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2022-04-02张锦兴晋中信息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理念

张锦兴 晋中信息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实践背景

“课程思政”是我国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崭新高校教育理念,是我国新时代课程发展建设的“革命”,是推动我国实践教育提升的航标。课程思政目的是为了挖掘各级学科思政的教育元素,强调各级各类学科与思政课之间的联合效应,充分提升各学科的育人格局,形成全科、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政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中指出:为构建高校课程全面育人擢升体系,要加紧“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课堂的深入改革;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健康第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综上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学科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应只以运动参与技能和身体健康为准,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继而肩负其技能、政治教育、思想引领的多重重任。其二,体育老师相对于专业能力普遍缺乏思政培训背景,我们应多参与专业的思政培训以及在长期的公共体育教学实践中挖掘以及发现德育元素进而将其相融合。其三,现阶段课程思政的开展仍处于起始阶段,在相关的机制顶层设计方面好多领域仍处于空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综上,伴随着我国现代大学生体测成绩的逐年下滑,这表明当代我国大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单如此,大学生在精神异常和心理障碍方面的比例也呈现上升态势,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加快思政教育的进程,进而更积极地发挥我们高校公共体育工作者实现全方位教书育人的价值。

二、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应充分发掘体育与思政两者课程之间的共同元素,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认知中的中枢功能。体育课程在增强体质和培养运动机能的表象下还蕴含着宝贵的德育资源。体育运动过程中,具有明确的裁判规则,并且需要团队的配合与信任,以及在关键时间面临的高负荷心理以及身体的承受能力,这无疑对其意志品质(如:规范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抗压以及心理承受挫折与困难的能力)的提升营造出了适应的氛围,进而为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一)贯彻党的方针,将全国的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方面新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课程思政的实施纲要,进而各高校纷纷加入探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现与思政课程在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等方面的互补性与关联性,从而更全面的普及思政课程覆盖面。长久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更多的只是对学生的运动参与、强健体魄和运动技能等相对重视,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健康缺乏关心。“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深度优化改革的新举措,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高校思政会议工作的需要全面落到实处。

(二)紧跟高校教学改革步伐,全面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国家民族富强更重要的使命。在这种大的形势背景下,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传授更能为我国培养出有担当、有能力的全方位的新社会接班人。另外,“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也将对现阶段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达到一个改良与优化的效果,由原来单一的运动技能的传授向多元化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和综合身体素质等方面转变,这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体育工作实践中其影响力非常大、涉及面较广、参与人数也基本涵盖了每所高校的全体学生。传统的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比较单一的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参与学习的热爱程度和运动技能的学习,却忽略了体育理论、体育文化以及意识与品质的引导与提升,弱化了体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当代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实践过程应推行“课程思政”理念,进而实现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的战略目标。

2.由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需要

2019年8月,国办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精确提议我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与措施以及各个阶段目标及任务,直到2050年我国基本实现向体育强国的转变。素质过硬、品行端正的综合性人才是实施体育强国梦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是实现体育与思政两者协同发力的重要症结,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政治素养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传承和弘扬体育精神的需要

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的具有影响和启迪价值的思想与认识称之为体育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可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进取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素养、健康的审美观以及完美体育精神。通过体育团体项目的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对关键机会的把握、清醒的意识形态、团结协作竞争精神以及过硬的心理品质等能力;通过参与体育竞赛的服务工作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实践能力以及对待事物的责任心等,因此可以发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在实践中对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具有积极性的意义。

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政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中提出:切实推进以“课程思政”理念为航标的教学设计完善、专业教材修订与课程优化设置等,积极探索各门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承载的思政功能和元素,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的一体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选项必修课程,其覆盖了高校的全校学生,覆盖面广泛且蕴含的思政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具有充裕的思政教育资源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课程的教学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其还具有一些特有的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堂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可以充分地体现这些资源,如:追求卓越、挑战自我、自律自治、团结协作、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等,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指导功能。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应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充分发挥其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不断挖掘其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而深化其具有的育人功能。

