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座”道“席”
2022-04-02
上古时代,没有凳子椅子之类坐具,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席地而坐的人,在起身之前必先跪,古代称为“长跪”或“跽”,都是挺直上身而跪,表示庄重和恭敬。如果两脚和臀部同时着席,两膝上耸,便称为“踞”或“踞坐”;如果两脚再向前伸展,以手着膝,形如簸箕,便称为“箕踞”或“箕坐”。“踞”和“箕踞”,都是轻慢随意的态度。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高足坐具传入中原,于是席地而坐渐为垂足坐(坐在椅凳上,双脚着地)所取代。
“席”是编织成的铺垫用具,铺在室内供人坐卧其上。人们登堂入室必先脱鞋,然后席地而坐。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一般席铺两层,铺在下面用竹篾编织的席叫“筵”,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编织的席叫“席”。“筵”比“席”略长,二者统称“筵席”。古人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所以引申出“酒筵”“酒席”等词。到了近代,“筵席”泛指酒席。
古人坐席十分讲究,出席宴会发言时应尽量靠后坐一点儿,以避免唾液横飞;就餐时应尽量靠前坐一点儿,以防止汤汁玷污坐席。
古人坐席有尊卑高下之分,《史记·项羽本纪》关于“鸿门宴”座次的记载:“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居于主位,东向坐。南向为上位,坐的是项羽的父辈范增,可见范增在项羽军中地位之尊。在鸿门宴的坐席中,张良地位最低,故“西向侍”。所谓“侍”,就是在主人一侧陪候。
古人席地而坐,故称座次、席位为“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筵席词语,例如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各位,叫“入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称为“主席”“客席”;空着座位等候,叫“虚席”;陪同参加宴会,叫“陪席”;退出宴会,叫“退席”;站起身来暂时离开坐席,叫“避席”;对人表示尊敬,直起身子致意,但两膝仍着地,叫“膝席”;席间议论过人,使他人相形见绌,叫“夺席”;在交谈中移坐向前,凑到别人跟前,叫“前席”;席间不辞而去,叫“逃席”;朋友绝交,叫“割席”等。成语“席上之珍”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席珍待聘”意为怀才待用;“席不暇暖”形容奔走忙碌;“席地幕天”指以地为席,以天为幕,形容胸襟旷达。
现在,虽然人们普遍使用椅凳沙发一类坐具,但仍习用“席”来代表座位。在正式会议场合,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参加者为“出席”,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的为“列席”,没到的叫“缺席”。“主席”本指宴会的主人或主持会议的人,后引申为国家、党派或团体的最高领导职位的名称。“首席”本指最重要的席位,后引申为职位。“末席”是席位中最靠后的,由此有了谦辞“叨陪末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