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对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2-04-03曹苗苗郭煜
曹苗苗 郭煜
研究缘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各项工作,必须要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以大力弘扬新时代交通精神,为干部职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江苏交通运输行业证明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符号体系。江苏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近二十载,积淀丰富、成果频出、成效显著,在体系研究上也有所探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行业文化建设体系,各机关单位与基层组织的文化建设大多只是按照行业文件的建议和要求,遵循品牌创建、典型培育、活动开展、设施建设等惯有路径和方式,在形式、载体和内容上同质化趋向严重。对于江苏交通运输行业而言,无论是文化载体,还是文化内容,都亟须提档升级、创新突破。
传统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风险却在加速而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险社会悄然而至,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行业如何对抗现代性带来的系统风险,文化建设似乎是可行的解决路径之一。以文化统合和引领,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软实力”来应对风险频出的未来发展。有目的性地、有针对性地、有能动性地开展行业文化建设、释放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这都是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在逐梦“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征程上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文化生态学:一种思考的理论视角
何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与历史现象,文化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既能够凝结在物质之中,又能够游离于物质载体之外,是特定人群在在客观世界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科学与意识形态等,是不断积累、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在研究文化这一庞大范畴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JulaiH.Steward)通过对印第安人的研究,看到了文化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在20世纪的中期开创了文化生态学,他通过考察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对文化选择的限制以及人类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开辟了文化研究的崭新路径,其于50年代出版的《文化变迁的理论》,标志着文化生态学的产生。在斯图尔特看来,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的环境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和平衡的学科。虽然后期有学者批评文化生态理论过分关注物质环境,指出其可能陷入“技术—经济—环境”决定论的陷阱,最终忽视文化的自觉性;但这种将人看作生命网络中的一员、强调文化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变革进化的动态视角来分析文化的方式,依然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江苏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生态适应
行业文化需要适应共存共生的生态环境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除了平原、丘陵与少量山地外,江苏省还拥有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共26个海岛。而从水文条件来看,长江横贯江苏东西433千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千米,海岸线长957千米。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总体呈现出河渠纵横、水网稠密的特征。
多样而丰富的生态地理环境,催生了多样化的交通文化。四通八达的平原地区孕育了“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主骨架;明末清初就初具形态的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也得益于江苏与多省相连的地理位置,推动徐州进一步成为了苏北交通重镇。2019年江苏全省迈入高铁时代,设区市全部开通动车。水网密布,航道悠长,这也使得水运历来在江苏省的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益于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健全运输方式,搭建起综合、立体、全方位的交通网络,形成覆盖公路、铁路、航空、港航、邮政等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拥有机关、事业单位、行业企业等多种主体,包含建设、管理、执法、服务等多样功能。由此,交通运输行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车、船、站、路、桥等交通运输子文化;也催生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管理、服务、执法、科研创新等特色文化。
但生态环境是彼此相连的,是共生共荣的生態整体。在各行业区隔中成长起来的组织文化,势必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是继续沿着自有的轨迹发展,还是适应性地彼此交织、形塑体系?整体性、开放性、包容性,是一体化行业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无论是长三角一体化,还是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都一致推崇集约化发展模式,以进一步深入探索一体化发展机制。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以来,交通线路成环成网,苏北苏中苏南干线铁路通道全面打通,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更加完善,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智能化交通建设逐步提升。上述种种,都在呼唤文化能够跨越交通种类界限、融合为更加有机互联的整体。
文化内核的流变
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功能,是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组织机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交通运输行业的文化内核却在不断转换。以始建于春秋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为例,其修建的初衷是运输兵力,征服他国;即使是隋朝时期南北贯通、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管理以及维系政权的稳定。因此,交通运输的文化内核更倾向于缺乏主体性、以纯粹的政权服务为根本。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建国初期三年经济恢复期、改革开放前二十七年以及改革开放后三大阶段。每一个阶段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心各不相同,因此,行业文化的表现差异也颇大。
