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关键性问题分析

2022-04-03黄丹华胡丙杰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思想

黄丹华 胡丙杰

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提出要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推动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格局,制订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1],如何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攻破关键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数据情报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

(一)思想教育的专门机构建设体量迅猛增大

2014年,上海市在基础教育阶段多年实践学科德育的基础上,开始在本科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2017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肯定上海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并向全国推广上海经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2]:“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各地迅速反应,以广东为例,在“2020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查得广东省本科高校共70个,并根据数据在这些高校的官网调查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情况,55所高校(78.6%)已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10所高校已成立但时间不详;13所高校(18.6%)未成立;2所军队高校没有公开官网,数据可见37所高校(52.9%)是2015年后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思政的政策提倡及实施后,相关高校已快速作出反应,及时成立专门的机构,为课程思政的顺利推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课程思政研究关注热度飞速增大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实行课程思政,大学生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受育人教育,也在大学整个课程接受育人教育。[3]此后,各地高校陆续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并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如表2以及图1—图4所示,截至2021年1月,我们以“课程思政”及“课程思政+高校”为关键词,统计近年课程思政发表论文的数量变化,“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两个数据库都显示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均以2018年为转折,此后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正好印证了课程思政这一政策推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研究。

二、高校全面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几个关键问题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阐明制定该纲要的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4]我们认为高校全面有效推进“课程思政”,需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着手,使其落到实处。

(一)课程思政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手价值引领

思政教育中思政课程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传授,课程思政则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传承,做到知德双栖。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5]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中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对公民个人行为层面提出相应价值准则,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课程思政应在课程既有的框架和知识结构基础上挖掘知识的价值意蕴和文化基因,让当代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因此,现阶段对于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核心问题首先需要考虑如何探索和挖掘相关专业课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相契合的学术文化和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思政育人的资源。例如医学院校,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医务工作者英勇抗疫的事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取得关键性胜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回归知识的价值性。

(二)多学科联合共建,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

确定价值引领的方向后,实现多学科联合共建、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是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捷径。由我们前期统计的文献数据可知,2018年以来课程思政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目前对于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探索思政元素。但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思政元素稍显杂乱未成系统,不便于学习效仿和深入探究。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应改变过去的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目前已初成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专业平台,并作为桥梁搭建好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指导,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脉络,建立一个资源库作为共享平台,通过联合研究等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块梳理搭建框架,再在其下建立以各学科分类为子目录,组织各学科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热点新闻、教师日常工作、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发现等多个维度,挖掘适宜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充实到资源库,图书馆亦可结合自身信息情报挖掘等优势,在资源库的建设中为“育人体系”提供服务。资源库建设不仅能集百家所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且各学科亦可在这个共享平台提取适合的思政元素,融合到专业知识进行传授并及时反馈效果,取精去糟维护平台资源,这样将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同时也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诚信友善的优良品格。

(三)以学生的获得感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教育新时代,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不可以生搬硬套,需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应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新时代的思想和学习特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6],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8%,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0.3%、20.6%。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占网民整体的46.8%;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4.55亿,占50.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占比达99.7%;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笔记本电脑上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2.8%、28.2%和22.9%。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进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中国大学也积极进行应对。2013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2018年,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共计490门国家精品慕课。2019年,教育部认定推出第二批共计801门国家精品慕课。诚然,课程思政要做到渗入各个学科领域,润物细无声式育人,仅仅靠这些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社交特点,运用更多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除了电脑版网络教学外,尝试更多的手机版网络教学,运用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形式,通过微信、QQ、抖音、官方微博等平台,运用互动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时政知识的最新案例相结合,融合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成果,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现实说服力和精神感召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的积极性,以逐步实现学生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认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全国高校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教学方式全面从面授改为线上,使多年难于推动的网络教学得到了极大的促进,教师快速掌握网络教育技术和能力,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更新,大幅地提高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可行性。今后,我们应趁热打铁,结合当代青年的思想和学习特点,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师强化培训网络平台软件的使用,提升线上教学的技巧与能力,通过线上课程开展在线课程活动。坚持以社会热点和真实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

(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中国特色

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和高频词,如何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目前尚没有系统的评价指标[7],但若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系统,课程思政则难真正落地。2020年1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启动的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方案中[8-9],均对既往的评估指标作了重要调整,本轮评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与资源”中强化思政教育的指标考评,将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成效、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直接明确列入重要的指标。诚然,这是“以评促建”的重要信号。本轮学科与专业学位评估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维度评价体系。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及成效。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重点考察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国际交流等方面情况,突出科学研究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强在学质量与毕业质量相结合的学生质量评价。在學质量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学生参与度和贡献度;毕业质量坚持整体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相结合,注重用人单位评价。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评估体系,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创新。教育部本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对思政教育指标的考核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并明确了目标,但基于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特征和复杂性,建立的评价系统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今后,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务必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扭转既往“五唯”顽疾及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并做出定性评价,才能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才能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结语

“课程思政”成为现阶段各个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我们不断以创新理念和方式推动“思政课程”的建设和落地,将追求转化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精神价值,从而达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一男,张继伟,高恩泽,等.思政教育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展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3):8-1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周立斌,于海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8(31):52-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2021-02-03.

[7]樊姣姣.医学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29-3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20/202011/t20201102_497819.html,2020-11-03.

[9]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s7057/202011/t20201126_501861.html,2020-11-23.

[本文系广州医科大学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利用‘大思政’重要契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01012)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