(二)具有协同育人的优势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相较高校其他课程而言,种类较多,其定位主要是以缓解学习疲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课程,重在参与,所以其更接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也更较其他课程比较愿意及容易接受,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欢与青睐。毛泽东同志曾提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在人才培养的宗旨上,高校公共体育和思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性,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既合乎战略目标的多元化,也合乎在育人本质上的一致性。

四、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模糊,认识片面

现阶段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甚至学校对体育教育的理念仍停留在专业提升与传授的范畴阶段,忽略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认识,一味地注重朝着专业需求方向发展,却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价值引领,进而影响了公共体育强大的德育功能的发挥。高校工作者大都“各司其职”,认为自己只干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就好,他们忽略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忽略了品德才是人才的魂,具备完善品德的人才才是我国刚需的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体育工作者不要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依然单调乏味,既不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也不关心行业动态发展,这样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不能承担起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重视技能传授,轻视价值引领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门术科,其大都是实践性课程,除了保健课之外几乎没有理论教学,而传统的教师又只重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体育精神与思政融合协调发展的理念,没能将思政教育融入技能练习过程中,这就像木桶原理一样,短板很明显也很致命。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将体育价值、体育文化、体育道德以及体育精神与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这样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并且目前高校大学生毕业已不再颁发教师证(除师范类学校),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以及毕业以后的就业率,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外还要求学生考取一些相关的资格证书,甚至强行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其出发点虽好,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学习与考证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间接地造成了学生对自身素养提升的关注。

(三)评价体系单一,缺乏导向性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只以最后的测评成绩作为考试的最终成绩,上课时的出勤率以及上课表现分值占得非常低,这对于那些基础水平较差,但仍然努力练习的学生来说,对于其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消磨,甚至最终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这种直观的考试考核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为它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引领、心理健康指数、社会适应能力、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考核体系以及评价机制的深度与广度严重欠缺,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存在偏差,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思政教育,进而失去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应体现出的真正价值。

(四)顶层设计不足,师资队伍有待提升

首先,根据近年来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与心理障碍等问题呈现上升态势,为此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以及身体锻炼方面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理念的开展方面却存在的严重的设计不足,执行力度与执行机制也不完备,大都处于起始阶段、空白状态。其次,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错误地认为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是相对独立的两码事,不能将两者融为一体,辅导员与思政教育工作者才是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以及传授,如果混为一谈,专注力容易分散,进而降低其学习效率;再次,就是他们没有经受过专业的思政教育培训学习,他们只精通他们的专项技能,专项技能的传授效率会很高,而思政非他们所学专业,他们不仅专业能力有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引导和事倍功半的效果。最后,由于他们缺乏思政专业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对于德育元素难以发掘并加以利用,最终导致在教学环节中失去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能力。

五、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路径

为了加快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思政建设的进程,使两者有机的融合,决不能使其单一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应是付诸实践,不断探索与发现两者的共同元素,从实践中打破固有的学科体系和日常管理,真正地做到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地进行突破与创新。

(一)转换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养,加强课堂德育融入

教育理念是教学方法设定、课程改革的航标,高校应精准理解、响应我国号召,并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础并努力拓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渠道,加强其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充分地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体系、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以及培养目标当中。从源头上转换思想观念,摒弃原来体育课堂教学只重视体育参与、运动技能提升的教育理念,真正将体育的文化属性(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融入课程的教学当中。其次,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不但是学生思想培养的建筑师,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因此,一定要注重提升与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师德师风等,从而可以高效的将体育运动的功能全面地展现出来,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功效。

(二)设计课程改革机制,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方面首先一定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体育课程设置的每个小环节,为此体育课程在设计方面首先要舍弃一些狭隘的认识,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行调整,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其次,要积极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思政元素,细致甄别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从而自然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学生体育课堂,进而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加强课程长效合作机制,健全体育思政考评体系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在以后教学改革发展不断努力的方向。“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性理念,一定要发挥其良好的功能与作用,在不影响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热情的同时贯穿思政教育。健全的思政考评体系应从学习过程与专业测评相结合,既要做到对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乐观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让其流于形式,起不到引导与激励作用,应充分的把教师的德育态度、效果以及学生对其的认可程度和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引导纳入考评体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是当今新形势背景下教育改革必然趋势,也是其发挥功效的必然导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探索思政教育路径,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继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全面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