1.百废待兴,先行恢复
“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在三年恢复期中,交通运输行业与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保持了高度一致,其内核在于“恢复”“整顿”以及“修建”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成对私营运输业的改造,实现国有化”。这一时期的行业是“衰弱”的,是“残破”的,是“百废待兴”的。因此,行业文化是从零开始建设的。这一时期的行业文化是受到外部行政力量的指引与规划的,其凭借着“基础性”的地位获得了“先导性”的角色。这种起步状态也为后期行业文化奠定了基调:行业强,则行业文化强;行业弱,则行业文化式微。
2.完善基建,稳步前行
1953年起,交通运输行业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国家投资向交通运输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在交通运输的具体分类中,内河航道逐步畅通,国际、国内的水路网络初具雏形;高等级公路建设里程逐年增长;民航事业从准备到开航,再到整编之后的国际航空运输发展,逐渐扩大了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交通行业正逐步迈入正轨,装备数量的增加、通行里程的增长、交通业态的多样,都宣告着稳步前行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的文化内核更倾向于“稳扎稳打”,各交通部门的建设发展为行业文化提供了实践基础;但是初具雏形的交通运输行业还尚未形成明确的文化个性,也并未形成健全立体的文化体系。
3.高速跨越,转型服务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关部门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铁路部门连续六次大提速,公路水路与港站枢纽等全面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内核与行业同步获得了“扩张性”,开始不断吸纳各类文化要素,改革、服务、管理、超越等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关键词,主体性与个性都越发明确。此外,交通运输行业不仅需要继续支撑国富民强,更需要“打铁自身硬”,做实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交通运输总体上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再到跨越式发展追求“交通强国”的奋斗历程。交通文化的内核也在逐步转型,从最初承担重任、先行先导的职能,过渡到协同发展、稳定增长的角色,再到改革精进、锐意进取,最后回归到引领发展、服务国民的准绳之上。文化内核的演变更接近于“螺旋式上升”,是由低級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交通运输事业在与全国交通保持发展一盘棋、同步调的基础上,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时序上要较全国提前五年左右;另一方面,江苏海江河水运资源突出、科技创新资源突出、市场服务意识较为成熟、治理管理规范高效。因此,江苏交通的文化内核更应该增加“智慧”“绿色”“低能耗”等底色,在尊重“协调为内生”特点的基础上保持“先进”,奋力“先行”,做好“示范”。
文化标志物的利用
在文化内核不断流转的发展历程中,原有社会结构中的诸多仪式行为、观念文化、遗迹遗址以及具有物质载体的文化内容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例如,京杭大运河苏北段,蜿蜒千年而生生不息,不仅为沿岸城市注入了快速发展的动力,更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直至今天,仍是“黄金水道”的苏北运河及其沿线的古渡口、古漕运,依然可以让今时今日的我们领略到曾经享誉世界的水利大国的英姿风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开凿精神,响彻水岸、雄壮高亢的船工号子,以及逆水行舟、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都成为价值极高的文化印迹。历经千年,“大运河文化带”再次焕发出崭新活力,大运河文化及其沉淀物,折射出济世惠民的政治理想与合作沟通的祖先智慧,进而继续向全世界展示着京杭大运河的神韵与魅力。
当以文化标志物的视角审视公路建设的时候,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纯粹原始的精神力量。道路修建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简单原始的阡陌交通到有机结合、连接贯通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建筑材料也从泥巴石子到普通的水泥,再到沥青混凝土。科技的融入、工艺的改进赋予了路面材料更先进的属性,但作为原生状态的“铺路石”精神以及更具使命感的“开路先锋”精神却刻入交通运输行业的文化内核,被传承、弘扬和发展。这是一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公路”的价值取向,折射出交通系统长期以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从业者争当“开路先锋”,助力社会和经济迈向高峰。
再将目光投向国外,作为伦敦特色的红色双层巴士(Double-deckbus)就是一段历史后交通运输文化的标志物。1954年伦敦巴士开始进入城市,主要是为了解决伦敦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由于伦敦街道狭窄拥挤,双层巴士可以提供更大的运力;而红色则可能是为了在工业化都市灰蒙蒙的底色中增加一抹亮色。围绕着红色双层巴士,民众形成了“公交优先”的意识,城市中开辟出“公交专用道”以及设立清晰的道路指示标识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一交通运输的标志物甚至成为英国的象征,向全球人民展示了著名的“伦敦八分钟”。
对于江苏交通运输而言,车、船、站、路、桥各子行业,建设、管理、服务、执法等方面,均存在着大量文化标志物。这些都需要系统性、差异化地保护、开发与利用。仅在近十年期间,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就留下诸如润扬大桥、溧阳1号公路等丰富的建设成果。这些标志物,都代表了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的文化成果,需要差异性、体系化开发与保存。是将这些资源原地保存,加入观光、休憩、旅游等因素建成可体验的综合文化空间;还是搜集、整理、归纳相关的文献、图片、物件等,构建专题博物馆、展览馆、体验馆;再或是借助文化中的时新样式,打造交通专属IP形象、制作基于社交网络传播的短视频;或开发设计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交通主题小游戏等,这些都成为江苏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在演进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月,刘友兆.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评价[J].农业科学研究,2015,36(02):71-76.
[2]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5):58-64.
[3]刘舟.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湛江人龙舞传承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1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