀文化,又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走进新时代的欢呼声和喝彩声中去,这是问题的关键。
从2019年起,我带领学生参加了两届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花艺”的项目。“花艺”赛事,主要包含中国传统插花和现代花艺两个方面的创作内容,可以说中国传统插花是主要体现传承,体现底蕴,体现文脉;而现代花艺更追求设计,追求创新,追求变化。事实上,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应该如同“花艺”一般,既要注重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弘扬,更要注重现代技术的革新与变化,两者如同马之两骖,缺一不可。
職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无疑需要多方面的合力与改进,比如提高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比如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比如提高办学条件等,但我以为更为核心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对象 “人”的问题。教育始终是以“人”为本,而教育的适应性改革也应该建立在“人”这一基础上,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人的技术理念的革新,人的艺术审美的提高,这些都是关键性的元素。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能在这个时代不是真的完全失效或者成为摆设,而在于我们该如何用创造性的眼光来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于发展中赓续,在传承中创新,历经岁月风尘却依然华彩焕然。“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作为传统文艺的代表,喜剧作品从最初的“坊间乐谈”,到如今的“三堂会喜”,其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喜剧已非数十年前春晚中博观众一笑的凤之毛、麟之角,而是遍地开花:喜剧艺人在综艺中频繁出镜;喜剧公司纷纷拥抱商业模式;喜剧表演也逐步从舞台走向银幕。然而,在庞大的文娱消费市场中,喜剧文化热浪潮起潮落背后的问题也慢慢显露出来:笑点恶搞、包袱重复,转型之路刻不容缓。
自我肯定的人才观
1866年,沈葆桢创办了“求是堂艺局”,也就是今天船政学堂的前身,他把学堂分前后两个学堂,前学堂主要学习造船,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甚至还“特开书画二处,择聪颖少年通绘事者教之,一学船图,一学机器图,庶久久贯通,不至逐末移本”。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大批具有造船、航海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属于职业技术的领域,谁又能说学技术就不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代名词呢?今天的我们都把船政学堂赞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可见当时人才之济济。
然而到了今天,学习技术的职业学生,对技术本身都会产生怀疑和自卑。在指导学生参加“花艺”职业技能大赛之前,我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来自学生的质疑:参加“花艺”会不会影响学习?参加“花艺”对毕业就业有用吗,花艺能成为一门手艺吗?能登大雅之堂吗?这一个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认知问题:像“花艺”这种技能,并不被当成正统的技能学习来看待,也不被当作有价值的职业本领来看待,更多的是属于不务正业,属于玩票性质。这种认知源于一些人重学历而轻技能,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固有思维。
技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强加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更强加在职业学生的身份上。学生前面挂上“职业学院”四个大字,就似乎凭空矮了一截,“学习差”“没前途”“混日子”等标签不一而足。这种观念,不仅是学生自己都这么认为,教师一样也难以避免。
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令我印象深刻。有一位参赛的女生,在插花上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激情和动力。本来我们已经加班到晚上11点,早已饥肠辘辘,累得如软脚虾一般懒得动弹,可她却一个人继续练习到一两点才回宿舍。我们总是习惯把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定位成不爱学习、不肯学习、沉迷娱乐的形象,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认知评价也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但是好的职业教育,却可以给他们打开另一扇实现人生价值的窗户——那些富于创意、肯于实干、善于琢磨的学生,她们只是缺少一个让她们掌握技术本领的机会和舞台而已,而事实上职业教育承担的就是这个作用。
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很多时候更像是为不能读书而做的一种自我调侃,但我现在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不是自我调侃,而是自我认知,自我明确,自我实现。教师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才能因材施教,让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发挥才能之处;同时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而这种灌输不是靠说教,是靠技术,靠本领,靠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来体现的。
永不止步的学习观
教育工作,既要求我们是行业上的一个专家,也要求我们是一个杂家。我现在从事的建筑装饰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多体会,多向前辈们学习,小到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环节,大到理解岗位上的一些方向宗旨,都要谦卑请教,用心钻研,跟上发展的形势。职业技术有非常明显的与时俱进的特点,每年出新几乎是常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设计新思路,挖掘新选题,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动态,一个“新”字时刻在提醒自己要有学习的态度,增加本领的信心。放弃学习,就意味着难以胜任岗位职责。越是信息爆炸似的呈现时代越要警醒,浮躁与泡沫在这个时代显著出现,个人静心学习,潜心打磨本领,更是一种品质上的修为。
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信息爆炸、技术腾飞的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就来源于:在保证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适用于时代,不落伍于时代;在保证我们教师的水平、眼光和技术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不拘泥于学院里的小天地,不忽略现实里的风云变幻;在保证我们的理论能够真正有效地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并于实践相长方面;教师需要对“本领学习”提出了一个高质量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人,把这个本领学习当作教学的根基,不断地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质量,不被老思路和套路束缚住,要勇于突破旧理念、旧技术、旧眼光的局限,才会赢得真正的主动、真正的优势,从而能够有信心地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卢美松.沈葆桢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等.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4]张作兴.船政文化研究[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
[5]沈岩.船政学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黄尧.职业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汤伏祥.沈葆桢的船政实践及贡献[J].福建理论学习,2016(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